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黃河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3)
----  企業倒閉、工人討薪,勞資分裂沖擊中國社會穩定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3&id=1371)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45:50 AM

--  企業倒閉、工人討薪,勞資分裂沖擊中國社會穩定
企業倒閉、工人討薪,勞資分裂沖擊中國社會穩定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企業倒閉、工人討薪,勞資分裂沖擊中國社會穩定

東方日報/中國內地經濟不景,企業接連倒閉,各地工人討薪、示威潮猶如計時炸彈,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今年內地勞動仲裁案勁增,單在廣州相關案件便較去年大幅上升一倍,達六萬多宗,其中拖欠工資案件更高達六成。因案件太多,每四個個案中,便有一個需暫緩處理,預計類似情況將在全國各地出現。而為減輕企業負擔,廣州明年起將大幅降低企業失業保險金的征費比率,以減少企業倒閉。

廣州勞動仲裁案激增一倍

“現在是年底了,是案件的高發期,估計(勞動仲裁)數量還會增加很多。”廣州市勞動仲裁辦負責人前日透露,因國際金融海嘯導致各地企業減產、裁員甚至倒閉,令今年的勞動仲裁案飆升。

該名負責人透露,截至十一月,今年廣州的勞動仲裁案已高達六萬多宗,較去年同期勁升一倍,其中拖欠工資的案件更占六成。負責人預計,由于年尾為申請勞動仲裁案的高峰期,相信未來一、兩個月,個案還會大量增加。

由于案件實在太多,勞動仲裁部雖加速處理案件,但遠遠趕不上積壓案件上升的速度。目前廣州全市已積壓九千六百多宗案件,占總立案的四分之一,等候仲裁的案件已排期至明年九月。有被拖欠薪酬的工人坦言,政府若按“一般程序”已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只好采取示威等較激行動來爭取權益。

眼見企業抵受不了金融海嘯的威力而接連倒閉,廣州勞動保障局局長崔仁泉前日透露,為了減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負擔,廣州將于明年一月一日起,大幅降低企業失業保障金繳費比例。

崔仁泉透露,受金融海嘯影響,廣州近期的失業率微升至百分之二點五,但由于失業金“進多出少”,儲備宏厚,相信可助失業工人度過寒冬。據悉,目前廣州的失業金結余達到八十五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年支出僅三億元:“即使不征收失業保險金,這些錢也夠用很多年。”

28萬民工提早返回四川目前廣州的失業金繳費比例,為企業按照單位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繳納,城鎮企業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百分之一繳納。崔仁泉表示,這次調整的具體數據暫不便透露,但稱勞動部門未考慮降低養老、醫療等保險的繳費比例。

有勞保專家表示,政府調整失業保險繳費率扶助企業“過冬”,措施及時,依廣州失業保險金的收支狀況分析,即使大幅度調整繳費率,也不會對基金的收支平衡構成威脅。受到各地工廠倒閉潮影響,截至上月中旬,勞務輸出大省四川已經有逾二十八萬民工提前返鄉。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47:20 AM

--  
中国要为公务员加薪引风波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杨永欣 (广州)
  中国一些地区计划在年底为公务员加薪的决定近日在中国舆论里引起风波,一般认为公务员不该在环球金融危机之际“逆势加薪”,甚至有舆论把新加坡搬上台,认为新加坡政府在面对经济衰退时削减公务员薪金的举措值得赞赏。

  即将加薪或近期已加薪的地方和部门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唐山市、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中央直属(中直)机关等。

  中国在2006年7月实行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对中央机关、各省市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进行清理规范,并通过行政手段“削峰填谷”、原先“不上台面”的收入被取消或者变成“明补”。

  这回的公务员加薪是这项改革的具体成果之一,但在目前环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则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中直机关原计划今年年初开始实施加薪,但因雪灾、地震等因素而一再推迟。

