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紅海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10) ---- 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美軍走了 伊拉克會崩潰嗎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10&id=3427)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2/2010 9:38:19 PM -- 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美軍走了 伊拉克會崩潰嗎 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美軍走了 伊拉克會崩潰嗎騰訊
盡管依然面臨著恐怖襲擊的威脅,但是毫無疑問,伊拉克在邁向正常國家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自治能力的提高,則是社會秩序改善的結果——這源于民眾對暴力的極度厭惡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伊拉克曾被列入“邪惡軸心”,薩達姆的高壓統治被推翻後,“爆炸”又一度是伊拉克的標簽,也許,一切苦難行將過去。 經過兩場戰爭後,伊拉克“在路上” 2004—2009伊拉克部分民意調查 ![]() 伊拉克贏得了第二場戰爭的勝利,局勢得到根本性改善 上面的調查顯示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雖然伊拉克人對具體的水、電、醫療、就業很不滿意,但是對教育、地方政府的滿意度比較穩定,尤其是對地區安全很有把握。這說明伊拉克局勢已經比較穩定,民生問題亟待改善。 此外,在上述調查中,幾乎每一個選項都是V形走勢,這是伊拉克近幾年社會形勢的形象反映︰2004、2005年形勢比較好,民眾對新政權抱有期待;2006、2007年形勢急劇惡化,說明恐怖分子挑起的混亂局面讓民眾怨聲載道;2008、2009年形勢又轉好,說明恐怖勢力被有效遏制,逐步走上正軌。 2006—2007年伊拉克的混亂局面,幾乎是一場準內戰,交戰的一方是美軍和伊拉克新政府軍隊組成聯軍,另一方為各色恐怖組織,這是伊拉克人的第二場戰爭(第一場戰爭是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最終,徹底厭倦暴力的人們聯合起來,配合聯軍反恐維和,壓制住了恐怖勢力,給國家帶來新生。 庫爾德地區早就進入“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是庫爾德人的說法,他們比其他伊拉克人幸運,沒有遭受恐怖襲擊的摧殘,從薩達姆政權結束後,就“進入伊拉克建國近百年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大型建築遍地開花,可大多當地人不屑于當勞工。項目投資者多為各國阿拉伯商人,勞工不少是東南亞引入的外勞。 庫爾德地區位于伊拉克東北部。伊拉克將近一半是沙漠(西部),居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狹長地帶。庫爾德面積佔這個地帶的三分之一,人口佔五分之一。庫爾德人之所以“幸運”,是因為他們在薩達姆時期經歷過內戰的洗禮,相對成熟,因而能夠直接進入經濟建設的黃金期。這對其他地區的伊拉克人來說很值得借鑒。 美國撤軍不會讓局勢逆轉 ![]() 和平與和解已成為共識 2006年開始的混亂局面也反過來促使人們進行反思,不論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對立只會導致兩敗俱傷。他們走到一起,直接對話,學會協商,在談判桌上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最近幾年選舉發生的情況說明,伊拉克國內的各派政治力量終學會了妥協。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阿拉伯語的妥協(mosawama)一詞是個骯髒的詞匯,但現在人們理解了妥協的含義和作用。 民眾覺醒︰最有力的保障 覺醒的根本原因,是內戰雙方民眾渴望過正常生活的本能。人們終于認識到,不能再被恐怖組織和犯罪集團利用,不能再受他們的挑撥自相殘殺,而應共同保障和維護難得的和平。 “覺醒”不只是思想認識,還是切實有效的針對性行動。伊拉克的“覺醒運動”,有點類似我國的“人民戰爭”,發動普通民眾做宣傳工作,策反恐怖分子,並且積極提供情報,使恐怖組織沒有藏身之地。這導致“基地”組織內部產生了“恐慌、畏懼與厭戰情緒”,組織結構“完全崩潰”。 恐怖組織的影響力在減弱 伊拉克最糟糕時期是2006年中至2007年中。