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黃河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3)
----  來自美國情報局(DIA)有關中國軍力的評估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3&id=2500)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09:20 AM

--  來自美國情報局(DIA)有關中國軍力的評估

來自美國情報局(DIA)有關中國軍力的評估

yinandyang

美國人跟印度本質上是一個德性,對中國的軍力發展有一種病態的敏感和恐懼,其實自己每年高達7000多億美元的軍費佔世界軍費總各的60%,惡意炒作中國軍力無疑是為自己增加軍費增加籌碼而已,倒霉的是美國的納稅人,欠中國的8000多億也不知道哪個猴年馬月還上.


  日前,一份來自美國國防情報局(DIA)有關中國軍力年度威脅的評估報告于2010年1月獲得解密。報告認為,中國正在加強其周邊地區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正逐步使其獲得對抗美國傳統軍事優勢的能力。該報告是于2009年3月出版。


  報告稱,中國目前謀求在其周遍地區采取軍事行動能力。通過建立和部署尖端武器系統和不斷完善的新軍事理論,以此在可能發生的區域沖突中謀得上風。同時,不斷增強的實力正逐步使其獲得在局部地區對抗美國傳統軍事優勢的能力。


  常規軍力的更新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正加緊制造自己的尖端戰機、水面艦艇、潛艇和陸軍武器系統。同時,它們還從海外精心購買個挑選先進的武器系統。


  例如,為了改善空其防空力量,中國正加速生產其第四代F-10戰斗機以及PL-12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同時還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薩姆-20地空導彈系統。


  雖然中國方面已經研制出並開始部署多個國產防空導彈系統,加上從俄羅斯所進口的防空導彈系統,才算勉強獲得其對重要地區及資產提供現代化的、多層級的地面防空保護的能力。報告預計,中國總計購買了16個薩姆-20(即S-300)防空營,其中有8個營火力範圍高達150至200公里。中國軍隊在采用這些新的武器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中外武器的整合使用可能會加速發展中國軍隊探索新武器、新戰法的全部潛力。


  報告認為,中國軍方的目光很顯然已經超越了為應對台海問題而加緊軍備的需要,它們正把目光放到追求成為地區性大國軍事能力之上。


  例如,中國還大力謀求發展其海軍多層化的攻防能力,包括中距反艦彈道導彈、潛艇、海上攻擊機和裝備著日益精良的反艦巡航導彈的水面艦艇等。中國的海軍已掌握了大量的水面艦隊、越來越現代化的潛艇艦隊,以及其航空母艦發展計劃也偶露崢嶸。中國的空軍也正在開發一種擁有超長航程能發射對地巡航導彈的轟炸機。


  當然,報告也認為中國常規軍力的增長中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包括軍事硬件的實力仍須與其新軍事理念相結合,同時也缺乏擴展軍事行動所必要的海外軍事基地等等。報告預測在未來數年內,中國很可能會增加對爭議油田和專屬經濟海域的巡邏。並認為中國在未來的十年內,還不會具備有真正實現地區大國的軍事能力。


  戰略軍力的發展


  在戰略打擊力量方面,報告認為中國目前共擁有包括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彈道核導彈、常規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在內的多種戰略打擊力量。中國的核反擊力量的生存能力在其部署了DF-31和DF-31A型公路機動的洲際(ICBM)彈道導彈和巨浪- 2潛射彈道導彈之後變得更強。


  雖然中國目前有不到50枚洲際彈道導彈能直接攻擊美國本土。但報告認為在未來15年內,能攜帶核彈頭,並攻擊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之數量將增加一倍以上,特別是采用現代化分導式多彈頭的彈頭之後。中國目前還擁有1000多枚CSS-6和CSS-7常規短程彈道導彈(SRBM)。同時,中國也正在開發性能更好的中程和中遠程常規導彈,這些導彈將能夠覆蓋美國及其盟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設施。


  隨著新的彈道導彈裝備使用以及舊的彈道導彈的升級,中國的核武器庫存在今後10年可能會增加。報告還認為中國可能已經生產及囤積了所需的足夠多的裂變原材料。


  空間與反空間能力


  中國和俄羅斯都在研究和開發能有效干擾和至殘美國重要天基導航通信系統和情報收集系統能力的武器和技術。而其他的國家也已經部開始部署支持或執行反衛星任務的系統。如衛星跟蹤系統、能夠干擾衛星通信和激光測距設備的系統等。


  不過由于這些技術造價昂貴,大多數想要擁有這些技術的國家預計並不會很快出錢購買。除了俄羅斯和中國,那些有興趣獲得反空間技術能力的其他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很可能使用欺騙、干擾或物理攻擊等手段來對付空基圖像采集、進行電子戰或信號干擾,甚至對空間系統進行地基武器攻擊。


  中國目前所具有的空間及空間對抗能力已經讓美國的空基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ISR)等各方面系統的安全及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悉,中國目前擁有多顆具有軍事用途的通信、導航和地球資源衛星,並且還將繼續在未來10年內部署更為先進的衛星。


  在研發方面,除了在2007年1月成功完成反衛星武器的項目試驗外,中國也負責為發展中國家研發干擾及定向能量反衛星武器的任務同時,他們也在載人航天登月計劃的相關技術上做出相關改進,進而獲得跟蹤和識別衛星的能力,為一個更為先進的反衛星攻擊系統提供先決條件。


