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局“九月楓”懸疑
台灣政局“九月楓”懸疑
台灣倒扁運動的效果,要看兩個“臨界點”何時到來
文/孫升亮 (中國)《□望新聞周刊》
在泛藍推動罷免案之時,泛綠方面以“六月雪”譏笑其不能持久,島內不少媒體也認為“罷免案表決之日,即是陳水扁脫困之時”。當時,“名嘴”陳文茜即相對應地提出“九月楓”的說法,預言9月份才會是陳水扁處境最艱難、台灣政局變數最大的關鍵點。近來島內“倒扁”聲勢再起,陳水扁困境加深,似乎印証了陳文茜的判斷。然而,以台灣的政治氣候推論,9月的秋風真的能讓楓葉變色嗎?
“倒扁”運動的升級
近來,在陳水扁家族弊案仍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民反貪腐”行動蓄勢待發,成為島內各界的關注焦點,對未來政局發展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沖擊。
施明德突然決定出手“倒扁”并迅速形成巨大聲勢,多少出乎人們的預料。因為在此以前,當部分泛綠學者發表公開聲明要求陳水扁辭職下台時,施明德選擇沉默以對。李登輝及台聯黨明里暗里的“打扁”動作不斷,甚至釋放出“扁下呂上三條件”的信息:一是給予陳水扁特赦,二是呂秀蓮宣示不角逐下屆“總統”,三是由王金平“組閣”。這緊緊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并給人一種扭轉台灣政局走向的“杠杆”即將在此出現的感覺。
但施明德“每人一百元倒扁”的創意卻收到奇效,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就籌集到上億元新台幣的“承諾金”、匯聚了百萬民眾的意愿。這背后所反映的是民眾對陳水扁的不滿與不耐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施明德不過提供了一個爆發點而已。
跟泛藍的罷免案相比,施明德來自于陳水扁的同一營壘,民進黨難以用“藍綠對決”來轉移焦點。與泛綠學者單純進行“道德勸說”不同,施明德不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且發動群眾、付諸行動,准備以靜坐示威等手段直接施加壓力。
一時之間,“你匯錢了沒有”成了台灣流行的“問候語”。一大批曾投票給陳水扁或與綠營有深厚淵源的人紛紛加入。律師界、文藝界出現了連署及群體性的呼應之聲。陳水扁上台后的首任“教育部長”曾志朗、剛剛從台“駐歐盟代表”位置上退下來的程建人都公開表示支持。
民進黨用“潑糞式”的手段對施明德進行“抹黃、抹黑、抹紅”,甚至還策動施明德前妻拿出施年輕時在獄中寫下的“悔過書”,意圖對施明德進行“人格謀殺”,削弱其“倒扁”的“正當性”。但是,事與愿違,這反而激起更多民眾對民進黨、陳水扁的反感,也激發了施明德的斗志。
從泛藍的罷免案、泛綠學者的公開聲明、李登輝與台聯黨的一系列言行,到施明德的大動作,雖然并不連貫,也非層層遞進關系,但無可否認的是,“倒扁”運動正不斷升級,在9月份將達到新的高潮。
“秋決”帶來的變數
施明德將從9月9日正式開始靜坐活動,准備動員數十萬民眾加入。一股強烈的風暴正在生成,台灣政局呈現山雨欲來的微妙氣氛。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內,這會給台灣政壇帶來多大的沖擊則殊難預料。
陳水扁可謂“聞風而動”。為了避開這股風頭,他故伎重施,又玩起了出訪的把戲。這一次,他選擇了去南太平洋,并借機極力爭取乘所謂的“空軍一號”過境美國關島,大做“美國相挺”的文章。只不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結果只能是自討沒趣、自取其辱。而施明德將原擬定的啟動時間推遲到陳水扁返台之后,也讓陳水扁的“逃避計划”完全落空。
施明德“倒扁”活動開始之日,即是島內政治勢力新一輪角力發動之時。面對激憤的民眾,陳水扁將何以自處?施明德的靜坐活動能發揮多大的動員能量?“刺殺施明德”的傳言會不會變為現實?“倒扁”群眾與陳水扁支持者之間有沒有可能發生沖突與對抗?一旦陳水扁拒不下台,群眾運動會不會向持續抗爭方向發展?施明德有沒有可能被逼得“以命相搏”?台當局又會用何種手段對付“倒扁”民眾?其中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不管陳水扁下不下台,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民進黨也會為“保扁”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具有中國國民黨主席與台北市長雙重身份的馬英九,再一次因陳水扁的貪腐與“賴庄”而被置于尷尬的境地,受到外界“到底是當陳水扁的‘九門提督’還是做‘反對黨領袖’”的拷問。接受處理“3.19事件”后泛藍抗爭活動及罷免案的教訓,馬英九似乎已決定走一條相對安全的路:堅持依法處理群眾活動,如果能保持和平理性則允許24小時靜坐,同時不讓國民黨卷入其中。
