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黃河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3)
---- 換一個角度看中國環境問題/奧運之后中國講什么故事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3&id=1168)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8/29/2008 1:30:55 PM
-- 換一個角度看中國環境問題/奧運之后中國講什么故事
2008/08/2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朝鮮日報評論員 韓三熙
北京奧運的圓滿成功讓中國人產生了自豪感。原本令人擔憂的空氣污染問題也以遷移鋼廠、330萬輛汽車的單雙號制得以克服。在環境問題上,固然不能對中國抱有幻想,但視中國為怪獸的看法也不可取。有必要換一個角度審視中國的環境問題。中國一直背負著“污染大國”的惡名。世界銀行于2002年列舉了世界10大污染城市,其中中國城市多達6個。此外,中國自2006年起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國。以此為由,世界輿論稱“中國在污染整個地球”。參加奧運會的美國自行車選手甚至在抵達北京機場后,戴上了黑口罩。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超市里都擺放著中國制造的產品。這是價格便宜的緣故。至于中國產品便宜的原因,一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二是中國對環境污染的管制比較寬松,企業支付的環保費用也就很少。這意味著中國的低工資和寬松的環境管制讓世界各國都享受到了好處。
如果美國要自行生產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其價格會貴出很多。沒有中國的話,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必然下降。相反,中國寬松的環境管制造成的傷害是誰在承受呢?首當其沖的是中國人。呼吸被污染的北京空氣的是北京人,而不會是紐約人。雖說溫室氣體會影響到全世界,但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遠遠超過了中國。
上月在日本北海道舉行G8首腦會談時,有人提出了“溫室氣體排放值應包括進口商品領域”的主張。該主張認為,中國排放的二氫化碳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緣自出口商品。即,出口商品生產工廠產生的溫室氣體,責任應由消費中國商品的世界各國分擔,而且發達國家也在中國建有大量工廠。如果把這些工廠排放溫室氣體的責任全部推給中國的話有欠公平。
有個環境用語叫“二氧化碳洗白”(Carbon Laundering)。意為發達國家在落后國家建廠,然后把此類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算在落后國家的頭上。如此,發達國家既享受了低勞動成本和寬松的環保法規,又避免了環境污染,同時將全球變暖的責任也推給落后國家。這無異于一種“環境帝國主義”(Green Imperialism)。
但中國商品的價格不會永遠低廉。據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000美元時,環保法規才會走上正軌。目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2300美元。中國的環保法規也在逐步加強,還制訂了銀行對排污企業不予貸款的制度。中國對外國投資的政策也出現了變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種想法只是在上世紀90年代行得通。如今,中國要推進“綠貓經濟”,即,不管是海外投資也要看是否為綠色投資。據說,中國的政策改變讓不少在華韓國企業面臨挑戰。
中國的環境污染最大責任當然在于中國自身。但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與中國類似的過程,韓國也不例外。當今中國正在經歷這個階段。因此,要批評中國的環境問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這一些因素。 <--endmsg--> |
|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8/29/2008 3:16:26 PM編輯過]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8/29/2008 3:13:29 PM
--
拿救災資金去建辦公樓,官德何在?
2008/08/2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新華網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27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報告時介紹,對13個省(區)救災資金審計調查情況表明,2005年至2006年13個省(區)的一些部門和單位將2.58億元救災資金用于彌補行政經費、建設辦公樓等方面。連百姓的“救命錢”都敢挪用,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人官德何在?
2.58億元救災資金,雖然在13個省(區)同期籌集的救災資金中所占的份額還不足百分之二,但若按每個受災群眾1000元來划分使用,便可救助25萬多人。況且,這些資金都是以救災名義籌集起來的,每一分錢都凝聚著社會對受災群眾的手足情誼、殷殷期望,沒有任何理由不用于救災。一邊是受災群眾對救助資金望眼欲穿,一邊是挪用救災資金彌補辦公經費、建辦公樓,怎不令人痛恨?