  在報告中,美方這樣評論:中國的安全戰略強調戰略防御,並與外交、經濟和常規軍事力量作戰的信息整合一體。但是,由于其反空間、網絡戰、電子戰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方面獲得的增長可能使中國實現戰略的能力上有驚人轉變。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12:31 AM

--  

這不是最後的斗爭:由美國對台軍售所想到的

19760608

中美雙方正圍繞美國對台軍售展開激烈的斗爭,這是事實。但是,對于這場斗爭將如何發展,有什麼樣的意義及影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大多數中國人認為,美國對台軍售,是在挑戰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國對台軍售的消息一公布,以網上庶眾為代表,中國人民群情激奮,一片聲地討論著怎樣與美國斗爭。有人建議,要敢于制裁美國,主張就此把美國打狠打痛,意思是中國狠了美國痛了,今後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了。還有人建議,應該找到美國的“死穴”,給美國以致命的一擊,比如拋售美國國債,讓美元回流等,這樣美國就不死也得脫層皮,以後就不大敢招惹中國了。諸議正酣之時,突然間晴天起驚雷,1月11日,媒體公布,中國成功地進行了反導試驗,把飛行在彈道中段的一枚導彈打了下來,這無疑是在昭告世人,中國也有了華夏版的NMD。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戰略舉措,取得如此成就實在可喜可賀。于是乎群情又因之一片振奮,因為反導試驗與美國宣布對台軍售相距是如此之近,大家就都把兩者聯系在了一起,說中國政府出手“亮劍”了,于是有人就說,美國傻眼了,五角大樓害怕了,更有評價說,中國終于給了美國以致命的一擊。于是,歡呼代替了憤怒,皆大歡喜了,一切就都OK了。

  但另外還有一種意見則與此不同。據“專家”、“學者”們說,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中美雙方有廣泛的共同戰略利益,中美關系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言外之意,對台軍售,即或是挑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但也只不過是小折騰而已,無關乎中美關系的大局,深化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不該也不能有別的幻想,所謂的台灣這個“核心利益”不值多少錢。甚至有人說,什麼時候等到台灣覺得沒有必要買美國武器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雖然在這群情激奮、群情振奮的當口,“專家”、“學者”並沒有多說話,但以前有話撂在哪兒,白紙黑字,清清楚楚,等過些日子,平靜下來,“專家”、“學者”們就又會出面深刻地闡述中美戰略合作的重大意義了,並將繼續出主意想辦法指出該怎樣具體深化這種合作。

  事情就將是這得結局嗎?按照第一種意見,我們已經給了或者即將給美國以致命的一擊,讓美國遭受很大的損失,因其致命或者得不償失,以後美國就不太能或者也不敢再拿性命開玩笑,再搞這種把戲了;按照第二種意見,之所以出現美國對台軍售問題,在美國方面是國內政治的需要,在台灣方面是兩岸關系還缺少吸引力,台灣還認為需要美國的武。隨著中美深化戰略合作,中美聯系的加深,中國與美國政府緊密溝通,與美國國會密切聯系,與美國多如牛毛的利益集團深度合作,那麼中美關系的“局”就更大了,中美就不會因為台灣而爭斗了。而如果能因為某種進展或某種因素,台灣覺得沒必要再買美國武器,那也就萬事大吉了。這都是可以期盼的前景。

  這樣看來,兩種主張,態度雖然不同,但最終卻殊途同歸,似乎中美之間這次發生的不過是“最後的斗爭”,這個“坎”一邁過去,從此就是光明的坦途。

  我們說,第一種想法是幼稚的,中美之間的斗爭根本就不會這麼膚淺,以為中國一制裁,美國一發痛就能解決問題,想的太過簡單,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第二種意見是美國及西方多年來宣教培育的結果,他們這些人不過是把個人或一些集團的利益代替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因為在今天的中國,確實有一些人和集團能夠通過這種路線獲得發展,但對于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指望通過與美國的戰略合作來解決中美之間的矛盾與斗爭,無疑于緣木求魚。

  因此,站在戰略高度上研究中美之間的矛盾與斗爭,認清斗爭的性質、特點與發展方向,筆者以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加以認真思考的。

  一、中美斗爭是客觀存在和無法避免的。

  如果問,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將構成中國前進道路上最大的挑戰,回答毫無疑問是美國。中國與美國的關系,是中國外部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大的難題。這一點,無論是有著民族主義情懷的左翼民眾,還是懷揣全球化情結的右翼“專家”,都一概承認。但是,中美關系是什麼樣的關系,卻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大體上說來,目前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官場上的態度。這種態度認為,中美兩國在事關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國國情不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為此,兩國應該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出發,應對共同的挑戰,保持兩國高層的密切交往,培育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加強對話、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為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而努力。這些話听起來太好听、太漂亮、太感人了!這些冠冕堂皇的話把中美關系提到了人類發展的高度,雙方還要“對話、交流、合作”,更要緊是還要培育“戰略互信”,美國相信中國什麼咱無從得知,如果說中國要在戰略上相信美國,是不是應該相信,對台軍售是對中國滿懷好意呢?是不是應該相信,美國的武器一點都不會威脅傷害到中國人呢?是不是今後再也不會發生襲擊大使館事件了、不會發生南海撞機、撞船的事件了呢?總之,中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被掩蓋得干干淨淨,實質性的問題能避則避,能躲則躲惡劣。在這樣態度下,就難免整天期盼著中美關系的穩步發展與良好勢頭了。

