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台海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2)
---- 南方朔:不是不統、不獨 而是既統、又獨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2&id=1428)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6:50:36 PM
-- 南方朔:不是不統、不獨 而是既統、又獨
南方朔:不是不統、不獨 而是既統、又獨
2009/01/06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中評社台北1月6日電/政論家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胡六點”發表后,各方解讀不一,而且頗多“選擇性的解讀”成分,有的避重就輕,有的則藉題發揮。其實,“胡六點”字字皆有針對性,他的話有一大半是說給馬英九聽的。由最近半年多來,兩岸四度高層放話,即可清楚看出整個話語的脈絡。
首先就馬的兩岸立場而言,他在大選前先是“終極統一論”,而后變為“台獨選項論”,最后又變為看起來最安全,其實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統不獨論”。盡管對這種大幅度的搖擺頗有疑惑,但北京皆視之為“選舉語言”,何況馬尚未當選,對此當然也只能姑且聽之。雙方真正的互動與揣摩,則要到馬蕭當選之后。迄至目前,已有了兩回合四度交手。
第一次是尚未就职前萧万长出席“博鳌论譠”的“萧胡会”,萧衔马命,做了十六字的放话,最先的四个字是“承认现实”。在马的意识形态里,两岸分立是“现实”,北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 南方朔:就馬的兩岸立場而言,他在大選前先是“終極統一論”,而后變為“台獨選項論”,最后又變為看起來最安全,其實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統不獨論”。
第二次則是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時的“吳胡會”。胡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四個字是“建立互信”。這四個字看起來稀松平常,其實卻重若萬鈞。根據個人所知,北京認為兩岸間有兩個現實,一個是內戰延續的“歷史現實”,另一個才是兩岸分立的“對立現實”,必須同時承認這兩個“現實”,兩岸才可能有“互信”,否則即和“兩個中國”、“B型台獨”、或稱“獨台”無異。胡的“建立互信”乃針對“承認現實”而發。胡對馬的疑慮已初步顯露。
雙方經過第一回合你來我往的話語交手,彼此的差異業已具現。當然也應相互調適而磨合,但情況卻顯然并非如此,于是有了第二回合的另外兩次話語交手。
第三次是陳云林抵台,馬在接見雙方談判代表時,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八個字是“承認現實,互不否認”。這意謂著他對胡的“建立互信”無意理會及回應。于是就有了第四次的“胡六點”的出現。
根據個人所知,在那個其實并不算“馬陳會”的“馬陳會”后,北京已對“承認現實,互不否認”做了理解并定性﹔同時也對馬不斷投書放話在國際空間及飛彈問題上表態做了分析,因而決定必須做出更清楚的敘述,不再繼續玩那高來高去的十六字語言游戲。“胡六點”第一點的第一個句子“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其實就已把“建立互信”做了演釋﹔而在第五點國際空間問題上,則明言要“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這已可說是北京對馬的疑慮已正式表示了出來。
因此,“胡六點”在具體問題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和平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方面都做出正面承諾,也首次對台獨做出呼吁。而除這些之外,其他部分几乎皆針對馬而發。
據個人所知,北京之所以會在馬就職超過半年后做出這樣的決定,乃是在這段期間北京觀察馬的政治風格及其話語邏輯。認為他其實充滿了兩面性,而他的兩岸日程表也都主要是基于內部,特別是基于選舉的考量,因而缺乏實際性。而可能更嚴重的,乃是馬并無領導台灣共識的能力與意愿,只是在“終極統一論”和“台獨選項論”被兩端所批后,即找了最安全的“不統不獨論”,遇到重大問題時即以“尊重各類民意”做為自己不領導的藉口。“胡六點”許多政治性的發言要點:可以說即是針對馬的閃躲而發,只是話講得委婉而已!
“胡六點”已確定將是馬任期內北京對台的基本政策框架。由這個架構及其預留的曖昧彈性空間,其實已顯示出馬那種“不統不獨論”,大概已到了難以為繼,內外都無法再討好的地步。而盱衡兩岸的兩個“現實”,“既統又獨論”或許才有真正的交集,兩岸經過兩回合四次話語交手,球現在已被踢到了馬這邊。這將是個關鍵球,語言游戲將不足以應付,我們等著看馬會怎么踢回去!