當時伊拉克教派分歧嚴重,而新的軍隊和警察還沒有準備好,恐怖分子乘虛而入,制造恐懼和混亂,激化各派矛盾,混水摸魚。 隨著伊拉克人民的“覺醒”,恐怖組織的活動空間日益萎縮,破壞力也大不如前。2008年暴力襲擊事件比2007年下降85%,2009年重大襲擊事件比2008年同比又減少60%。 一方面,美軍和伊拉克安全部隊不斷壓縮恐怖組織活動範圍,另一方面,伊拉克民眾對恐怖組織廣泛厭倦,這使得恐怖組織的“再生”越來越困難。 伊拉克人應該感謝美國嗎? ![]() 怎樣看待大國的干預? 我們經常听到的一句話叫“互不干涉內政”,但是對于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來說,這樣的立場不太合適。 當前國際政治的一大問題是,一些民族國家行不義之政,而且它們自身無法作出改變,必須靠外界力量。從邏輯上講,如果大國不干預,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是縱容反人類罪行;如果大國干預,同樣也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涉嫌強權政治。 具體到伊拉克,這個選擇倒沒那麼復雜,如果美國不出兵,伊拉克會比現在更好嗎?恐怕不可能。既然沒有一個有效的超越國家的機構,那麼“國際警察”就有合理性。 美國重建了伊拉克的社會秩序 首先是對安全的保障。7年來美國武裝力量是保障伊拉克安全的中堅力量,以至于很多人對今後伊拉克的安全局勢感到擔憂,甚至擔心伊拉克會爆發內戰。 重建社會秩序,除了保障社會安全外,更重要的是推廣民主協商的議政作風。現在,政治家們仍然會喧鬧,甚至怒氣沖沖離去,將討論推向破裂邊緣,但他們總是能回到討論席上。反對派領袖不再片面抵制政府,而是選擇成為體制內反對派。各宗教派別和世俗力量能坐到一起對國家大事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 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是伊拉克的隱痛 在伊拉克感受中東問題是具體的,具體到每一個人。在伊拉克,只要問到以色列,幾乎無一例外毫無商量余地地持敵對情緒,哪怕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猶太人。即使一向對大阿拉伯主義反感的庫爾德人,也因為處于伊斯蘭宗教文化圈而持有同樣強烈的感受。 美國外交政策有它非常恆定的一面,它不可能放棄長期以來對以色列的支持。這種角色在伊斯蘭國家的國民眼中,永遠是另外一種色彩。…[詳細] 伊拉克不會菲律賓化,但也有自己的隱憂 ![]() 菲律賓是美國輸入式民主的失敗案例 1946年獨立後的菲律賓,曾被視為“東方民主櫥窗”。1960年菲律賓的人均GDP為254美元,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領頭羊,在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也居領先地位。同年韓國只有156美元、泰國只有97美元。 到了1987年,菲律賓人均GDP為590美元,反比韓國的2690美元、泰國的850美元落後許多。現在,地球人都知道菲律賓政府的腐敗、低效率以及司法不公。英國《泰晤士報》評論稱︰“菲律賓正成為東南亞的一個失敗國家”。… 總結菲律賓的教訓,僅僅推行了一個全國性的選舉,但是不僅沒有對權力進行有效約束,反而在宗主國的支持下建立寡頭統治;缺乏系統的政治和社會改革,權力在“政治世家”中世襲;軍隊沒有國家化,軍人干政成風…… 伊拉克不會步菲律賓覆轍 伊拉克已經實行了兩次全國性選舉,各政治勢力之間體現了一定的競爭性,而且經過“覺醒運動”,民眾得到了基本的政治訓練,寡頭統治的局面較難出現。 由于有美國的軍事存在,伊拉克發生軍人干政的風險也不大。 綜合而言,伊拉克最大的風險是,伊拉克人的政治熱情已經被點燃,一旦經濟和社會改革不到位,貧富分化和腐敗可能讓政治熱情變成政治怒火——象在吉爾吉斯發生的那樣。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09:28 AM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11:06 AM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12:46 AM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13:29 AM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15:07 AM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9/3/2010 12:16:28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