泛藍不參與施明德的這場活動,并不意味著它在其他方面也毫無作為。9月“立法院”新會期開始,除了在推動相關法案上的競爭外,國民黨在“倒閣案”上的動向值得關注。從現在的形勢看,推動“倒閣案”、拉蘇貞昌下馬,也許讓陳水扁多了上下其手的空間,一旦他乘機拉王金平“組閣”,反而對國民黨不利。但是,“施明德因素”如能引發連鎖效應,改變政治氣氛,會大大增加泛藍出手的誘因。
施明德的行動同樣可能牽動泛綠內部,尤其是李登輝與台聯黨的某種變化。對于李登輝來說,其最高戰略就是整垮民進黨、接收民進黨的資源,拉出部分國民黨“本土派”,推動政黨重組,構建以台聯黨為核心的所謂“新綠勢力”。一旦出現對其有利的形勢,被稱為“政治精算師”的李登輝必然如禿鷹般地下嘴,既快且狠。
表面看來,迫于施明德“倒扁”行動的壓力,陳水扁暫時收起對蘇貞昌的不滿,蘇貞昌也借機“表忠心”,雙方的關系有所改善。但是,蘇貞昌的結構性困境并未改變:與陳水扁綁在一起,自己的民望只會繼續下墜,時間越久就越難掙脫﹔與陳水扁切割,走“蘇修路線”,很容易被陳水扁當成“祭品”送給李登輝及力保自己的基本教義派。
“臨界點”將會在何時出現?
陳水扁之所以能硬挺住不下台,台灣政局至今沒有發生劇變,主要是因為形勢發展還沒有越過兩個“臨界點”所至。
其一,民眾對陳水扁的不滿并沒有升高到愿意接受政局劇烈動蕩、自身生活受重大影響的程度。民調表明將近70%的民眾希望陳水扁能辭職下台。顯然,對于三分之二以上的台灣民眾來說,他們已經不把陳水扁當成領導人。但是,如果陳水扁堅決不下台,并綁架民進黨頑抗到底,而且也根本不在乎台灣社會為此付出多大代價,這批民眾中的一部分人就會選擇再忍耐一年多。
在施明德“倒扁”過程中,島內學界和文化菁英李家同、龍應台均公開提出異議。他們的核心觀點是認為陳水扁當然應該下台,但是如果為把他逼下台就不擇手段、不計成本,即便成功,也會毀壞“比陳水扁下台更重要的價值”,結果得不償失。他們的看法當然存在著很多盲點,但在當下的台灣社會,這樣的聲音確實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占主體、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地區,台灣社會在近年來的政治紛亂中大體還保持相對穩定。盡管近年來,這種穩定不斷受到政治力的干擾與沖擊,但它仍有較強的自控能力。這讓形形色色的“安定牌”都有了一定市場。台灣政治體制的轉換與發展已進入今天的階段,雖然民進黨執政乏善可陳,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今的情況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反抗體制”的“野百合”時期有了很大區別。與“萬年國代”相比,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對一個有“本土政權”當護身符、再過一年多就將自動下台的領導人,其容忍度似乎要高得多。
其二是民進黨為“保扁”而付出的成本還沒有大過“棄扁”的代價。如果台灣社會要避免因“倒扁”而造成的巨大震蕩,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泛綠出面“清理門戶”、逼陳水扁下台。雖然泛綠內部一直有兩種聲音,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其主流意見仍然認為留陳水扁在台上固然有害,但若是逼他下台,讓呂秀蓮繼任,不僅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坍塌,而且“本土政權”更會崩盤,2008年繼續執政將毫無希望,因而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
過去一段時間,由于陳水扁的弊案層出不窮,且問題越來越嚴重,一方面繼續累積一般民眾的怨恨,另一方面讓民進黨受到更大的拖累,也看清楚“只要陳水扁在台上一天,民進黨就沒有‘停損點’可言”的前景。顯然,這在上面所說的兩條線索上都往更*近“臨界點”的方向進逼。
施明德未來的行動可能會陷入一種兩難處境:絕對遵守“和平、非暴力”的原則,雖然會受到民意與輿論的高度支持,但陳水扁只要裝作看不見就可以繼續賴下去﹔如果演變成絕食、抗爭甚至沖突,當然能給陳水扁造成很大壓力,但同時也會讓相當一部分人因擔心發生“暴力”而退出,減弱支持力量。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會變成馬英九的兩難,會減弱“倒扁”的動能。
對于施明德來說,他所主導的靜坐活動,若不能得到司法部門更為堅決的查辦行動的支撐、受到媒體對陳水扁弊案更深揭露的烘托、展現出感動人心的力量,大概也很難推動台灣社會跨越那兩個“臨界點”。
未來的台灣政局發展存在著多種可能。但在陳水扁會不會下台的問題上,兩個“臨界點”何時出現將是重要的觀察指標。□(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