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中國進入非常時期,本國政局動蕩,又值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際,西方國家向中國轉嫁經濟危機,民族經濟受到沖擊,社會吸收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大幅降低。1933~193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15200余人,其中2000余人待業。
75年後的今天,這個失業數字擴大了數千倍。
數據顯示,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隨著2009年全國611萬人從高校畢業,待就業高校畢業生將臨時超過1000萬(林細蓮《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分析及應對措施》)。
——這個數字約等同于中國高校擴招之初、1999年全社會所有擁有大學畢業文憑者的總和。那時,全國各類高校待就業畢業生還不到30萬。而目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年權益狀況報告》顯示,中國高校畢業生待業率已達到15%左右,遠高于社會平均失業率。
造成這一現狀,最直觀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
根據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消息,全國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長比例超過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數目則銳減——這是高校大量合並所致。地方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數由1998年的225.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萬人,增幅達8倍之巨。
從招生人數變化的曲線看,1998年之前,全國高校每年招生數目基本上呈緩慢增加趨勢(剛剛恢復高考之後的幾年,無論是報考人數還是錄取人數,有幾年數字是逐年遞減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十年文革導致大量等待高考的知青、同時當時的大學處于“清空”狀態,允許知青們在最初幾年被“釋放掉”)。1998年的招生人數為108萬,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達到160萬。其後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數已達到629萬人,幾乎達到1998年招生人數的6倍。
大學擴招,全國從最初5%的毛入學率一躍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短短10年中,“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實上,早在2002年,中國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目標。而這一變化,西方國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十年大躍進,帶來的好處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以前多多了;帶來的問題,則不僅僅是畢業生失業率的上升,更有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平衡、高校的腐敗滋生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