  据报道,更大范围的第二轮加薪可能在明年渐次展开,而在一些地方官员眼中,这也算是刺激消费的措施之一。

  尽管解释听似合理,但中国舆论一般仍难以接受公务员在现阶段加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评论说,既然可以因为雪灾、地震等因素推迟,那为什么不能因为“经济寒冬”再缓一缓?在其他领域的收入都有可能下降的当下,单为公务员加薪,民间舆论恐怕是个跳不过去的门槛。

  一些舆论甚至把新加坡的做法用来相比较。网上评论员石述思在博客文章中说,也许这次加薪因雪灾、地震等因素而一再推迟,补上属合理之举,但作为人民公仆,面对经济困境、广大群众收入尚无实际增长便率先加薪,相对于纷纷减薪的许多国外官员(如新加坡总理等),是不是显得不合适宜?

  他也说:“我记得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对居庙堂之高的为官者的诚挚忠告和至高期许。当前公务员加薪却宛如‘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因此是可耻的。 ”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也指出,官员的薪金实质上是纳税人支付给官员的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理应“随行就市”。官员在经济衰退时降薪,与经济增长时增薪是同一个道理,新加坡官员集体降薪展示的就是一种公共治理理性。
  腾讯网日前做的一个“欢迎公务员体验金融危机”的专题也发现,大多网民认为,在企业界纷纷以降薪姿态面对金融危机时,政府也应该体验一下“过冬”的感觉。64.07%的网民认为,公务员也应降薪。

  至于刺激消费的解释,《西部商报》一篇评论说,把公务员加薪当成是刺激消费的措施之一是荒唐的理由。所谓“刺激消费”,应是刺激全民消费,而不是刺激公务员消费。公务员只是13亿公民的一小部分,显然不足以拉动内需。再说,少数人拿着多数人缴纳的税去消费,极其不合理。

  该评论也说:“公务员加薪不仅难以扩大内需,甚至是扩大内需的毒药。首先,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民众信心。而民众的信心来源于政府,政府只有与民众共渡时艰,才能树立起民众的信心。而给公务员加薪,民众很可能产生失落感,进而会丧失扩大内需的信心和责任感。”

  据报道,1985年以来,中国公务员加薪八次,其中2000年以来就有三次,而公务员加薪的密度和幅度都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再加上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没有风险,导致很多人都要报考公务员。

  有评论员因此指出,中国一方面呼吁考取公务员失败者应放宽眼界,别在这棵“国考”的树上吊死,但面对公务员在“经济寒冬”时都有可能加薪的现实,中国还能拿出什么更具说服力的理由劝说他们放弃国考?

  当然,面对环球金融危机之际,不是每个地方都仍勇于为公务员加薪,受影响最大的广东省在近期料就不会“薪动”。

  一名广东官员告诉本报,尽管加薪是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但“广东已错过了调整薪金的最佳时机(奥运之后,金融危机加剧之前)”。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48:12 AM

--  
触碰敏感话题 《炎黄春秋》被“委婉”施压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触碰敏感话题 《炎黄春秋》被“委婉”施压

以直书历史,敢言著称的炎黄春秋杂志经常刊登一些触及中国政治历史敏感话题的文章,因此而多次传出遭到官方打压的消息。今年九月份,该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共前领导人赵紫阳的历史回忆记录,据说引起争议,甚至传言相关部门要对杂志领导层进行整顿。

炎黄春秋杂志社九月份刊发的这篇文章名为"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虽然文章标题并没有直接点出文章主人公的名字,但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一眼便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有关赵紫阳的纪念文章,而文章作者孙振在文章中介绍了自己当时担任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时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的共事经历。尽管全文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仅仅是文革后期,没有触碰到任何有关"六四"的内容。但赵紫阳这个名字显然就足够让有关部门产生警觉。



文章发表之后,就传出风声,称一位前领导人对此文非常不满,要求查办炎黄春秋杂志社。而相关单位层层下压,最后任务落到到了炎黄春秋杂志的挂靠单位—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11月份,炎黄文化研究会派出专人向炎黄春秋传达了上层的信息,以杂志社领导层年龄偏大为名,要求社长杜导正,副社长杨继绳等人退出杂志社的工作。