  第二種,右翼“專家”、“學者”意見。這種意見認為,一體化、全球化是世界潮流,融入西方世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不與美國合作就不會有中國的未來。所以,在中美關系問題上,他們不承認有必要與美國進行斗爭,而要用“合作”代替一切,解決一切。他們主張要“丟掉幻想,務實合作”,強調“要積極爭取引導中美關系朝著更加合作的方向演變。”並且中美合作還要“以我為主”、“以合作促合作”,要配合美國的反恐大業,出兵阿富汗,爭取美國與西方的信任。對于美國在亞太地區針對中國明火執仗的軍事行動,這些學者解釋說,“美國因素在亞洲,利大于弊”,可以制衡日本,可以穩定朝鮮半島,可以遏制“台獨”,所以應該支持,按照這樣的邏輯,美國對台軍售中國人也就不必耿耿于懷了。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還沒見到有關美國對台軍售這一舉措將對台獨起遏制作用的文章,相信不久就會有“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深刻的闡述。

  第三種,左翼民眾的感受與體會。這些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匹夫們根本沒有接受美國政治家或學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機緣,只能通過多年來實際事件進行揣摩,所得到感受體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前進道路上的最大絆腳石就是霸權的美國,當今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遏制中國,中國與美國的斗爭在根本上是不可避免的。筆者就是這類匹夫中的一個,詳細的觀點,有興趣的不妨看看作者的網文《中國能不能避免與美國的斗爭》《美國的世界霸權將怎樣走向衰落》。

  中美關系近來的發展給哪種意見提供了佐證了呢?事實勝于雄辯!美國不但在中美首腦會晤後接連采取了對中國的貿易制裁,而且還公開宣稱,“美國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這不包括台灣”,接著高調宣布對台出售武器,瞄準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下手,直接奔中國政府的臉面上著呼,這是戰略互信嗎?這是對話、交流、合作的結果嗎?既然信誓旦旦地聲稱要“保持兩國高層的密切交往”,事先是不是也“密切”一下呢?我們還應請教一下有關“專家”和“學者”們,對于美國對台軍售,我們該怎樣“合作”呢?如果台灣政府囊中羞澀,是不是該大陸幫著先墊上呀?中國政府願意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嗎?肯定不願意,不願意的事情為什麼還會發生呢?是不是中國躲不開、避免不了的呢?

  所以,我們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對台軍售實在是一件大好事。這個事件以無法爭辯的客觀實際,打破了中美關系和諧的美夢,狠狠地抽了中美戰略“合作”的耳光,它使人們痛切地認識到,在所謂“戰略互信”政治流行語的下面,在所謂“中美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的背後,雙方正在進行著無情的戰略博弈︰美國要在戰略上主導著中國,使中國朝著向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而中國則面臨著如何實現擺脫美國羈絆的考驗。中美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這樣的斗爭的關系,這種斗爭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任何冠冕堂皇的誓言及“全球化”“一體化”鼓噪都難以掩蓋的事實,完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二、中美之間斗爭的性質與特點。

  中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層出不窮、沒完沒了呢?這些矛盾與沖突是貿易往來增多自然而然的產物,還是其中貫穿著深刻的戰略企圖?是可以協商解決的,抑或是從根本上就不可調和?僅以美國對台軍售而言,國內的專家學者們一般都說,這是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產物,是因為有《與台灣關系法》,這樣的理由能成立嗎?我們的專家學者們總是自信滿滿地以為知美懂美,起勁地向國人進行類似灌輸,但是,常識告訴我們,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從來都不簡單,他們從來都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出發,從維護美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出于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需要而采取各種各樣的動作。這恐怕也是維護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起碼的政策水平,沒有這樣的水平,美國既不可能取得超級大國的地位,也無法保住這個寶座,更談不上在全球範圍內行使和操作霸權了。說實話,沒有一定的戰略水平,是玩不轉霸權這個東西的,弄不好不但要經常砸腳,而且還將把自己砸跨,前甦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料敵從寬,對手從來都不會簡單,把戰略對手估計得過于簡單,只能證明自己的膚淺。從這個認識出發,可以說,美國對台軍售這樣的大事,美國的政客必定是經過反復權衡的,對于可能發生的影響,對于由此帶來的中美沖突,必定經過了一番全面系統地評估,可以說,這完全在美國政府的操縱之下。所以,與美國這個空前可怕的戰略對手進行博弈,必須認清中美之間斗爭的性質與特點。

  那麼,中美之間矛盾沖突是什麼樣的性質,具有哪些特點呢?

  1、這是綜合性的嚴峻的戰略對抗,其激烈復雜的程度將超過冷戰時期的美甦之爭。

  有這樣幾個問題,我們不妨來個自問自答︰

  ——如果你是美國人,出于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考慮,你認為美國現在所面對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誰?

  回答是︰中國。

  ——如果你對社會主義及共產黨很敵視,那麼你認為當今世界上哪個國家及哪個共產黨應該排第一號?

  回答還是︰中國。

  ——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人,你認為對美國的經濟優勢構成挑戰,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地位最有可能的國家是哪個?

