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台海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2)
----  胡錦濤對台新政策中一句話透露了天大玄機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2&id=1430)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9/2009 11:37:54 AM

--  胡錦濤對台新政策中一句話透露了天大玄機
胡錦濤對台新政策中一句話透露了天大玄機

鳳凰網論壇    2009-01-08

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講話里,胡錦濤發表了對台新的政策,其實這麼說不確切,應該是新的思維。

這個新思維實在是精彩紛呈,既有無限的包容,又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最重要的是其可操作性極強而不是泛泛之論。

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兩岸終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兩岸終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這是對的,我們是一個中國內的領土和人民,主權和領土都是一個而不是兩個。

兩岸終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我們可不可以這麼說︰兩岸終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從語法上講,是能夠說的通的。

兩岸終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結束政治對立就是統一了嗎?是不是中央重新定義了統一的含義?或者是降低了統一的標準?沒有也絕不是。國家統一的決心全世界都知道,統一也不容打折扣。台灣獨立以及變相的獨立都是我們所絕對不能允許的。

可是這個問題就來了,兩岸終歸統一的內涵絕非結束政治對立層次那麼淺內容那麼少標準那麼低,為什麼要說“兩岸終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呢?

是胡錦濤的病句嗎?大家知道︰胡錦濤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怎麼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病句?再者,國家有那麼多的智囊和寫作班底,他們會在一個綱領性的文件里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故意而為之。

這是一個看似淺顯卻隱藏著耐心和智慧的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病句”,這個“病句”隱藏著天大的玄機︰

一。兩岸統一可以是兩岸政治的融合,兩個政治中心融合為一個。可現在談論兩岸政治的融合是不切實際的,也沒有任何的基礎,弄不好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起到和我們的願望相反的效果。

以前,兩岸是對面站著互罵,以後要結束這種狀態,大家坐下來有什麼事情好好商議。至于融為一體嘛,慢慢來,現在說不得。就好像男人追女人,見一次就說結婚的事怎麼可以呢?大家先交往,慢慢的就走進了結婚的殿堂。

二.至于兩岸商議什麼,要共同做什麼事,胡錦濤說的好︰政治啊經濟啊文化啊軍事互信啊台灣政治空間啊對台灣優惠政策啊人員往來啊兩岸的政治關系啊等等等等都可以談,不僅如此,大陸在談的時候總是秉持一以貫之的包容退讓的姿態。

這句話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打中了蛇的七寸。李登輝執政時期,兩岸實行“戒急用忍“的政策,陳水扁執政八年,兩岸還是沿襲了“戒急用忍”的大方略。台獨分子們都明白︰大陸深如大海,台灣彈丸之地。一旦放任兩岸接觸交流下去,遲早有一天台灣會投入大陸的懷抱。

胡錦濤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說︰兩岸終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

三.國家的統一要慢慢來,創造條件水到渠成,從各個方面擁抱台灣。但是這里面有個最關鍵的因素,也是這句話最大的玄機之所在︰民主。

國家武力統一,是個軍事問題;國家和平統一,是個政治問題。經濟文化等等是統一的障礙也統一的條件,但絕不是決定因素。有人說台灣不願意統一是嫌棄大陸的貧窮,有人說是兩岸的文化差異。等到大陸和台灣一樣富裕文化交流很充分的時候台灣就心甘情願和大陸統一嗎?不是的。這些條件可以為統一創造和諧的氛圍,怎麼可能成為統一的決定因素呢?

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在哪里?是兩岸政治體制的不同,台灣已經是民主體制,而大陸才開始向民主體制過渡。馬英九說出了台灣人的心聲︰大陸的民主是兩岸統一的前提條件。

兩岸要結束政治對立,最終實現融合。兩個不同的體制怎麼融合?融合到現在的大陸的體制,台灣無論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不會願意走回頭路。只有融合到民主體制,用民主完成國家的統一,在民主的旗幟下才有可能建立兩岸的政治新關系找到國家和平統一的途徑。

前一段時間,胡錦濤說了重話︰不折騰。結果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解讀,有些人就認為有針對民主的意思,看見“民主”這樣的字眼就用“折騰”去鎮壓,其實是一種誤解。

早在胡錦濤上台之初,就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中國的未來”這樣的話,即使在說“不折騰”的時候,他還是對民主進行了強調。大家可以在學習一遍胡錦濤的講話,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事實上,若干年尤其是胡錦濤上台以來,我國的政治環境大為寬松,民主進程穩步進行。只不過胡錦濤低調務實,不大張旗鼓的宣揚罷了。