炎黄春秋总编辑吴思透露称:“我们社长杜导正的确接到了劝告,话说得非常客气非常婉转,大意就是杜老年纪大了,办杂志很辛苦,是不是可以考虑退下来。杜老的回答也很客气很婉转,杂志社领导班子的年轻化问题去年已经基本解决。任命我(吴思,51岁)担任总编辑,常务社长。我们领导班子六个人中总共有四个中年人,担任一般的日常工作。”



炎黄春秋的态度非常明确,不会因为上层的压力而改组领导班子,杜导正等人也不会退出杂志的工作。目前,上层还未就此答复作出明确回答。炎黄春秋杂志社提出的办刊宗旨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由于多次触碰中国政治历史话题中的敏感区域,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为敢言的媒体。



2007年,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就曾引起左派的猛烈抨击,并引起了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辩论。在同一年,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文章中提到六四之后成为"媒体禁忌"的赵紫阳,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炎黄春秋总编辑吴思表示“有很多报刊都在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尽量遵循传媒报刊的良知,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努力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风浪,经常有的事情。有些东西不太合乎一些规定,因此受一些批评,这种事年年都难免有一些。但是最近这一两年其实宽松多了,比过去反而少了。前些年的次数多一点。”



吴思表示,本次相关单位虽然还是施加压力,但采取的还是委婉的方式,比从前的强行整肃关闭还是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炎黄春秋方面不会对领导班子做出任何调整,同时仍将坚持自己的原则,通过"碎步前进"的方式争取言论空间,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石涛


德国之声<--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49:25 AM

--  
中国体育多个领域年龄舞弊 是“政府行为”(图)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starthtml-->在继CBA联赛爆出“改龄门”丑闻后,中国足坛元老又向媒体爆料:中国足球史上最年轻国脚姚夏的年龄其实是被动过手脚的。而对年龄动手脚的人并非姚夏本人,而是中国足协。据该元老透露,当时中国足协不仅将姚夏的年龄改小两岁,还差点改了姚夏的名字。一时间,令四川球迷引以为豪的“四川足坛曾诞生过最年轻国脚的经历”成了一段不堪回首和难以启齿的足坛丑闻。

  不过,本报记者在随后采访多名辽宁足坛资深教练时获悉,球员改年龄不是秘密,足协“逼迫”或是“纵容”球员在年龄上公开造假也不是秘密。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外界看来,球员改年龄都是个人行为,是足坛的潜规则。而事实上,正如几位足坛名宿所言:如果没有上面领导的“默许”,改年龄之风也不会屡禁不止。说白了,中国足坛早期兴起的“改年龄”风气都是“政府行为”一手造成的。

  谁在操纵“改龄门”

  尽管改年龄已是中国足坛公开的秘密,但一直以来对于球员改年龄这一足坛“潜规则”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则始终没有定论。如果不是听了几名圈内资深教练的讲述,这也许永远是中国足坛一个不解之谜。

發送圖片到手機

姚夏

  “其实传统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日是格外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改年龄是很让人忌讳的一件事。不过,在利益和财富的巨大诱惑下,不要说是改年龄,就是改姓、改名都无所谓。这就是功利足球的杀伤力。”一位已经年近古稀的足球教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他当球员的那个年代,哪听过什么改年龄的事情呀,多大年龄就是多大年龄,谁能进入国家队靠的都是脚下功夫和个人能力。但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球比赛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因为老百姓的喜欢,足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主管领导的仕途。于是,一些足球领导者开始琢磨如何能在短期内使中国的足球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把球员的年龄从大改小,以大打小无疑是迅速提高足球水平的捷径。

  “开始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家长对于改年龄这种事都是很反感的。毕竟这是违背足球规律的事情,早晚是要露馅的。但后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练都受到了来自‘上面’的暗示,不仅要给那些有潜质的运动员改年龄,而且要改到奥运年龄段。就这样,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之下,球员年龄成了一根可以任意伸缩的弹簧。当年,中国球员之所以能在首届U16的世少赛中取得了前八的好成绩,归根结底都是超龄球员的功劳。”该教练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改年龄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暗示,教练也不敢公然给队员改年龄,球员若不改年龄也很难在同级别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如此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球员一到成年队就成了扶不起的‘烂泥’。”