<--endmsg--> |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1/8/2009 6:53:52 PM編輯過]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6:55:43 PM
--
大陆国台办:希望民进党积极回应胡锦涛讲话
2009/01/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今天在例行记者会表示,希望民进党能对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日前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作出积极回应。
中央社报道,胡锦涛在日前的讲话中首度直接点名民进党,声称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主张,大陆方面愿意给予正面回应。杨毅今天的回答除了重申胡锦涛讲话,也有催促民进党表态的意味,这似乎显示北京方面有意执行同时与台湾的国、民两大党往来的两手策略。
杨毅指出,胡锦涛的讲话「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做出正面回应」,「这就是我们现在对民进党的政策和立场」。
杨毅还说,这是大陆方面直接向民进党发出的明确信号,「希望民进党能够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作出积极的回应」。
杨毅在发布会上也驳斥了台湾媒体有关亲绿台大医师柯文哲被拒发签证的报道。杨毅表示,我们同意柯文哲大夫来大陆讲学,根本不存在所谓不发签注、阻挠的问题。
杨毅提两岸制度化协商16字精神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记者会上提出开展两岸制度化协商16字精神:「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
杨毅在重述两岸关系於2008年取得的进展之后说,「大陆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主张,希望两岸双方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本着『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的精神,开展两岸制度化协商。」
杨毅同时还指出,从两岸恢复协商以来的实践看,本着「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安排两岸协商的进程,这有利於协商取得成果,有利於累积互信,有利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杨毅并且说,「在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进一步就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方面的议题作进一步协商,争取年内取得明显进展。对於两岸关系发展有需要的其他议题,我们将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加以推动。」
国台办:积极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台湾投资
杨毅在记者会上也表示,大陆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而在他的印象中,两岸双向投资已列入今年两会协商议题。
杨毅说:「我们积极支持大陆有条件、信誉好的企业到台湾去投资。大陆企业可以根据台湾方面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参与台湾经济建设项目。双方双向投资的问题,我印象中已经列入今年两会协商的议题里,双方就具体问题可以在协商中充分交换意见和讨论。」
此外,杨毅在发布会上宣布,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1月7日到10日将率团到广州、南京等地参访台资企业,并参加海协会与海基会举办的与部分台商的座谈会,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将前往与江丙坤会面。
杨毅也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正在采取措施,落实为大陆台资企业提供共13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安排。 <--endmsg-->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6:56:44 PM
--
陈水扁的“世纪大审”即将展开
2009/01/08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香港《文汇报》8日刊出台湾政治评论员胡忠信的文章说,陈水扁的“世纪大审”即将展开,随着起诉乃至两度声押与羁押,陈水扁所受到的支持与同情却愈来愈少,这就是台湾主流民意的制裁。他的死缠烂打,事实上是把自己拖入死角。<--sk-->
文章摘录如下:
陈水扁的“世纪大审”即将展开,也是社会检验检察、法院两大系统的最好机会。惟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审讯流程,才能杜攸攸之众口。蔡守训法官所面对正是如何建立典范,务必使陈水扁之审禁得起社会的检验。回过头来说,如果陈水扁仍然顽强死不认错,在强大的舆论氛围下,陈水扁有被轻判的可能吗?
