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葉,以蔡元培魯迅茅盾陶行知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英,率先 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時間“漢字亡國論”甚囂塵上。當時湘江青年毛澤東也對漢字拼音化擊節贊賞。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後,斯大林在接見毛時,莊重指示︰“你們的漢字太難學了,所以文盲多,還是應該改成拼音文字”。
1949年毛潤之登基後,銘記斯大林教導,听從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意見,決心將中國文字拼音化付諸于行。但他當時的親信陳伯達則說︰“不能搞完全拼音化,那樣中國的文化就斷了。為了方便普及文化,可以實行簡體字,中國歷史上就有過一些簡體字。”
剛當皇帝的他,尚能听得進不同意見,于是采取中庸之道。時過5年,文字改革委員會及教育部發文︰“吳玉章同志在在報告中闡明了中央和毛主席關于文字改革的方針,即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
公元1956年,《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今中國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文革結束後,國務院公選兜蜆Q鶴旨蚧 槳浮貳5 裨河986年發布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同年雙十節,中國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迄今為止,除了台灣負隅抵抗簡體字以外,香港及新馬華文均已采納,聯合國中文版本也全部改用簡體漢字。可見,半個多世紀的漢字簡化雖然一直遭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尤其是近年以著名藝人宋祖英為代表的“復闢回潮”派,打著恢復“中華文化傳統”的旗號,企圖停止使用簡體字,可是,重回繁體字的時代,已經絕無可能。
漢字簡化,仍然還有一定的空間,比如,被廢除的“二簡字”為什麼不能通用?我的父母是完全改革派,當年他們在家庭備忘記事板上,常常使用些更為激進的簡體字,比如草字頭下面寫個“九”,草字頭下面再寫個“才”,我們完全能知道,那就是“韭菜”;還有三點水加個 “九”,那不是“酒”,又是什麼?
然而,漢字雖然再簡化,卻仍然屬于象形文字,與拼音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那麼,完全用拼音代替漢字,並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正如陳老朽伯達先生當年擔心的那樣︰“漢字完全拼音化,中國的文化也就斷了”。其實,中國文化的實質,拿魯迅的話來說,除了“男盜女娼”,只有兩個字,叫“吃人”。柏楊老形容得更形象︰中國文化是豆腐乳,是道地腐敗的“醬缸文化”。如此腐朽文化,斷就斷了唄,應是好事,有什麼了不得?為什麼有些封建遺老遺少竟然如喪考妣?
盡管如此,要中國人大徹大悟擯棄舊傳統,完全從醬缸文化中走出來,誠如劉曉波博士英明預見的那樣,恐怕沒有500年不行。即便500年,如果僅僅吃著“啃它雞”,喝著“可口可樂”,政治思想上卻被金盾工程封鎖,不能做到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一系列的“全盤西化”,中國的改革,將只能在一個怪圈里打轉。
東鄰“脫亞入歐”,搞了150多年,雖有建樹,但《用漢字怎麼脫亞,唱演歌如何入歐》?依然是個大問題。
漢奸老前輩魯迅先生預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非危言聳听。看到這一天,也許為時未遠。
當然這一切,都是“漢字思維”惹的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