  回答也仍然是︰中國。

  所以,歷史發展到今天,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經坐在了前甦聯的位置上,成了美國主要的戰略對手,這已經成為客觀現實。所以,中美之間的戰略對抗,不是想不想、願意不願意的問題,是歷史時代的發展把中國推到了台前。有人會說,不對,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是反恐,現在這場斗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不錯,所謂的恐怖主義確實是美國的一個戰略麻煩,所以美國把打擊“恐怖主義”當作當前的一個目標,同時也當作干預各國內部事務的招牌與施展霸權的遮羞布。但是,事實上,“恐怖主義”無論怎樣努力,他們給美國所能帶來的只是麻煩與破壞,誰也不會認為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13:09 AM

--  
“恐怖主義”能與美國爭奪戰略優勢,更沒有可能取得對美國的戰略優勢。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能與美國形成戰略對抗、能與美國進行戰略爭奪的,實在是數不出幾個國家,而其中能對美國的戰略優勢構成威脅的,目前看來只有中國。從美國戰略家們閃爍其詞的言論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中國已經在局部範圍內挑戰了美國的優勢,使美國的行動自由受到了影響,比如在南中國海,比如在西太平洋,他們正在為此心焦,正在為此采取行動。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增長,美國還更擔心中國取得對美國的戰略優勢,把美國從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寶座上轟下去。

  這與當年的美甦對抗完全相似,這是基于主義、制度、體系以及世全球主導權的斗爭。美國不允許任何國家挑戰他的戰略優勢,哪個國家形成這樣的挑戰,哪個國家就是當之無愧的對手。過去是甦聯,現在是中國,別的國家,別的“主義”就是想扮演這個角色,美國也會認為不配。

  但今天中美對抗卻不是當年美甦爭斗的翻版,而有著比當年美甦對抗更復雜更深刻的特點。當年美甦的對抗有主義制度之爭,但沒有文化文明之別,他們都屬于基督教文明;當年美甦形成了冷戰之態,但沒有廣泛深經濟貿易沖突,當年美甦在經濟上還形不成抗衡,甦聯經濟的總體實力遠遠落後于美國,也沒有趕超的趨勢。所以,現如今的中美對抗,不僅僅發生在軍事層面,也不僅僅是主義之爭,更是經濟、文化、社會模式等各種因素綜合性的對抗,已經成為誰能最先跑過終點的較量。所以,其激烈與復雜的程度必將超過歷史的以往。

  2、這場戰略對抗將超出想象的漫長與艱苦。

  這是一場長期的斗爭。綜合性戰略優勢的爭奪不會因為單項比賽結束就完結,巨大的綜合性戰略實體之間爭奪戰略優勢的道路將極其漫長。總體經濟實力也好,科學技術力量也好,國家軍事力量也好,都只是綜合戰略中的一個單項,不會因為單項的超越就可以從根本上顛覆整個戰略格局,整體戰略格局的變化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是漫長的,現在開始的還只是幾個方面的簡單得量變,還只是起步階段而已。

  這還將是一場艱苦的斗爭。戰略巨人之間爭奪優勢的斗爭紛繁復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美國沒有什麼只要一點中就讓能讓它听從擺布、不再反抗的“死穴”(武俠小說看多了也害人),同樣,中國也沒有。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短板,都有自己的弱項。發揮自身的優勢,掐住戰略對手的軟肋,使其難受,使其受遏,這是哪一個戰略指導者都明白,都必定要做的事情。台灣問題就是中國的一個戰略軟肋,瞄準中國的戰略軟肋下手,打擊中國的核心戰略利益,從戰略較量的角度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種什麼“雙方尊重和維護對方的核心利益”的說辭,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痴人說夢,或者就是一種戰略欺騙。虛實結合,奇正迭生,引誘與打壓並行,吹捧與欺騙公舉,這場戰略較量將是異彩紛呈、氣象萬千,以前有“冷戰”與“熱戰”之說,現在有人說即將到來的中美對抗既不是“冷戰”也不是“熱戰”,而是“溫戰”,大概雙方都很溫和,都要嘻嘻哈哈、溫情脈脈的吧。這恐怕是想當然了。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國際政治就是不流血的國際戰爭,進行這樣的戰爭將異常復雜也異常艱苦,根本就不能有什麼“溫”與不“溫”這種情調。

  三、如何爭取斗爭的勝利。

  與霸權主義作堅決的斗爭並爭取全面的勝利,許多人對此信心不足,特別是在媒體與專家學者們的鼓噪之下,中國社會上下的恐美流行病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事實上,中國人民與美國的斗爭已經走過了兩個歷史階段,且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一個階段是中國人民爭取解放,與美國代理人的斗爭。國民黨政府是美國的代理人,這個代理人被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推翻了。代理人被打敗,美國很失落,爭論是誰丟掉了中國,最後把一肚子怨氣發泄到國內,掀起了一場臭名昭著麥卡錫主義。中國人民取得對美國代理人斗爭的勝利,間接地也就是取得了對美國斗爭的勝利,所以毛主席意氣風發地寫出了《別了,司徒雷登》這樣的輝煌名篇。第二個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七十年代,新中國直接與美國進行較量,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沒有這樣的勝利,尼克松基辛格之流是不會緊巴巴地往北京跑的。現在,斗爭進入了第三階段。這個階段如何取得斗爭的勝利呢?這其中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因素也非常多。筆者認為,應該著重強調如下幾個方面︰

  1、要著眼于打破戰略困局。

  應對美國的挑釁于進攻,中國現在可資運用的手段少之又少,基本是自己一邊去生悶氣,生了一段時間的悶氣後,拍拍胸脯,揉揉肚子,還得與人家去進合作”,還得去努力建設戰略伙伴關系,還得說一些言不由衷、誰都不信的空話、套話,這樣事兒,已經重復了多次,有了好多個循環。這叫什麼?這是典型的戰略困局。