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坛大才子王尔德(Oscar Wilde)于一八九五年因同性恋被判两年徒刑,在此之前,他正是欧美社交界最耀眼的明星。受此重大打击后,王尔德一蹶不振,他在狱中写下了有名的《狱中书》,在书中下了一个结论:“现在的我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完全的谦逊,而这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一生自负的王尔德,在他短短生命四十六岁的晚年,毕竟理解“谦逊”的意义,如果他在声誉如日中天之际深悟此道,或许不会低估敌人用“同性恋”对他的指控,或许他能以“谦逊”胸怀创作出更伟大的作品,他的下半生或许因之改写。
扁正受到主流民意的制裁
陈水扁在2000年当选“总统”,如果他体验“谦逊”的意义,他不致在2008年交卸职务半年后就被羁押入狱中,而且还即将面临冗长且痛苦的三审审判,更遑论被求以“最严厉制裁”(就是无期徒刑)所面临的刑期。
陈水扁是否“厌倦了登高,故意步入深渊”,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陈水扁与吴淑珍的“欲望成为一种病态或疯狂状态,或者两种都是”,那都是“由日常生活中每个小动作形成”。王尔德在狱中做了深沉的忏悔,以自我流放终结一生;陈水扁不曾做过类似王尔德般的反思,仍然在做无意义的困兽之斗,随着起诉乃至两度声押与羁押,陈水扁所受到的支持与同情却愈来愈少,这就是主流民意的制裁。
2008年12月31日,轰动台湾政商界的“王又曾家人掏空力霸东森案”一审宣判,王家子女都被判以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重刑,两位前任“财政部长”还被移送起诉。“力霸东森掏空案”比起陈水扁的四大案,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力霸东森案”无异揭开了2009年“世纪大审”的序幕,也就是台湾有史以来首次审判一位卸任“总统”;审判陈水扁固然是司法一小步,但其所树立的典范,将是迈向“司法独立”的一大步。
对检察、法院的一次重大检验
“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自去年八月上旬“瑞士海外洗钱案”爆发以来,陈水扁即顽强抵抗特侦组的调查,他先强调此为“选举结余款”;等到南港展览馆案、龙潭土地案次第爆发以后,陈水扁又改口为“政治献金”;等到特侦组起诉前后,陈水扁又改口为“政治迫害”、“司法迫害”、海外账户系“台独建国基金”。
这种“死不认错”、“万方有罪,罪不在朕躬”的“死鸭子嘴硬”态度,在周占春法官予陈水扁“无保释放”后如同火山爆发,在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下,并案后的法官蔡守训再度收押陈水扁。如果陈水扁有悔改、认罪态度,社会舆论或许会放他一马,但正如希腊古谚:“性格决定命运。”陈水扁是注定非坐牢不可。
在“无保释放”的十多天期间,陈水扁虽然低调以对,但他又改采另一个“乌贼战术”,透过杂志将李登辉所涉及的海外汇款、幻象购机佣金案曝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陈水扁拖李登辉下水,就是要“分散风险”,让特侦组对李登辉展开调查。如果李登辉被起诉,两位前后任“总统”都面临审判,舆论就会逼使马英九予李、陈两人“特赦”。
陈水扁的如意算盘尚未打完就回笼,加上对李登辉的指控缺乏具体有力证据,反弹回来就伤了陈水扁。当陈水扁第二次被羁押,外界声援力量几乎毫无动静,“再而衰,三而竭”,陈水扁的死缠烂打,事实上是把自己拖入了死角。 <--endmsg-->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6:57:36 PM
--
马英九:两岸皆有改善关系意愿 盼不要恶斗
2009/01/08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台湾中广新闻报道,马英九今天上午在总统府内,接见来台湾访问的美国侨社“美洲协胜公会”成员,马英九表示,他上任后改善两岸关系,不但符合美国政策,也对区域安全有帮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底发表的谈话,显示两岸都有意愿改善关系,他希望在有华人的地方,两岸都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斗。
马英九说,自从去年520他就任以后,改善对美互信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因为过去八年双方互信受损严重,尤其改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的政策,布什总统也公开表示肯定,这不但改善两岸的对抗,对区域安全也有很大的帮助。
马英九重申,我们的政策就是在宪法架构下,追求“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而这样的原则各方都肯定,包括今年连教宗都表示非常愿意看到台海能够迈向和平......我们也看到去年除夕,胡锦涛也作了一些两岸关系三十年来的检讨跟策进,换句话说,双方都有意愿改善关系,让海峡保持和平、让双方追求繁荣,我想这个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马英九说,希望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海峡两岸都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斗,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尊重,马英九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减少金融海啸冲击,让经济情况在下半年出现改善。 <--endmsg-->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6:59:13 PM