一些地方和單位之所以敢挪用百姓“救命錢”去彌補辦公經費,除了救災資金管理上的漏洞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地方和單位無視行政編制任意擴大干部職工隊伍,同時為官奢侈,花錢大手大腳,導致“僧多粥少”,辦公經費虧空嚴重。中央規范行政行為力度大了,亂罰款、濫收費不好使了,便鋌而走險“拆東牆補西牆”,甚至去搶奪百姓“救命錢”。
至于把救災資金挪作辦公樓建設費用,就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近年來,針對一些地方不顧民情財力,大建樓堂館所現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紀律規定明令禁止。一些地方對此充耳不聞,仍然在想方設法建豪華辦公樓、“培訓中心”。這既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無組織、無紀律作風,也是把局部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全局利益之上的極端官僚主義行為。
人民賦予的權力,必須用于為人民服務。違規違紀濫用百姓“救命錢”,絕非共產黨的干部所應有的作為。對這樣的行為,人民不會答應,黨紀國法不容。審計署把這樣的問題公之于眾,本身就是對人民負責、對黨和政府負責。
濫用百姓“救命錢”,不是個別人能夠做到的,也不是平民百姓能夠做到的。人們期待有關部門、有關地方順藤摸瓜,徹底追查審計發現的問題,依法嚴懲違規違紀的責任人,進而加強救災資金籌集和使用監督,確保救災工作在陽光下運行,真正造福于人民。(記者楊進欣)
<--endmsg-->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8/29/2008 3:14:34 PM
--
應盡快出台《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
2008/08/2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澳門日報》8月29日發表社論說,因為目前中國尚缺乏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令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無法完全發揮其對貪官的威懾作用。因此,必須盡快出台《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超過申報數額的財產而不能解釋的都以貪污罪或受賄罪論處。這一做法,在一些國家証明十分有效,其震懾效果可能比提高刑罰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好得多。
社論摘錄如下: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在日前舉行,審議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草案提出將“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最高量刑由五年有期徒刑提高至十年有期徒刑,并擴大受賄罪的主體。修改意味中國試圖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加大反腐敗力度。
作為一項獨立的罪名,“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最初見于一九八八年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單行刑事法律中,九七年刑法修訂時予以吸收。盡管這一罪名的適用一直是中國開展反腐敗斗爭的重要手段,運用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在刑法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便爭議不斷。
一種看法是,“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是收到效果的,它讓一些腐敗分子現了“原形”。例如,二○○八年八月被判刑的上海市房地局原副局長殷國元,就被檢察機關指控受賄價值三千六百七十一萬余元人民幣,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八百一十二萬余元人民幣、四萬余元美元,并以此將其治罪。而質疑這一法規的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不但未能起到威懾的作用,甚至有淪為腐敗分子“救生圈”、“護身符”和“免死牌”之嫌。
在修改提交這次人大常委會審議時,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都指出,現行刑法對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量刑標准偏輕,易被一些腐敗官員鑽空子,建議加重處罰。對此,人們并不否定可加大阻嚇作用,但能否有效解決問題,則仍有疑問。
因為,按現行刑法規定,來源不明的財產超過一千萬元,最高刑罰也只有五年有期徒刑﹔但貪污罪十萬元起,就至少要判十年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還可判死刑。于是,不少“聰明”的貪官揣著明白裝胡涂,將本屬貪污受賄得來而又完全可以說清來源的財產,只要司法機關沒有明確線索或者追查不緊,都統統歸入來源不明財產之中。不明財產越多,就意味著受賄額越少,這就使得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些貪官逃脫貪污、受賄罪應得嚴懲的“擋箭牌”。即使將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最高刑由五年提高至十年,拉近了與貪污、賄賂罪之間的平衡,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者處罰嚴重失衡問題。
基于這一觀點,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刑罰的增加只是一個權宜之計。因為目前中國尚缺乏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令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無法完全發揮其對貪官的威懾作用。因此,必須盡快出台《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超過申報數額的財產而不能解釋的都以貪污罪或受賄罪論處。這一做法,在一些國家証明十分有效,其震懾效果可能比提高刑罰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好得多。
<--endmsg--> |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8/29/2008 3:15:07 PM
--
“審計不點名”,百姓怎么去監督?
2008/08/2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工人日報
據新華社報道,8月27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0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時說,審計結果表明,中央部門預算執行中,部門本級存在的問題金額293.79億元,部門所屬單位存在的問題金額170.7億元。
這期審計報告使我感興趣的,并不是問題金額的多少,而是審計報告又開始指名道姓了。在報告中,有20個部門和單位被點了名。
記得前几年屢屢刮起“審計風暴”,其中,與審計報告的指名道姓有很大關系。從2006年起,這一做法有所改變。是年6月,審計署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作的《關于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工作報告》中,除了提到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的名字,通篇再難看到其他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觀的共性的表述。2008年7月4日,審計署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54個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及使用管理情況審計調查結果》,報告依然沒有公布違規者的具體名單。
“審計不點名”,百姓怎么去監督?