  戰略的最高境界是制人而不制于人。堅決避免受制于人,這是進行戰略博弈始終要加以把握的。一般來說,總體實力較弱的一方容易受制,較強的一方制人的手段于可能性就相對多了一些。但這只是一般地講,具體操作的進程中情況會千變萬化。高明的戰略家往往能在總體實力不強的情況下,化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被制的可能,把制人的手段與可能性最充分地運用和實現,這就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想辦法,進行卓越的戰略指導,而不是安于現狀,用一句“落後就要挨打”來敷衍塞責。

  筆者認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戰略困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經濟困境。經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能源原材料,而目前主要的來源地都缺少基本的戰略保障,如同遙遠天空里的風箏,僅靠一根細小的絲線連接,非常容易被掐斷;手中積攢下的那些美元揮之不去,如同一籃子雞蛋,時間久了要發臭,弄不好還可能一碎涂地,白白辛苦一場。

  二是地緣安全困境。在中國周邊,美國構築了日趨嚴密的戰略包圍網,周邊安全態勢日益惡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筆者網文《十面埋伏︰美國如何策劃對中國的戰爭》。

  三是國際關系困境。“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當年毛主席率領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霸斗爭時曾經這樣自豪地宣告。迎接建國六十周年回顧外交成績時,權威人士也用了這樣的話,說我們現在更是“朋友遍天下”了。不僅朋友多,而且還有了一個新品牌、新名號,這就是所謂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現在,與其它國家在關系上帶有“全面”、“伙伴”、 “戰略”等類似名目的,沒有一百也有五十了。可實際情形呢?真正牢固的、關鍵時候靠得住的同盟關系少得可憐,中國現在幾乎就是孤家寡人,在與美國的戰略對抗中,幾乎是一個國家對應著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大體系,形象點說是一個人對著一幫人。這就沒有不被動的(當然,有些人認為美國就是中國的朋友。如果是這樣認識的話,當然也就談不到什麼困境了,只能說現在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一片好,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特好了)。

  這樣的戰略困境不努力地爭取盡快打破,勢必要給國家戰略安全帶來深刻的消極影響,非但不能增強戰略優勢,反而可能使表面上優勢成為沙灘上的樓閣。

  2、要著重于國家的戰略能力建設。

  進行戰略博弈就得有相應的戰略能力,精神層面的因素就不去討論了。從戰略實力的角度,國家戰略保障應該發展這樣四種能力;

  一是國家核心利益的保障能力。像台灣、西藏、新疆等,都屬于國家核心利益。經濟安全、國土安全等也都屬于核心利益。保障這些利益的能力不能打任何折扣的。可以說,能否實現國家、民族的統一,考驗並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歷史地位,今天也並不例外。

  二是周邊態勢的掌控能力。我們不會也不該去搞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那一套,但我們也不能不把周邊安全與自己國家的安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為發生在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次大陸以及中亞等地的事情與我們無關,或者即使有關系也關系不大,美國干什麼盡可以去干好了,這是絕大的錯誤。當年新中國不允許美國把戰火燒過“三八線”,不允許美國擴大在越南的戰爭,就是因為領導者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我們不能把鮮血凝成的經驗當垃圾,我們可以不正面對抗今天發生在中亞阿富汗的事變,但我們絕不能奉行“鴕鳥政策”,要把掌控周邊態勢的能力當做國家的重要戰略保障能力加以強化。只有掌控周邊,才能締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環境,才能立足于周邊解決能源原材料的供應問題,並使這種供應有起碼的安全保障。沒有這個能力,不但所謂 “馬六甲困居”的破解無從談起,所有的困局也都無法破解;也只有掌控周邊,才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可能的戰爭屏蔽在國土之外。這是考驗中國是否實現崛起的重要尺度。美國的崛起之路就是這樣,它先後通過對印地安人的戰爭、對墨西哥的戰爭、對西班牙的戰爭等,攫取了橫跨大西洋、太平洋的北美土地。現在,美國北面的加拿大是他的血緣弟兄,南面的墨西哥只能感慨有命運不幸——為什麼離上帝這麼遠而離美國這麼近。美國再也沒有地面傳統戰爭的威脅,戰火燒不到美國本土,這是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突飛猛進的重要原因。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美國的戰略家們才起勁地給中國制造地緣安全威脅,以此來制約中國,給中國的發展進步制造羈絆。

  三是國際局勢的干預能力。霸權主義是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霸權主義遏制中國也是全球範圍的行為,就如設立非洲司令部等。反對霸權主義不能沒有全球視野。這就需要真正發展一批戰略伙伴,結成全球性的反霸統一戰線。要真正認識到,與美國的矛盾沖突,躲是躲不掉的,也不是表現得溫順,表現得逆來順受就可以取得諒解、就能獲得美國原諒的。匹夫無罪,懷壁其罪。以為只要不給美國以口實,就不會有“中國威脅論”,純粹屬于幻想。在戰略上,口實都是人為地制造出來的,最近的一次就是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反,如果做一個敢于斗爭、敢于負責的大國,反而能贏得信賴,贏得自身以外的支持力量,在戰略的天平上增添砝碼。列寧說過,通向巴黎的道路先通過北京。今天可以說,通向華盛頓的道路先通過德黑蘭。從目前全球發展態勢看,這個戰略空間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戰略上應學會舉重若輕,借力打力,一個國家面對一個體系的局面不打破,動搖對手的戰略優勢就要增加許多難度。如果說,在對外關系上講中國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並且還是機遇大于挑戰的話,這個方面倒有著實實在在機遇。官樣文章之所謂機遇,空話套話而已。