  谁是“改龄门”赢家

  从短期效应来看,中国足球通过“以大打小”的确是在世界足坛留下了不少赫赫战绩,但为何当年所谓的“黄金一代”甚至是“超白金”最后都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废铜烂铁。这其中的奥秘不言自明。

  也许现在回过头来讨论存留在中国足球圈里几十年的“改龄”问题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毕竟中国足球已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也有人直言,如果没有当初的“改龄”,无论是领导、教练,还是球员恐怕现在还在过着“温饱”的生活,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呢?

  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队伍执教工作的基层教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道,“现在很多省市年底考核教练的标准就是球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如果带队成绩不好,年底考核不过关,肯定要丢饭碗。我们青少年队教练不是不想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只是承受着成绩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孩子的年龄上做手脚,否则,以小打大,吃亏难免。”该教练随后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最初让球员改年龄时,有些家长还很气愤,甚至赌气说如果改年龄就不踢了,还要去举报那些改过年龄的球员。但后来发现,改了年龄之后,孩子不但进了职业队,而且还被选进了国字号,可谓是名利双收。足球就是吃青春饭的项目,后来大家也都看明白了,改了年龄,不但球员自己受益、教练跟着借光,就连足协领导脸上也有面子,既然足协不追究,那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正如这位基层教练所言,既然是三方都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 改龄”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甚至成为国际大赛中被对手诟病的软肋时,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上可以说已毫无诚信可言。最重要的是,当球员“改龄”之风越刮越甚之时,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今天,还有明天。

  “改龄”非足篮专利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球员“改龄”并非是足球、篮球圈的“专利”。只不过,足球和篮球作为中国职业化体育的“先行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球员年龄的更改更疯狂、也更明目张胆一些。

  昨天,一体育圈内人士就向记者透露了发生在田径赛场上的“改龄门”事件。 2006年田径著名教练王德显克扣自己麾下运动员工资奖金的官司,曾在中国体坛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就在这场官司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作为王德显的弟子,郭萍还向外界揭露了王德显要求运动员更改年龄以达到参赛目的的丑闻。据郭萍当时对身边的人讲,她本是1980年8月份出生的,但在1996年王德显为了让她参加马拉松比赛,根本没经她同意就将她的年龄改大了3岁。至今,她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仍是1977年6月15日。在退役后,她本来想将自己的年龄再改回去,但因为手续比较麻烦,需要很多证明,最终郭萍放弃了将身份证改回真实年龄的打算。此外,中国体操队员的“低龄化”也一直是国外对手和媒体质疑的焦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从一个老教练口中得到了一个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原来改年龄不仅局限在运动员身上,一些裁判,特别是足球裁判为了延长自己的执教生涯,竟然也改起了年龄。原来,足球裁判退役年龄是45岁,如果改小几岁,可以多吹几年。这意味着“灰色收入”也将随之多捞几年。记者 赵姝

  【相关丑闻】防“改龄”足协联手出对策

  如果说中国足坛“改年龄”的风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由于中国足协的纵容,甚至是其亲自参与形成的,那么当中国足球因“改龄”而将自己逼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时,作为足协的领导者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杀伤力和对中国足球的致命打击,所以包括中国足协在内的各地方足协即将联手出台相关对策,以扼杀在中国足坛横行多年的“改龄”之风。

  中国足协:不满19岁不能打职业联赛

  在中国足坛盛行的“改龄”潜规则,通常是把球员的年龄从大往小改,以达到“以大打小”的目的。针对这种状况,记者从中国足协了解到,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已基本认可中国足协递交的青少年培养方案,即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将重回举国体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青少年球员培养由各地方体育局来完成,等球员年满19岁进入成年队后再由各职业俱乐部按照实际需要买入。这意味着,球员未满19岁不得参加职业联赛。如此一来,那些将年龄改小的球员就不得不晚几年才能跨入职业联赛的大门。而这样,不仅会影响球员的前途,更会使球员的“钱途”蒙受巨大损失。