--
陈水扁律师分析扁一审可能重判三十年
2009/01/08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台湾《联合报》报道,陈水扁抗告遭驳回,陈水扁律师郑文龙昨天声称,由于法官蔡守训心证已定,一审可能重判二十、三十年,“真正战场在二审”;战术上,扁律师将不断声请法官回避和解除羁押,农历年后也将以陈水扁名义声请“释宪”。
扁幕僚昨天探视陈水扁,据转述,幕僚分析一审将判重罪,要扁做好心理准备,扁也反过来劝幕僚“不必太乐观”。谈到放风被偷拍,扁大喊,“我十天才放风两次”,下雨天也不放风;扁办也预计农历年前出版扁狱中创作,书名叫“台湾十字架”。
扁律师明天下午和扁当面会商,扁将拍板未来的攻防策略。郑文龙拟建议扁庭讯时不要实质答辩,律师也将不断技术性提出法官回避和解除羁押;郑文龙说,只有不断技术性突破,才可能更换法官。据称,陈水扁办公室下周一将反击,公布特侦组起诉“谬误”。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8/2009 7:23:15 PM
--
南方朔:不是不统、不独 而是既统、又独 |
2009-01-06 |
發送圖片到手機, |
南方朔:就马的两岸立场而言,他在大选前先是“终极统一论”,而后变为“台独选项论”,最后又变为看起来最安全,其实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统不独论”。 | 中评社台北1月6日电/政论家南方朔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说,“胡六点”发表后,各方解读不一,而且颇多“选择性的解读”成分,有的避重就轻,有的则藉题发挥。其实,“胡六点”字字皆有针对性,他的话有一大半是说给马英九听的。由最近半年多来,两岸四度高层放话,即可清楚看出整个话语的脉络。
首先就马的两岸立场而言,他在大选前先是“终极统一论”,而后变为“台独选项论”,最后又变为看起来最安全,其实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统不独论”。尽管对这种大幅度的摇摆颇有疑惑,但北京皆视之为“选举语言”,何况马尚未当选,对此当然也只能姑且听之。双方真正的互动与揣摩,则要到马萧当选之后。迄至目前,已有了两回合四度交手。
第一次是尚未就职前萧万长出席“博鳌论譠”的“萧胡会”,萧衔马命,做了十六字的放话,最先的四个字是“承认现实”。在马的意识形态里,两岸分立是“现实”,北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
第二次则是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时的“吴胡会”。胡也说了十六个字,前四个字是“建立互信”。这四个字看起来稀松平常,其实却重若万钧。根据个人所知,北京认为两岸间有两个现实,一个是内战延续的“历史现实”,另一个才是两岸分立的“对立现实”,必须同时承认这两个“现实”,两岸才可能有“互信”,否则即和“两个中国”、“B型台独”、或称“独台”无异。胡的“建立互信”乃针对“承认现实”而发。胡对马的疑虑已初步显露。
双方经过第一回合你来我往的话语交手,彼此的差异业已具现。当然也应相互调适而磨合,但情况却显然并非如此,于是有了第二回合的另外两次话语交手。
第三次是陈云林抵台,马在接见双方谈判代表时,也说了十六个字,前八个字是“承认现实,互不否认”。这意谓着他对胡的“建立互信”无意理会及回应。于是就有了第四次的“胡六点”的出现。
根据个人所知,在那个其实并不算“马陈会”的“马陈会”后,北京已对“承认现实,互不否认”做了理解并定性;同时也对马不断投书放话在国际空间及飞弹问题上表态做了分析,因而决定必须做出更清楚的叙述,不再继续玩那高来高去的十六字语言游戏。“胡六点”第一点的第一个句子“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其实就已把“建立互信”做了演释;而在第五点国际空间问题上,则明言要“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这已可说是北京对马的疑虑已正式表示了出来。
因此,“胡六点”在具体问题如“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和平协议”、“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方面都做出正面承诺,也首次对台独做出呼吁。而除这些之外,其他部分几乎皆针对马而发。
据个人所知,北京之所以会在马就职超过半年后做出这样的决定,乃是在这段期间北京观察马的政治风格及其话语逻辑。认为他其实充满了两面性,而他的两岸日程表也都主要是基于内部,特别是基于选举的考量,因而缺乏实际性。而可能更严重的,乃是马并无领导台湾共识的能力与意愿,只是在“终极统一论”和“台独选项论”被两端所批后,即找了最安全的“不统不独论”,遇到重大问题时即以“尊重各类民意”做为自己不领导的藉口。“胡六点”许多政治性的发言要点:可以说即是针对马的闪躲而发,只是话讲得委婉而已!