  四是關鍵領域的戰略能力。筆者完全贊同發展反衛星、反彈道導彈等的高技術武裝。戰略對抗就要搶佔戰略優勢,而總體的戰略優勢又是由一個個方面、一個個點所綜合構築起來的。一些戰略關鍵點、關鍵能力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戰略博弈中,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特定的關鍵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關鍵能力是坦克制造與生產,二戰結束後一個時期的關鍵能力是核武器,後來是彈道導彈及空間技術。現在,反導有可能成為新的關鍵能力。人類技術和武備的發展,進而說人類戰略能力發展的,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演繹。反導是對彈道導彈的一種否定,這樣否定標志著戰略手段的明顯進步,是戰略能力的巨大躍升,同樣,反衛星就是對空間武器的一種否定,戰略意義一樣重大。所以,網民們听到中國反導試驗成功的消息後一片歡呼,是完全應該的,但是,把反導試驗當做是對美國的致命一擊,言過其實了,想得也太過簡單了。反導是與美國霸權主義進行斗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與美國對台軍售恐怕還不可捆綁在一起,充其量只是象征意義。

  這樣,我們就又把話題說了回來。美國已經宣布對台軍售了,中國也已經進行了嚴正的抗議,結局倒底將怎樣呢?我們說,結局就是沒有結局。這不是最後的斗爭,甚至可以說,一切才剛剛開始。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今後還會軍售,不但軍售,而且隨著中美戰略對抗態勢的加劇,美國遏制中國的步伐將更加急迫,在台灣問題上還將會有更大的挑戰動作,這取決于其它方面其它領域斗爭的進展,如果在其它領域其它方面我們能不斷給美國以足夠的壓力,在台灣問題上我們的壓力就會小一些,而如果在其它方面其它領域我們沒有或很少有制衡美國的手段,那麼在台灣問題上掛我們就要承受更大更多的壓力,光靠射導彈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即使有朝一日台灣問題解決了,中美之間斗爭也遠遠沒有完結,經濟貿易問題同樣也是這般。所以,在這樣的中美關系的大局下,從這樣中美關系的大局出發,美國對台軍售充其量也不過只是牛刀小試、一小回合而已,能贏了固然好,即使輸了也沒關系(其實,在筆者看來,以目前的局勢而言,美國對台軍售這個問題,我們贏不了,不要做過多過大的指望,更不能搞阿Q精神)。這可以比做是新的萬里長征,才剛剛邁開第一步。中國人民是有志氣的人民,中華民族也是有能力的民族,這樣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最終必將勝利地完成偉大的長征,趕上和超過世界的先進水平,取得徹底的戰略優勢。這不是完全應該和順理成章的嗎?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23:20 AM

--  
中国成功“保八” 却使经济结构恶化

2010/0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韩咏红 北京
  由新中两地经济学者合作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0年春季预测”报告昨天在北京发布。该课题组认为,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超额实现了“保八”(8%经济增长率)的年度经济目标,但是也导致既有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课题组也认为,今后无论出口或是投资都无法像过去一样,让中国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因此往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结构调整。为此,政府有必要适当地控制增长速度,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课题组并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13%。这个数字低于一般国内研究机构预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社科院的预测大约为9.5%,中国科学院近期的报告则说,今年的经济增速可望达到10%。

  使用季度模型来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是本地经济学教授陈企业与陈抗在任职南洋理工大学期间,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预测方法,迄今已五年。

  “二陈”去年底转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任职,这份报告今年改以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厦大的名义发布。

  厦大经济学系教授龚敏昨天解释课题组对当前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指出,2009年外部市场急速萎缩,迫使中国政府通过投资的急剧扩大来稳定经济增长。

  结果,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的拉动率达到历史高位的92.3%。相比之下,从1978年到200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只有36.7%。

  她说,上述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与过去中国政府使用过的反危机政策基本一致,即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国有银行创造信贷扩张,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制造业、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领域。

“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政府支出中属于民生保障的份额没有很大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上涨,因而导致中国原有的“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进一步凸显。

  对于政府“退出”机制或防范通胀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龚敏评估说,如果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5个百分点,将2010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控制在17%,并持续到2011年,模拟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减少,2009年仅能达到6.99%,2011年是7.83%。

  课题组因此建议,紧缩的货币政策力度不宜过强,否则将损害原有的经济复苏局面。

  新中两地学者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进行五年来,昨天是历年来出席者最多的一次。陈抗昨天在会后受访时形容,大家意见相当一致,都看到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但也都没有找出新的增长点。

  他说,在1997年至2002年之间,中国也曾经出现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的情况,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依靠外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外部的引擎拉不动了,投资则只有短期效应。

  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国企改革,而今,中国并没有能够在短期内改变居民收入结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

  陈抗在会上说,1997年国企改革的长远效应一直没得到重视。他以图表说明,1997年至2007年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1%;其中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下降7.6%。

  与此同时,企业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基本等值上升,其中政府收入上涨在2002年以后仍持续。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下降最大的是工资收入。

