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邦泰  (http://bangtai.us/bbs/index.asp)
--  長江兩岸  (http://bangtai.us/bbs/list.asp?boardid=4)
----  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和諧社會  (http://bangtai.us/bbs/dispbbs.asp?boardid=4&id=237)

--  作者:admin
--  發佈時間:11/28/2006 1:43:12 AM

--  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和諧社會

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和諧社會

[鄭永年]  



  自中共提出建設和諧社會以來,尤其是前不久的六中全會以后,海內外評介不斷。人們感覺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明確方向,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至少表明了中國領導層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但是,也有一些人尤其是海內外投資者擔心,中國社會乃至政府政策是否正在迅速向“左”轉?存在已久的所謂的“新左派”,是否已經主導中國政府的政策議程?

  每當中國政府出台任何新的政策,海外媒體便高度關注,這應當說是正常的。在各種言論和評論中,也自然不難發現媒體和政治的操作。但海內外投資者的關注,的確必須得到正視。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收了大量的外資,外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一部分。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向何處去,事關這些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國內的企業家也同樣會感到壓力。如果政府政策急劇從側重于生產轉向重視再分配,那么企業家的激勵機制就會變化,其生產和投資行為也會隨著變化。

  從市場崇拜轉向政府崇拜  

  從中國內部政策動向來看,各種擔心也并非沒有一點道理和根源。近年來,盡管政府已經明確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但以怎樣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標并不總是很清楚。從近年中國國內政策話語(如果不是實際政策的話)變化來看,給外界的一個感知就是中國社會已經逐漸從原先的市場崇拜轉向政府崇拜。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對經濟發展的殘酷無情的追求已經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無窮的問題,從經濟層面的收入分配不公到大規模的環境惡化到社會道德的虛無化。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發展所導致的諸多問題是典型的市場失敗。如何糾正這種市場失敗,從官方到社會迄今為止對此并沒有共識。觀點各異,但兩種對立的也是具有主導性的觀點引人注意,即是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

  市場崇拜者在很長時間里占據政策話語舞台。對市場崇拜者來說,市場是推動經濟的唯一動力﹔再者,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并非市場過多,而是因為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因為國家還是干預過多,沒有充分把權力下放給市場。既然這樣,那么在市場崇拜者看來,問題是否能得以解決取決于市場能否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崇拜者則關注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和干預市場失敗過程中的作用。這種觀點在中國并不新鮮,體現在從毛澤東的計划經濟時代到現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政策討論和實際經濟政策中間。

  應當說,盡管中國官方一直沒有放棄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立場,但在操作層面,市場崇拜的傾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導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不過,很顯然,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并沒有發展出任何能夠導致問題解決的機制。相反,情況每況愈下。例如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強勁,但收入分配差異也在同時持續惡化。這就不能說經濟發展就能解決收入分配問題了。環境問題更是不能等待。沒有人會相信經濟的發展能夠自動導致環保的改善。教育、醫療和科研等等領域的情況都差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干預就變得非常重要。

  政策話語有如毛澤東時代  

  被稱為新左派的社會力量,尤其是知識界,也就在這里找到了政策話語空間。但這種政策話語很快就走向了政府崇拜的極端。從一些大學、智庫出台的一些改革方案或者政策建議(如醫療改革)來看,政府的作用被推到了一個有如毛澤東時代的高度,越來越多的政策話語體現出毛澤東時代的特征。

  正如市場萬能論,政府萬能論同樣也會在實踐中導致不堪設想的后果。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只能建立在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均衡基礎之上。但中國的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遠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要復雜。在發達國家,政府往往是市場的補充,輔助市場機制的運作。但在中國,市場機制的建立本身就需要政府的努力。市場活動必須有政府的規制來約束。沒有政府的規制就會是一種原始資本主義狀態。收入分配不均和社會的失衡會最終導致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無論是對經濟發展的推動還是對市場失敗的干預,也要建立在利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政府本質上不是一個生產單位,而是一個消費單位。政府輔助市場的發展,糾正市場失敗,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場本身。如果市場被替代,政府所主導的發展也同樣是不可持續的。

  今年兩會前后,中國左右兩派之間在民間層面的爭論達到了一個高潮。盡管這個爭論沒有繼續下去,但雙方所提出的問題還是在那里。給外界的感覺是,爭論雙方過于理論化,太過于教科書式的討論。雙方似乎都在討論中國問題,但對中國問題及其解決都沒有作深入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上,都是用教條來解釋問題和求得問題的解決。更有甚者,很多討論似乎只是表示對對立方的不滿。

  和諧社會在于糾正市場失靈    

  如何超越所謂的左右派的爭論?中共官方把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規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實際上已經隱含了市場和政府作用之間的均衡狀態,或者是在生產和分配之間的均衡狀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另外一個表述可以是市場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的一種新類型社會主義,既是對斯大林式高度集權的計划經濟社會主義的修正,也是對毛澤東時代貧窮社會主義的修正。市場社會主義的核心就是人本主義。要利用市場來發展經濟,增加財富﹔但同時也要糾正市場機制本身固有的以錢為本的自然趨勢,通過政府和其他政治組織的作用,導向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要對市場經濟失靈的糾正,并不是要用政府來取代市場。外界之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誤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目前的理論貧窮狀態。從鄧小平的“致富光榮”到后來的“小康社會”再到現在的“和諧社會”,中共一直努力不斷針對現實情況的變化調整發展目標。但往往對達到這些目標的手段缺乏明確的答案。在現實生活中,目標和手段往往同樣重要。只有回答了“如何追求和諧社會”這個問題后,各界才會對中國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才會相應調整自身的行為。

﹒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早報網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7422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