  地方足协:用身份证识别系统查真伪

  与中国足协出台的“未满19岁不得参加职业联赛”硬件标准比起来,各地方足协也都纷纷动用与之相配套的举措来杜绝球员“改龄”这一邪风。据辽宁省足协主任梁殿乙向记者透露,早在两年前,省足协在给足球运动员注册资格时就采用了第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和公安部门的身份证验证系统对照,真伪一查便能知晓。梁殿乙告诉记者,此举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球员“改龄”,但起码想在第二代身份证上做手脚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球员如果使用假身份证来注册,经过机器识别,很容易就露馅。<--endhtml-->


时代商报

<--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51:36 AM

--  
百姓不是牛羊 干部不是牧民官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张鸣 :新京报


现在又有人给离任的官员送万民伞了,听着都新鲜。不过,从照片上看,送行的人手里,不仅有伞而且有锦旗、匾,还有一个大大的横幅,可以说是一个古今杂糅的仪式,大有推陈出新的意思。只是感觉送的人少了点,精美鲜亮的旗、匾、横幅和伞,似乎比人还多。

在我的记忆里,万民伞这玩意,绝对属于我大清时代的事儿,那时候,但凡县令老爷离任,都得有万民伞,伞越多,越有光彩。寓意很清楚,有伞,说明此大老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给老百姓遮风挡雨的伞。官声好的,绅民主动送,官声不好的,也得送,不送人家就不走,赖在县衙里不办交代,新官没法子接任,于是就带头劝当地乡绅,咬牙也得送。不过,这种赖伞的事,都出现在平迁或者撤任的情况下,如果产房传喜报———人家升了,那么一般是没人有胆子不送伞的,即使在任时民怨沸腾,也得送,大家心里嘀咕,就当送瘟神好了。

送伞仪式,后来升级了,不仅送伞,伞的质量数量都要有讲究,而且送的时候,要装模作样找若干人“卧辙”,就是躺在路上不起来,不让好官走。在历史上,有少数清官离任的时候,还真的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车还真的就走不了,极个别的,还真的就接着做下去了。但是,清官总是不那么多,更多的时候,卧辙,无非装装样子,甚至实际上不过是官员自己花钱雇的人,做做戏给人看,尤其是给上司看,表明自家的官声还不错。官声很差,但当地百姓出于真心拦着不让走的事,也不是没有,那是因接任的人,名声不好或者属于从来没做过官之辈,一个饱肚子的走了,换了一个空肚子的来,治下的老百姓,没有人会乐意。

古代的地方官,一是所谓民之父母,二是所谓牧民之官。作为前者,是说老百姓是官老爷的儿子,听起来很亲切,连累现在很多地方官依然自称父母官,其实,古代社会的儿子,远没有今天好当,老子不高兴,无论儿子有没有过错,送官说声忤逆,儿子就是死罪。老子打儿子,虽说孔夫子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但真要是走了,老子追过来跌个跟头跌死跌伤,儿子也是死罪。这样的事,在清朝的案卷里,层出不穷。因此,所谓民之父母,要的无非是那个基于伦理的绝对权威。至于牧民之官,老百姓的待遇就更差,干脆就是牛羊,属于皇帝老儿的财产,让官员替皇帝牧着,乖乖地奉献奶和肉甚至皮毛,不听话,就要挨鞭子。当然,作为牧者,也得保护牛羊,免得让狼叼了去。一般来讲,所谓的万民伞,主要是从牧民这个意思上发展出来的,伞者,遮蔽,护佑之意也。