  陈抗提出,过去10年间,国企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减去了7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5000万个就业机会是在1997年至2002年间减去。这带来了居民工资收入的减少。

此外,中国在90年代末期开始,将银行存贷款利率差维持在3.5%左右的较高水平以保证银行的盈利,意味着居民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补贴。再者,上市公司对股民分红,这些都导致了居民财产收入的下降。
应坚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  至于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课题组进行模拟后发现,如果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法,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达到1990年代的水平,政府在2010年与2011年必须拨出8万8783亿(人民币,下同,约1万8380亿新元)和9万8950亿元,这可以将2010年的居民消费提高2.5%,不过只会有一次过的效应。

  陈抗因此认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短期实现,也难以通过单一政策措施奏效。

  长期而言,中国应该坚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提高工资并降低个人所得税、扶持中小企业以带动就业,推进政府职能从GDP为中心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换。

<--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24:01 AM

--  
中国面临国际关系最复杂一年

2010/0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韩咏红
北京

  在渡过了“中国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以后,中国国内学者昨天警告说,今年将是中国面临国际关系最复杂的一年。

  昨天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厦门大学举行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0年春季预测发布会”上,与会中国学者频频说的一个句子是: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院张燕生等学者发言时都指出,国际关系的变化将让出口拉动的经济模式更难持续。

  对于依靠出口为主要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而言,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欧美经济复苏的平稳性,外需回升的态势,也包括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以及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国际争议。

人民币升值压力五六年来最高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发言中提出,2010年中国面对两个基本挑战,首要一条就是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所面对的升值压力正达到近五六年来的最高点。

  他介绍说,国际社会对中国观感的转向,明显地反映在2009年与2010年的前后两届的达沃斯峰会气氛上。中国的国际处境从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备受关注,到现在成了备受指责。

  2009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致词,获得全场热烈掌声。作为西方金融危机的承受国,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中国当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到了今年,西方社会开始质疑在经济增长一枝独秀的中国并没有对西方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李稻葵这样比喻西方国家的不平衡心态:“大伙儿觉得你(中国)是班级里的优秀生,考试考了120分,但是没有给班里其他同学,包括班长,带来其他好处。”

他形容自己在达沃斯峰会现场感受到的气氛是“怨气冲天,(西方国家的)怨气难以表达。”中国不仅被指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也因为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无果而终,成为众矢之的。
  李稻葵提出的2010年中国第二个难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基础已不像10年前牢固,关键是房地产价格高涨导致社会普遍出现“住房难”问题。他说,如果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不改变,不仅城市化难以深度推进,甚至中国社会的基础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针对中西方在经济领域的争执,李稻葵在会后接受本报访问说,西方的指责很多并不切实际,要求也是过分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还不可能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

<--endmsg-->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25:03 AM

--  
德高级经济师谈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2010/0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德高级经济师谈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经合组织最近在北京发表的最新中国经济调查中指出,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系统的投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国的利率政策和刺激经济措施未来走向如何?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德国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的高级经济师格里格•埃德尔(Gregor Eder)。

德国之声:经合组织在报告中说到:中国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系统的投资,这样居民才会减少储蓄,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并同时减少贸易顺差。 您也是这样认为吗?

格里格·埃德尔:首先我认为刺激消费增长是接下来几年中国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几年, 中国年生产总值中私人消费的这一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其最新的数字是占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是无论在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的正常值因该是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 中国离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刺激消费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的储蓄率很高,但不是说中国只有老百姓在存钱,企业也在存钱。

在2008年政府推出的刺激经济发展计划中也提到会启动一些加强社会养老待遇的试点项目,其中特别提到要包含城镇乡村居民。您要知道,现在中国只有两亿左右的人在交付养老保险金。 但是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乡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想办法。如果政府能够做到把这些乡村居民也归纳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话,那居民整体的储蓄压力就会降低,他们不用存那么多钱了,自然会去消费。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sk--> 安联保险集团在上海的分公司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接下来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呢?

格里格·埃德尔:在健全养老保险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在这方面中国仍然只有一亿八千万左右的人有医疗保险。这大约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二。大部分农村人口在这方面也要靠自己。如果政府能逐步加大对医疗保险体系投入的话,它也就同时扩大了居民能够用来消费的资金额度,减少他们因为害怕看不起病所建立的储蓄。

除了加强对社会保障系统的投资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企业储蓄额不断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点的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让私人能更好的参与公司分红,甚至不仅仅是参与分红,而是获得公司法人股份。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企业的许多法人股个人是没有权利买入的, 在很多情况下都集中在政府的手里,私人投资者没有购买此种股份的门路。也就是说,在这种企业里所产生的利润是无法转递到普通老百姓手中的。就算是上市企业,他们也更多的趋向于将利润转成企业的预备金, 而不是将其分红。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分红,那么这一部分企业的利润也就能变成可以用于消费的私人收入。所以在这方面的出发点是很多的,经和组织提出来的建议我完全支持,但是我同时也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只强调个人以及其储蓄率在促进消费中所产生的作用。中国可以两条腿走路,在加大对社保系统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提高私人参股企业的可能性,提高市场自由度。

但是这两个方案是完全独立的。 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如果单说储蓄额度,那企业的储蓄额度比私人的要高,所以注重企业这方面的改进是更重要的。但是老实的说,中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最终的重点还应该是放在加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上。