“胡六点”已确定将是马任期内北京对台的基本政策框架。由这个架构及其预留的暧昧弹性空间,其实已显示出马那种“不统不独论”,大概已到了难以为继,内外都无法再讨好的地步。而盱衡两岸的两个“现实”,“既统又独论”或许才有真正的交集,两岸经过两回合四次话语交手,球现在已被踢到了马这边。这将是个关键球,语言游戏将不足以应付,我们等着看马会怎么踢回去!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9/2009 3:19:25 AM
--
傅建中:治国无能陷台北于苦闷之都
2009/01/08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中国时报/12月初有台北之行,这是近六年来我首次返台,按说绿色贪腐执政已经告终,蓝天重现,应有番新气象才是,岂知全岛上下笼罩在苦闷中,有如台北的天气一般。儘管盛暑早过,可是仍有一股挥之不去的低气压,湿度尤高,外来的人颇不习惯。 当然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是台湾苦闷的原因之一,不过更大的苦闷是对新政府治国能力的忧心忡忡。台北经验宏富的治国之士不乏其人,但他们多早已投閒置散,报效无门。即使庙堂之人虚心求教,乃至登门请益,他们还是觉得无用武之地。
举例说吧,某大老级人物,感于当国者求治之诚,曾于今上当面求教后,漏夜亲笔写了一分近二十页的国是献言,内政、外交、两岸课题无所不包,可是当道亲政以来,迄无一语触及前述建言,使此大老极为失望。另一和今上在台北市府共事、现已远离权力中心的人,也不讳言马的领导大有问题,只是不愿具体列举罢了。
总之,大家一致的结论是:今之主政者不能察纳雅言,远君子,亲小人,后者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于是,国事不堪闻问矣!
这种苦闷也反映在友朋的讌集中,尤其是那些曾负方面责任或曾据高位者。这些场合不禁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过江诸人」。那些偏安江左的东晋当朝之士有王(导)丞相、周(顗)侯等。他们每逢风和日丽,常聚首建业(今南京市)新亭饮宴。席间一想到山河变色,故国不堪回首,皆相视流泪。台北的忧国之士虽不至相顾落泪,却无不心头沉重,愀然色变,只是他们早已没有「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雄图了。
这也难怪,如果一位领导人的境界仅止于他常喜对西方人说的:I was made in Taiwan and delivered in Hong Kong(我是台湾製造,香港交货,意指孕于台湾,生于香港),那就永远无法及于中国,而沉溺于身负对台湾人的原罪深渊中,无法自拔。
持平而论,台湾仍有许多傲人之处,值得大书特书。户政之好和效率之高,可能为世界之冠。我此行最大收穫是恢复中断了四十馀年的户籍,并领了身分证。我上午十时过后到达大安区公所,填表照相后,承办小姐嘱我先去吃饭,然后取件。果不然我饭后回到区公所,一切都已办好。这种效率,真是amazing,很想唱Amazing Grace(奇妙的恩典),表达感谢之忱。据告,光复以后的户籍资料都已建档,而且已经电脑化,只消上网,即可查到。以前最头痛的事是去区公所办户口腾本,现在却是最轻鬆愉快之事。仅此一端,即可说明台湾的进步。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9/2009 3:23:03 AM
--
胡锦涛对台讲话昭示对台政策第3次战略调整
2009/01/08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中国新闻周刊》
从两岸双向“三通”变成现实,到“胡六点”的出炉,看似只有区区16天的时间,但中央的谋篇布局,早在这一年的春天即可看出端倪
18年来,作为两岸唯一没有落下每次“海协”“海基”协商的采访者,台湾《中国时报》主任记者王铭义却在2008年连“栽”了两个跟头。
第一次发生在这一年的春天,报道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王铭义判定胡锦涛不会在4月中旬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会见台湾地区当选副领导人萧万长,遂收拾行囊前往泰国普吉岛度假。人刚到曼谷机场,就接到萧万长方面的电话——胡锦涛将在博鳌会见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身份出席论坛的萧万长——王铭义只好放弃休假,赶赴海南博鳌。
第二次发生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
在当天举行的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作主题发言时,提出了后来被称作对台纲领性文件的“胡六点”。
“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胡锦涛此言一出,震动的远远不止两岸四地,国际舆论亦对此高度关注。
王铭义收起笔记本,准备步出人民大会堂时,喃喃自语,“又没想到”。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前所长、资深研究员李家泉表示:“胡六点”昭示着大陆对台政策的第三次战略性调整。
“胡六点”起源何处?