胡錦濤也知道國家的終歸統一的決定因素是民主,他對國家的民主有信心,對國家的未來有信心,對兩岸在民主的旗幟下完成和平統一更有信心。

胡錦濤為什麼把話說的那麼淺顯那麼少,甚至說了“病句”,這里面有他的智慧耐心和對未來的無限信心,這里面有他的玄機。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9/2009 5:45:42 PM

--  
胡錦濤為台灣意識“平反”的意義

2009/01/0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澳門《新華澳報》刊出文章說,胡錦濤關于推進兩岸關系發展的最新六點意見,除重申“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的傳統觀點之外,還首次正式把“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嚴格地區分開來。這一對“台灣意識”的“平反”,有利于縮小打擊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台灣民眾,共同批判和打擊“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和完整。


  文章摘錄如下: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深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系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丰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于“台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胡錦濤的這段講話內容,除了是重申“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的傳統觀點之外,還首次正式把“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嚴格地區分開來,有利于擴大團結面,縮小打擊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台灣民眾,共同批判和打擊“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和完整。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一些人對“台灣意識”有不同見解,將之納進“台獨意識”的范疇之內,并進行嚴厲的批判。這多少傷害了相當一部份台灣民眾的感情,也在客觀上形成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反效果,不利于貫徹落實“寄希望于台灣人民”的方針政策。

  對此,作為中央對台政策重要智襄機構之一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于前年九月所舉行的第二屆“北京台研論壇”,曾以“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為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有多位學者專家提交了這方面的論文。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意識”不等于是“台獨意識”,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相信,北京高層已接納了這一觀點和結論,而胡錦濤上述的這一段談話內容,也顯然是吸收了這個研討會的學朮成果。

  綜合李家泉、蘭萱、宋淑玉、孫兆慧等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台灣意識”集中體現了台灣人民數百年來的精神、意志、信念和感情。它既有中華民族地方意識的普遍特點,又有自身獨特發展的典型特征。它既有強烈的反殖、反帝、反封建的傳統斗爭精神,也有對外來統治的警覺、反感、對抗、敵視態度衍生的“排外”心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狹性﹔既蘊含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決定台灣前途的歷史要求,也容易在被遺棄、受歧視、遭凌辱的怨憤、孤獨和失落的心理基礎上,產生分離主義意識﹔它既有深厚的鄉土觀念和地域認同感,也易形成一種傾向于分離主義的思維方式。

  正因為如此,“台灣意識”曾被民進黨所利用,將之炒作為“台灣主體意識”,并將之視作為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的意識形態,且將之引導向“台灣主權獨立意識”方向去。這正是有部分人將“台灣意識”視作為“台獨意識”的其中一部分內容的原因所在。

  然而,“台灣意識”雖然確是與“台獨意識”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質的區別。從表面上看,“台灣意識”和“台獨意識”均強調熱愛台灣、熱愛家鄉,謀求台灣人民的福祉﹔但在實質上,“台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台灣地區的具體表現,它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獨意識”則是被“台獨”分子作為實現某些政治目的的斗爭工具,因而是與“中國意識”相對抗的一種意識形態,及以分裂中華民族為基本內容。

  具體來說,“台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台灣的具體體觀,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仍是從屬于“中國意識”的一種地方意識,與“山東意識”、“安徽意識”、“福建意識”、“廣東意識”等沒有甚么不同。台灣地方意識所要維護的地方利益,與全中國利益具有一致性,愛台灣與愛中國,維護台灣利益與維護祖國利益是相通的。

  而“台獨意識”則是要求成立一個“獨立國家”的社會意識,是高級政治化、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台灣意識”。“台獨意識”以“建國”為目標,以“住民自決”為手段,其在性質上是違背整個中國、中華民族的利益的。

  胡錦濤正式宣布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于“台獨意識”,不但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哲學理論和具體政策在對台工作領域中的靈活運用,而且也在客觀上等于是為曾遭到誤會和批判的“台灣意識”予以“平反”,因而是在對台工作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撥亂反正”之舉。此舉有利于把在台灣人民中占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熱愛台灣但卻并不支持國民黨的“中間選民”爭取過來,團結在反獨求統的理念之下。

  由此推延之,更應當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來對待那些因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是誤會、對發展兩岸關系持有疑慮的台灣同胞,甚至是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著“台獨”的人。總之,團結大多數台灣同胞,打擊一小撮真正的“台獨”分裂勢力,才能更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富權)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