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战略安全评估
[蔡逸儒] (2006-05-25)
5月20日,台北首度发表“国家安全报告”,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修改了十多次,但其内容却是贫乏得可怜亦复可笑。所有的台湾媒体和在野政党都冷朝热讽一番,说是言不由衷的作文比赛产品,了无新意,连主其事的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都说不想要看。看来花了这麽多的时间、心力,动员了这麽多的学者、专家,所做出来的报告,还不如笔者日前在海外参访,手中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在几天内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更来得突出,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谈到战略安全问题,其中有主观的判断,也有客观的现实,有内部的考量,也有国际的因素,究竟是要采取防御型、攻击型或合作型的安全战略设计,都必须加以思考。
对国家安全战略最周详的说法,应该是包括了广义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只不过外界通常都把重点放在狭义的政治及国防安全罢了。这种你输我赢、我输你赢零和竞争的狭义安全观,现在已为一种新的战略安全观所取代,粮食、疾病、生态、能源、贫穷、人权、水资源、环保、跨国犯罪、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宗教、打击犯罪等问题都属于新安全观的范畴。
美、中两种安全观
美国这些年来提出广泛、合作的安全观,而中国也有所谓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就台湾的立场而言,虽然台湾难以形成自己特有,而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安全观,但大家不妨思考,前述二者何种最合乎自己的最大利益,到底是要坚决追求独立,自外于中国的发展,当做外国牵制中国发展工具的战略安全设计较合乎台湾的利益?或是追求事实自立,而非法理独立,利用中国的发展,发挥台湾的灯塔效应,协助中国的现代化,使北京变得更为文明、理性更合乎台湾的利益?两者之间究竟何者更合乎台湾,或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不同的战略思维会有不同的战略设计,其中有不少值得讨论的空间。
台湾当前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北京的敌意及不确定的两岸关系,二是台湾内政问题。目前台湾的战略安全态势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部分由于台湾民主发展的成果,部分由于全球民主发展已成潮流,更凸显了中国专制,不民主的一面,只要台湾不在两岸问题上主动生事,被外界误以为是所谓的麻烦制造者,台湾基本上能够得到国际社会道德、心理及舆论的支持。万一两岸最后不幸发生冲突,只要引发冲突的原因不在台湾,世界上相关国家,尤其是西方民主先进国家,多半不至于全然置台湾的安危于不顾。
至于不利的一面,在政治上,台湾受到中国的持续打压,国际社会少有人敢于仗义执言。在经济上,又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而有边缘化的现象。在外交上,更因为中国的封锁,台湾几乎成了一个不存在的政治实体,已经少有国际能见度,除非中国同意,两岸达成默契,否则台湾越见缺乏国际活动经验,不能参与多边的国际组织活动,若再加上内部朝野对抗、统独纠葛、族群对立、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台湾的安全没有问题,要是处理不当,台湾确实可能出事。
应从新安全观中得到启发
于今之计,我们只能期望,台湾能由上述新的安全观念中得到一些启发。有识之士要在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事实之间,内外压力之下求取平衡,在台日、台美、台欧、两岸、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纽澳地区,追求一个符合台湾利益的、平稳的、大的安全战略设计。以合作而非对抗、互利双赢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安全观出发,由和平共处到和平竞赛到和平过渡或整合,研究如何建构一个民主联盟,来强化台湾的安全,思考如何利用美日的关切,如何在国内政局,尤其是外交与两岸之间,追求一个平衡的战略安全政策。
换句话说,对外,台湾虽然在国际社会上确实受到相当不公平的对待,但与其满怀悲情,冲撞既有体制,争取同情而不可得,反而应该改变诉求重点,强调区域安全、民主繁荣、和平整合,要积极的参与区域的合作,以取代对抗的冷战思维,避免被迫边缘化。
对内方面,解决问题之道首先在于勤修内政,其次则是统独休兵,再来应是讲信修睦,停止朝野恶斗,不要再为了短期的个人及政党政治利益炒作族群问题,凝聚共识,建构国家发展战略方向。
至于两岸关系方面,台湾也应该以和平发展、维持现状来取代统一和独立的主张,然后在此前提之下,配合两岸及国际的共同利益,兼顾区域及自我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内政的平衡发展,恢复两岸对话、建构军事互信机制、签定两岸暂行架构或中程协议,成功的把台海安全区域化、两岸关系稳定化、台湾民主精致化、经济全球化。
或许这些才是最符合台湾,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最佳战略方针设计。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