在为《中国新闻周刊》解读30年前那份对台政策纲领性文件《告台湾同胞书》之时,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殷存毅挑出了其中的关键词:“三通”。
30年后的2008年12月15日,两岸双向“三通”从理想变成现实,“对台政策也就有了调整的必要”,殷存毅说。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胡六点”将政治议题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显然与过去30年间,两岸协商的基本原则有所不同——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一直是两岸协商的默契。但随着协商的深入,“政治议题就成为绕不过去的门槛”。李家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两岸双向“三通”变成现实,到“胡六点”的出炉,看似只有区区16天的时间,但中央的谋篇布局,早在这一年的春天即可看出端倪。
2008年3月22日,中国国民党参选人马英九和萧万长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战中胜出。4天之后,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通话时表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我们的一贯立场。我们期待两岸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
李家泉当时已经注意到,胡锦涛两次谈及半年前已被写入十七大政治报告的“和平发展”。学界之前已有讨论,“和平发展”在逻辑意义上亦包含了“和平统一”。
4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会见老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并提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16字方针: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为年底“胡六点”的推出,提前搭好了框架。
12月17日,刚刚参加完两岸“三通”天津站启动仪式的连战,取道北京转往杭州,再到上海参加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之时,在北京金融街下榻的酒店里接受了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王铭义的独家专访。连战透露,4月29日当天,胡锦涛在钓鱼台18号楼四季厅宴请连战夫妇。餐毕,胡锦涛主动邀请连战散步,并亲自送出国宾馆大门。
据台湾《中国时报》12月18日的独家报道:“胡连二人散步时独行在前,将众人远远甩在身后,胡锦涛对连战说:我们做的事(指2005年4月29日两人的历史性会晤)是正确的,我们当时排除万难达成两岸和平发展的五项共同愿景,你我都有责任共同推动。这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两岸后代子孙啊!”
对台政策的两次调整
《中国时报》专访连战稿件见报之时,恰逢12月18日大陆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对大陆30年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连战评价说:过去30年,对大陆来说,如同林肯总统时代的“再造”(refounding),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避免了联邦的分裂,进而为统一的美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可以这么说,2008年4月29日之后,两岸和平发展开始呈现出新的格局”。李家泉说。
早在2001年3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李家泉专著《两岸双赢之路》。书中的“携手共创‘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一文当中即已提到“一个主权,两个治权”。但在民进党当政的时期,这一主张显然无法变成现实,哪怕是坐下来协商的可能都不存在。2008年,承认“九二共识”、不搞“去中国化”的中国国民党重掌政权,“胡六点”也就适时地提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这段精辟的论述。
事实上,所谓“中华民国宪法”,亦从未将大陆置于领土之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亦将台湾视作中国的一个地区。“两岸一中”的格局既然未改,不同治权下的特殊关系也就有了协商的必要。
半个世纪之前,中共对台方针从“武力解放台湾”转为“和平解放”,并直接促成了“蒋介石回大陆居住,台湾交给蒋经国治理、外交和军事权收归中央”这一谈判成果——尽管“文革”的爆发使这一成果未能成为现实,但却没有改变政、学两界建国以后“对台政策第一次战略性调整”这一论断。
以30年前《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大陆对台政策进行了第二次战略性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路线进行了系统修正,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对台政策也因应大势而做出了改变。1979年之后,“和平统一”成为主流,“解放”一词渐渐淡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