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1/26/2006 3:43:35 PM
-- 建100所分校,北大還是北大嗎?
建100所分校,北大還是北大嗎?
陳貞璟
未來5年,北京市將選擇城市中心區的20所“名校”,在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遠郊區縣及新建的大型居住區、新城等地區建立分校。北京市教委向媒體表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保障教育公平將是北京教育未來5年的重要任務。(《中國青年報》11月8日)
實話實說,如此通過讓一些“名校”擴建分校來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筆者無法苟同。何為“名校”?不僅僅是“有名”,還表現在,這些學校集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於一身。要想讓這些“名校”所擴建的分校都成為“名校”,必須先給予優良的資源配置,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名校”主校的優質資源向各所分校分配,造成資源由集中走向分散——“名校”賴以存在的優質資源弱化分散了,“名校”有何資本繼續成為“名校”? 如果按照這種教育發展邏輯,讓北大等國內頂尖高等學府,分別面向全國各地建立100座乃至更多的分校,似乎就能解決全國學子上北大難的問題了。可是,建100所分校,北大還是北大嗎?教育容量確實擴大了,門檻肯定也會隨之降低,但教育品質恐怕也就很難保證了。 當然,教育主管部門作出這般“決策”,自然是具有政府加大投入的準備。但既然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發展,又何必非要依託於“名校”呢?另外建立一所所資源配置良好的學校,或者將現有學校打造成優質學校,更能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眾所周知,教育發展的兩極分化發展傾向,與政府投入的“厚此彼薄”有莫大的關係。公共財政往往對少數名校投入很大,對普通學校則缺乏支持。這種“名校情結”直接導致個別名校坐擁優質教育資源,引發社會追捧。在教育資源形成名校壟斷的同時,損害了教育公平,侵犯了所有公民共用社會教育資源的權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滿春園。一所名校只能“獨善其身”,處處是名校才能“兼濟天下”——在公共教育投入上,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門徹底摒棄對於名校的“青睞”,才是教育的幸事,公共的福音。 陳貞璟(山東評論家 歐洲導報社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