德国之声:经和组织的报告中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更多的借助利率这一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的发展,对这一建议您有什么看法?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sk--> 她们能否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受益?
格里格·埃德尔:我们已经在1月中旬看到中央银行已经将其他银行法定预备金的额度从百分之十五点五上调到百分之十六。我确信在本年度中,我们会继续看到央行类似的动作,并最终提高指导利率。我认为央行的这个措施不错,它可以借此限制信贷量不断增长的情况,并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这一措施,限制银行发放贷款的额度。同时我也认为调整利率也是一个不错的稳定金融秩序的手段,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中国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不仅仅要注意贷款利率,还要注意贷款合同中对企业增长所提出的一些硬性的要求。在我的报告中我也说到,央行的这种普遍降低信贷额度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产生新的泡沫。

德国之声:您觉得政府如果现在逐步退出刺激经济的计划,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格里格·埃德尔:这是全球的决策者都面临的问题,美国以及欧洲政府都关心退早退晚的问题。我觉得宁可晚退也不能早退,何况中国现在已经不存在早退的问题。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退出是以减缓的经济发展为代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我们部门内部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会达到百分之九,比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和组织百分之十左右的预期值稍低一点。但是现在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如果政府想有条不紊的退出刺激市场计划,那经济发展上的减缓就不可避免。



作者:任琛

<--endmsg-->

--- 辣椒城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2/8/2010 7:25:58 AM

--  
房价涨幅5倍于GDP增长率 中国资产泡沫堪忧

2010/02/0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南方都市报<--sk--> <--sk--> 

叶檀做客岭南大讲坛。 实习生陈文才本报记者赫顿摄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投入了4万亿进行救市,不过中国实体经济并没有开始好转,反而因为货币打堆而出现“搅泡沫”的现象。昨天,著名经济评论作家叶檀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她认为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资产泡沫的危险信号,其中尤以房地产市场表现最为突出。

  叶檀表示,在中国炒房,收益高过贩毒。据她预测,整体上今年楼价不会跌,想有房住,普通百姓只能将自己迅速变成赤贫,申请保障房。<--sk--> 

  房价涨幅5倍于GDP增长率

  “我一直说在中国炒房,整个的收益率要比贩毒高得多,世界上从来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炒房炒成这个样子。”叶檀说,去年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疯狂状态,房价几乎一天一个样,增长幅度已经5倍于G D P增长率。她用以下多个数字说明了炒楼的高收益。

  去年8月8日,上海星河湾发售,每套220平方米至592平方米,一手楼发售时一套房子价格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而在11月份,二手楼就在中介挂牌,如果顺利出售,一套房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赚500万元。叶檀直呼:“还有比这个更好的疯狂赚钱手段吗?”

  再看温洲,香堤半岛发售的时候,为2.9万元/m 2,随后涨到3.8万元/m 2,去年年末则超过了4万元/m 2。最后看海南,2009年三亚的房价狂涨了40%,进入2010年之后几乎是每天每平米涨1000元,三亚的海景房平均价格都找不到7万元/m 2以下的。“这相当于在房间里铺满钱,每天都可以捡到几千块钱,职业炒楼者最近十几天的收益甚至可以达到60%。”

  海南政府不会打压房价

  近期,海南疯狂的房地产业备受关注,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是否会出手打压抑制楼价?对此,叶檀表示,海南政府绝对不会这样做。

  首先,海南省已经将房地产业当作未来30年的支柱产业,其次在目前这一波楼市行情中,由于地皮贱卖政府吃了哑巴亏,所以未来肯定会以挂牌拍卖的形式出让地块,再次推升地价。

  叶檀表示,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过,未来30年房地产都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所以她认为,当地政府并不是要抑制房价,只是想将兴奋周期延长,从一年延长到30年。

  另一方面,在这一波炒楼潮中,海南是协议出让土地,“都是半卖半送,赚钱的都是开发商。”叶檀说,今年1月份,海南政府突然停止批地,理由是“土地市场不理性了,要泼冷水给市场降温”。然而结果却是海南土地的价格每单位又调升了4000元左右。“我以前吃了亏,现在我绝对不能再吃亏了。”

  叶檀说,海南现在正在建设“土地储备中心”,未来海南的每一个市,甚至小到镇都会建土地储备中心。建成后,就可以更好地经营土地“招拍挂”,将土地拍卖。

  虽然在不久前,卫留成表态,“不希望各市县政府在出让土地时炒作地王,也不希望市县政府为了眼前利益助推土地价格上涨”,但叶檀认为,把地块拿去招拍挂,这种举措的精髓就是价高者得,“以后海南省留下的这一丁点的土地就可以拍出天价。”

  不要指望今年楼价会跌

  “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现在去买房子吧。”叶檀说,她绝对不主张现在买房子,因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已初步下挫,重要标志“量跌价挺”。不管是北京、上海或者是成都都出现了这个现象,二手房的成交量甚至下跌了一半以上,但是价格还坚挺在那里。这些都是房地产市场往下跌的第一步。

  “现在不要买房子,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的房价会下跌,而且急速下跌,重演2008年的过程,整个房地产下挫呢?我想说的是‘不要做这样的梦’,这根本不现实!”

  那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买房的最佳时机呢?叶檀表示,现在是短期的盘整,最好等盘整后,真相浮出水面再作决定。“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让你住上房子,就是迅速地让自己变成赤贫阶层,申请保障性住房,这个可能性更大一些。”

  链接

  叶檀,著名经济评论人。现为上海《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