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7/14/2008 1:03:46 AM
-- 專家:中國加大環保力度
VOA記者: 許波
中國環保節能的綠色產業迅速發展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專家指出,中國作為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國,雖然面臨嚴峻挑戰,但北京政府正在加大環保力度,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高經濟增長導致環境迅速惡化*
中國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迅速城市化進程使几億中國人脫離了貧困狀態。但是在經濟起飛的同時,環境承受的壓力卻愈來愈大。開始富裕起來的人們仿佛猛然發現,天空不再蔚藍,河水不再清澈,空氣也不再新鮮。 <--sk--> 根據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最新公布的一份中國環境評估報告,中國一些工業城市的空氣污染居全球最差名單的榜首,能源緊張的程度比富裕的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20%。全國三分之一的水源受到污染。 <--sk--> 環境惡化使中國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根據中國環境設計院和國家統計局推出的《綠色國民經濟》的報告,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
*吳嵐:中國環境意識越來越強* <--sk--> 研究中國環境問題的國際專家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危害。華盛頓知名的學朮研究機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的環境問題專家吳嵐(JENNIFFER TURNER)認為,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倡導的“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當局對環境問題的反思。
她說:“到過中國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天空是灰色的,河水是黑色的,環境污染造成大量健康方面的問題。中國政府,尤其在過去五年來,它們的環境意識變得愈來愈強,并且開始在保護環境方面大量投資,修訂法律,制定新的規章制度,并且在通過市場機制保護環境和傳播環保意識方面加大了力度。” <--sk--> 吳嵐女士介紹說,再生能源和環保是中國投資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僅2007年,政府在所謂“清潔科技”產業的投資就超過了100億美元。與環保有關的節能技朮開發也成為一個迅速發展新興產業,中國政府計划在今后五年撥出相當于3千億美元的資金,用于節能技朮和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國際環保專家認為,如果中國政府的計划和設想變成現實,中國不僅會出現一個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環保節能產業,并且將把中國經濟引向一個更加可以持續的未來。 <--sk--> *葉維嘉:民間形成共識*
中國環保節能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吸引了大批中小型綠色產業的興起。世界資源研究所發起的新經濟中國項目負責為民營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獲得國際融資機會。項目主任葉維嘉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的環保節能問題不僅受到政府重視,而且在民間也逐漸形成共識。
他說:“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几年前我在中國產業界工作時,中國几乎人人都為此感到自豪。現在這種自豪心理逐漸改變了。人們開始意識到,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也包含太多的義務和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環境污染。現在發展模式在中國成為一個時髦的名詞。‘發展’和‘增長’是中國最經常出現的兩個名詞,現在‘增長’的概念逐漸淡薄了,人們更喜歡‘發展’,因為它包含可持續性的概念。”
*吳嵐:地方政府影響大* <--sk--> 研究環保問題的專家們指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中國環保和節能意識的增強是人類的一個福音,但是中國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面臨許多不確定性。
美國環境問題專家吳嵐女士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還有許多薄弱環節,比如公共參與意識和非政府組織的力量還有待于加強。另外,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政府的影響非常大,在地方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地方企業缺乏環保和節能的任何經濟動力。” <--sk--> 中國“綠色GDP”計划的夭折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綠色GDP是考慮到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影響之后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它等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降級成本,再加上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價值。這種衡量經濟發展的新公式據說受到仍然信奉“唯有發展是硬道理”的地方官員的強烈抵制,最后被無限期擱置了。
*葉維嘉:包裝盒比月餅貴* <--sk--> 新經濟中國項目主任葉維嘉也提醒人們,中國環保節能產業發展迅速是因為它的起點太低,無法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比如,葉維嘉舉例說,中國單位能源消費几乎比日本高出一倍。 <--sk--> 另外,促進環保節能產業的市場機制和消費心理還遠沒有形成。新經濟中國項目主任葉維嘉以中秋節月餅包裝為例,說明在中國推廣環保節能的艱難。
他說:“月餅本身比它的包裝盒還便宜,裝飾性的包裝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一些綠色食品企業表示要取消或簡化月餅的包裝,但是消費者不買帳。” <--sk--> 盡管存在各種問題,但是環保專家對于中國政府仍然寄予厚望。他們表示,作為一個集權制經濟體,中國政府推動環保節能的效率不容忽視。專家以中國在6月前停止商場使用塑料袋為例,指出在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想象政府一聲令下,全國兩千家塑料袋工廠應聲關閉,對環境破壞極大的塑料袋便永遠退出流通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