曾有審計署官員說,審計署更關心“點名”以外的問題,報告近年來持續變臉,相比對制度缺陷的反思,點不點名,點多少部門的名,已經成了細節問題。
這話有道理。但在我看來,制度建設與審計點名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在堅持審計點名的同時,不懈地完善審計制度。審計報告還是“點名”好。(殷國安)
<--endmsg--> |
|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8/29/2008 3:16:42 PM
--
奧運之后中國講什么故事
2008/08/29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聯合早報》8月29日發表署名文章說,奧運會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天堂”故事,在這個故事的感召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迸發出巨大的潛力和活力。可以說,中國人很好地講述了七年的奧運會故事,用好用足了這個提升中國的歷史性機遇。現在,關于奧運之后中國經濟衰退的議論很多,如果中國能適時地找到新的長期利好的故事,則中國發展就能再次注入新活力。
文章摘錄如下:
隨著奧運會盛宴的結束,激情澎湃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家關心的議題轉向了奧運之后的中國走向,甚至有人響亮地提出了盡管語焉不詳的“后奧運時代”這個概念。
奧運會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航向標。自2001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以來,奧運五環旗就高高飄揚在13億中國人的腦海里,辦好奧運會就成為13億中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旋律。奧運會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天堂”故事,在這個故事的感召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迸發出巨大的潛力和活力。可以說,中國人很好地講述了七年的奧運會故事,用好用足了這個提升中國的歷史性機遇。
和一般意義的歷史性機遇不同,中國主辦奧運會是中國主動爭取的歷史性機遇,充分顯現了中國在其現代化發展歷程中的主動、進取和自信。
奧運會的故事講述了七年,時間不算短也不算長。如果我們回想一下,自80年代以來,中國也講述過兩個美輪美奐的相似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1997年香港回歸。1984年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定了1997年香港回歸。自那以后,香港回歸就成為13億中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旋律,回憶一下97年7月1 日那時普通中國人臉上的表情吧,與現在講述奧運會的中國人臉上的表情是一樣的,洋溢著自豪和喜悅。
不僅如此,整個中國社會都為香港回歸做好充分的准備。在香港回歸故事的13年期間,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與香港實現了“前店后坊”的產業合作,從而成為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發動機,而且,中國內地也認真學習香港成為四小龍之一的經驗,在法律、行政管理等社會管理方面虛心學習香港,例如學習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貪腐經驗。作為前英國殖民地香港的社會管理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的經驗。
第二個故事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或簡稱中國入世。1986年中國正式申請恢復它的關貿總協定(GATT)締約國地位,自那以后,中國入世(它在1995年以前被稱為中國復關)就成為13億中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旋律。對于中國國家而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中國加入了世界經濟大家庭,可以公平地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并表明世界經濟對中國的尊重和認同﹔對于普通中國人而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向世界先進的生活水平看齊,可以有機會享受世界先進的生活水平。我清晰地記得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熱火朝天地議論著當時流行的汽車車型,充分地反映了我們已經把自己當成潛在的汽車購買者,盡管當時私人汽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盡管在中國入世談判的15年期間,中國有不同的辯論和分歧,但大的方向是中國應該早早入世,所以每當入世談判出現停頓或挫折,反應總是遺憾。與此同時,中國為入世也做好充分的准備,它以適應國際慣例和規則為准則,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國內改革,于是,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個故事就是主辦北京奧運會了。中國為主辦奧運會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投放了極大的熱情,不僅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和榮耀,而且也大大刺激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并表明中國履行全球責任的能力和信心。七年前中國申請奧運會主辦權的口號是“給北京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跡”,這反映出在中國人的內心里,中國與世界還是有距離的,而七年后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此時,在中國人的意識里,中國已是不可或缺的世界成員了。
香港回歸、中國入世和北京主辦奧運會,這三個故事的共同特征就是世界注意力和國內凝聚力的有機統一。一方面,由于這每一個故事,中國成為世界矚目的中心,世界以欣賞的眼光看著中國擁抱世界﹔另一方面,由于這每一個故事,中國人能夠凝聚在一起,懷著欣喜的民族自豪感,加快改革的步伐,推進建設的進程,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簡而言之,這些異曲同工的故事是中國的跳板,既是朝向世界的跳板,也是朝向“更高、更快、更遠”目標的跳板。
奧運會之后,下一個故事是什么?中國能繼續找到美輪美奐的相似故事嗎?中國能發現、甚至創造新的相似的歷史性機遇嗎?以某種靈活的形式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則是可以預見的又一個美輪美奐的故事,既可以抓住世界的注意力,又可以促進中國國內的凝聚力。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各種形勢的復雜性,這個故事的可能性在近期似乎還沒有清楚地浮現出來。
應該看到,在實現香港回歸、入世和主辦奧運會這三個故事的當年,世界經濟形勢都發生了消極方向的變化。1997年至1998年期間,亞洲地區發生了普遍性的金融危機,某些亞洲國家几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毀之一旦。2001年,美國高科技企業領軍的新經濟泡沫破裂,引起了美國經濟的衰退,并波及到世界其它地區。2007年夏季之后,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一直蔓延到現在。與此同時,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世界經濟似乎陷入了滯脹的困境。中國安然度過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主辦奧運會這兩個長期利好的故事密切相關。現在,關于奧運之后中國經濟衰退的議論很多,如果中國能適時地找到新的長期利好的故事,則中國發展就能再次注入新活力。(丁斗) <--endms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