现在的万民伞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辈是无法深究了。但是据古代的记载,如果真的发自百姓内心,送的时候,呼天抢地者甚多,即使不哭,表情也比较激动,不像我们在照片上看的,若干人非常冷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在摆姿势。不过,就算现在的万民伞都是货真价实,属于百姓发自内心。我想,这种中世纪的戏,在21世纪,还是别重演了为好。因为,我们现在的干部,要当人民公仆了,为人民服务,做点好事,让当地人民说声好,本是做干部的应有之意,毕竟,老百姓不是牛羊,我们的干部,也不再是牧民之官。
<--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52:43 AM

--  
人民币急速贬值更像一个陷阱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人民币急速贬值更像一个陷阱

12月3日,美元兑人民币盘中波动区间为6.8502元至6.8845元,连续第三天触及0.5%的当日波动区间下限(即所谓“跌停”)。但因市场传言央行进入国内汇市提供美元,最终脱离“跌停”,报收6.8815元。
  人民币这次贬值的时间非常微妙,因为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了。有关这次贬值存在着种种猜测,有人推测说是中方故意这样做的,以此显示人民币贬值是市场的内在要求,让保尔森不再要求人民币升值。
<--sk--> <--sk--> 我认为这种猜测缺乏逻辑性。
  美国一直在要求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每次中美对话,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对话的焦点话题之一。无论人民币快速贬值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如此急速贬值,都必然在美国引起激烈反应,岂不是挑逗美国等西方国家给我们自己施压吗?法国《论坛报》的评论文章用的题目就是“中国贬值人民币挑战西方”,文章说,人民币到底会贬值到什么程度,将取决于西方的反应,西方认为这种政策绝对是“致命的”。英国《金融时报》则评论说:“中国的汇率变动将引发担忧,即中国正准备发动一场贸易战争。”
<--sk--> <--sk--> 中国愿意给国外这种挑战性的印象吗?显然,认为中方故意让人民币贬值的说法,缺乏可信度。
  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中国还是日本,都是救市,并且,资金往往非常巨大。这些数额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发债、印钞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全球性的货币贬值趋势会日益明显。在中国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后,国外一片震惊。英国《泰晤士报》认为:“中国这时候则亮出一项谁也没见过的让一切相形见绌的计划。”
<--sk--> <--sk--> 但随后,西方国家就开始担忧人民币贬值问题。因为,中国4万亿投入,相当于我国2007年GDP(24.6390万亿人民币)的16.23%,而美国85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也仅仅相当于其2007年GDP(13.8万亿美元)的6.2%。中国财政自1980年以来,除1985年有25亿元的账面结余外,其余年份全部都是赤字。那么,钱从哪里来?西方国家推测,中国将采用人民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缺口。尤其是,在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后,地方政府推出了超过18万亿的更庞大的计划。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可能贬值的预期加大。

另一方面,目前,全球许多货币都在贬值,以期渡过危机。而中国担心出口下降,导致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出台了大规模的出口退税政策。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为了抗击经济放缓,中国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政策工具,“现在手中还剩下一张牌,那就是人民币……中国政府提振出口的意愿将战胜其他支持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引自2008年12月4日的《环球时报》)
<--sk--> <--sk--> 加上11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巴西参加国际结算银行会议时曾放话:“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推动出口可能性。”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可能贬值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但是,人民币急速的贬值恰恰容易中断这个进程。因为,一旦市场上形成对人民币将大幅贬值的预期,盘踞在中国国内的热钱可能加快撤离步伐。事实上,在人民币露出贬值端倪后,就有媒体刊发了《人民币连连“跌停”楼市热钱“闻风而逃”》的报道,称某外资购房客急打8.5折甩卖房屋,外资基金亦纷纷取消“订单”暂作壁上观。从而,导致中国房价暴跌和股市反弹夭折,并可能导致国内一些资金外流避险。
  在眼下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这三种局面都是中国政府比较忌讳的。即便如某些经济学家分析的那样,“央行意在适当贬值支持出口”,也不会是人民币急速的大幅度的贬值。道理很简单,动作如此之大,不是等于向全世界发布货币贬值的号召吗?那样的话,“中国贬值人民币挑战西方”不真的变成事实了吗?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更不符合中国的行事风格。
  我更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在故意制造人民币即将大幅贬值的假象,达到让市场恐慌的目的,以逼迫中国在人民币贬值问题上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否则,就容易招致“围剿”。
<--sk--> <--sk--> 就中国自身利益而言,在国际主要货币贬值的情况下,使人民币适度贬值或许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人民币贬值也有几个大的弊端:
  其一,中国商品出口萎缩并非价格不够低——我国很多商品的价格低于国外制造同类产品的成本价格,而在于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的降低。这不是通过货币贬值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外部市场对我国快速增长的出口的承受能力已经很难再突破。2007年,中国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占比高达59.5%(不包括转口贸易),如此大的市场份额本身就说明,出口可挖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
  其二,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不能向外传导,就只能由国内的民众自己承担。在国内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民众资产的缩水和购买力的下降,将给民众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进一步抑制内需。要知道,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已经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
<--sk--> <--sk--> 因此,我认为,人民币不仅不应该大幅度贬值,也不应该给人以将大幅度贬值的预期。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应该通过诸如大幅度降低所得税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启动内需。比如,目前的个税起征点过低,缝缝补补有失其严肃性。1981年职工平均工资约为每月60元,而起征点为800元,大约为月工资的13.3倍。如果比照1981年时的比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至少应该定在25000元以上才算合理。在增加国民收入方面,政府应该摈弃施舍的心态,拿出魄力和勇气。
<--sk--> <--sk--> 中国必须从过于依赖出口的误区中走出来,想尽一切办法启动内需,这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出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加民众收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压缩政府开支。
<--sk--> <--sk--> 而令人担忧的是,在次贷危机恶化的趋势之下,政府仍在变着花样加薪。
<--sk--> <--sk--> 网上一篇题为《政府似乎在变着法子给公务员加薪》的文章指出:中国国家公务员局12月2日连发《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并于即日起生效实施。根据《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公务员年度考核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对应工资标准可提高一档工资;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并享受年度考核奖金。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要被降低一级职务,该考核年度不计算为上述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公务员或公务员集体如有“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做出贡献”等十种情况的,应予以奖励。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该试行规定还以附件形式列出公务员奖金标准:嘉奖为800元,记三等功为1500元,记二等功为3000元,记一等功为6000元,授予荣誉称号为10000元。在我们看来,政府有在变着法子给公务员加薪的嫌疑。按照相关规定,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这种内部的评定如何保证客观公正性?
<--sk--> <--sk--> 对于这类善意的批评性建议,政府应该认真对待。
<--sk--> <--sk--> 在危机重重的困境之下,国民需要团结一致,共同抗御危机,使我们这个民族走出危机,走出苦难。政府应起带头作用,以公心为重,为公众作出表率,有此前提,中华民族才能渡过眼下的危机。


<--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2/8/2008 12:53:54 AM

--  
吴敬琏语无伦次 雷死众人

2008/1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吴敬琏语无伦次 雷死众人


2008首届全球管理论坛昨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出席论坛时表示,从未称中国楼市要崩盘。

“拐点都没提过,更不要说崩盘”

前天有媒体称,吴敬琏认为内地房地产业有崩盘危险,因现时房价仍然高企。昨天在出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2008首届全球管理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吴敬琏大声辟谣,崩盘一说无从谈起,我不知道这样的传言何处传出,但是当时没有媒体问过我这个问题,甚至连拐点这样的字眼我都没有提过,更不要说称内地楼市有崩盘危险了。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4日称,明年中国经济要保持8%的经济增长可能有困难,建议中央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出手救股市楼市。

在香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上,吴敬琏表示,中央应继续放宽货币政策。他还说,难以预测人民币走势,因为汇率依据的是供求关系。早前中央大幅减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过去中国是靠收购外汇增加货币供应。

对于政府应否救A股市场,吴敬琏回应说,政府应该出手救市。不过,这位经济学家对房地产市场更加忧心忡忡。他认为楼市有崩盘的危险。国内的房价现在虽然缓慢下调,但仍然高企,而房价的急剧下降会造成银行很大困难,管理者需要紧密观察。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