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環球論壇大西洋兩岸 → 美國之音︰嬰兒潮一代接近退休財務堪憂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69 個閱讀者
  標題:美國之音︰嬰兒潮一代接近退休財務堪憂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美國之音︰嬰兒潮一代接近退休財務堪憂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中老年人申請個人財務破產的案例激增,表明出生于50年代嬰兒潮時期的已經退休或接近退休的美國人度日艱難。

經濟不景氣影響到不同年紀的美國人,但是對于那些已經退休,完全依賴養老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生活的美國人打擊更大。醫療費用、房屋貸款和信用卡賬單本來就已經使他們不堪重負,而最近暴漲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無疑又等于雪上加霜。
    
根據美國人退休協會(AARP)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從1991到2007年的16年里,55歲以上的美國人申請個人財務破產的案例急劇上升,並且呈現出年紀越大,破產比例越高的趨勢。
    
報告顯示,1991年,在無力償還債務而申請破產的美國人當中,只有百分之8點2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到了2007年,中老年人申請破產的比例上升到百分之22點3。與此同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申請破產的比例增長了百分之125,75歲以上更老階層的破產案例更猛增了百分之433。
    
報告特別指出,2005年生效的一項新法律提高了申請個人財務破產的條件和難度,使得全美國申請破產的絕對數量顯著下降。但是即便如此,2007年老年人申報破產的案例還是比1991年成倍增長。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是美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老年公民組織,負責向美國政府、國會和全社會提供中老年階層的福利及權益信息。這個協會的高級經濟顧問本•艾因斯坦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50年代嬰兒潮期間出生的美國人已經接近或到了退休年齡,他們的財務狀況令人擔心。

“嬰兒潮一代人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群體,大約有7千7百萬人。很顯然,當他們接近退休年齡時,全社會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們出生、成長在繁榮時期,即使在經濟蕭條時他們也沒有承受到很大的壓力,因此從來就沒有學會存錢和理財。”
    
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主席托瑪斯•邁克爾是《當良好退休金不復存在的時候》一書的作者,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公布的報告講述了一個可怕但真實的故事,並且這個故事很可能會每況愈下。他說︰“我們面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整個一代老人,他們中有百分之55的人沒有在經濟上為退休做好準備。”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高級經濟顧問艾因斯坦對美國之音表示,過去美國人退休後賴以生存的基礎正在不斷受到侵蝕,越來越多的公司無力承擔退休員工的養老金和醫療福利,紛紛削減退休待遇,這就使退休人員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賴退休存款和基金。但是艾因斯坦指出,為退休準備的存款不足正是嬰兒潮一代人最令人擔心之處。

“平均每個嬰兒潮家庭的退休存款,如果不算房屋的價值,還不足5萬美元。算上房屋等不動產,也就再增加10萬美元多一點的財產。這樣算起來就很可怕,他們退休幾年之後就會用盡他們的存款,然後就不得不大大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而且生活水平降低的程度恐怕是大蕭條以來少見的。”
    
美國退休福利研究所最近也公布了一份退休信心指數的年度調查報告,從另外的角度證實了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悲觀論斷。根據這項調查,過去一年美國人對退休後保持舒適生活的信心從2007年的百分之27降到2008年的百分之18,下降幅度是這項調查創立18年以來絕無僅有的。

調查報告顯示,退休信心指數下降涉及各個年齡段和各種收入群體,但是年輕人和收入較低的人士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最沒有信心。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7/16/2008 3:57:33 PM編輯過]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07-16 15:55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2
發貼心情

素质教育在美国

提示: 作者被暂时禁止或删除
作者:黄金愈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常年在国外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也出那么多的人才?作者在中国、美国都读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他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然而本书又决不是枯燥乏味的研究。生动的事例,激烈的冲撞,都发生在作者的笔下。

引言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

    ——一个古朴的水桶定理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选修教育专业的不多,坚持读完的更少。
    说来有点儿俗,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动力,来自那个插队时还似懂非懂的“水桶定理”。
    农伯说:“小黄,其他可以了。还是弄弄最差那块桶板…”
    20年后,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合众国“洋插队”。教授说:“Mr.Hua***,还是选修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可能在影响或者决定性影响贵国发展的有关专业吧……”
    20度春秋,浩海如烟,竟然时空交错,殊途同归,还是周旋于那块最差、最短桶板的深造哲理。
    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至今已五年有余,小“洋”楼有了一栋,虽不是豪宅,也占地近六市亩。
    有初通风水者耳语:此宅很有点风水,四已得三——“前有横流”门、溪,“后有*山”;“左有青龙”(道路),只缺“右有白虎”。
    妻问:“什么是白虎?”
    此君狡黠一笑:“ExcitQuestion!”
    博得众人哄堂。
    后来把服役多年的道吉轿车换成凯迪拉克,教授们就有人半椰输半赞叹为“美国梦”。
    但我自己心里常常有点莫名其妙地不安!
    一天夜里,梦回插队时群山中那树碧波湖湖的水库,我在光着身子“泼鱼”——当地一种捉鱼的方法,即围堰般围好一小片水,将堰中之水一桶一桶地“泼”到外面,直到堰内的水差不多干了,才抓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不管堰堤围得多好,漏水总是难免的,这样“泼鱼”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且泼水的桶一定要好。不然,漏进堰堤的水比拨出去的水还快还多,就永远别想抓鱼了。
    那夜的梦中,鱼儿都蹦裆了,水就是泼不完……
    猛一抬头,只见户主阿奇在笑。
    再一低头,发现手中的桶桶板参差不齐,根本盛不了水。
    于是,我醒悟了,那个促使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原动力常常暗地里作弄我,搅得我不能安宁。
    又于是,这种内心的不安成了一股骚动,进而变成一种冲动!我想为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土地写点东西,写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
    怎么写呢?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个美国人,大概还是个学者,访问中国一个月,回来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他第二次访华,待了三个月,这次只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后来,他又到了中国,一待就是一年,返美后竟然没有提笔写作哪怕只言片语。
    人们觉得奇怪,怎么会待的时间愈长写的东西愈少?
    此公意味深长地笑笑,才说:“当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你会越发感到自己了解的太少。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发现中国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反而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太渺小、太肤浅,以致无从下笔。”
    我总觉得这个笑话是在说我。
    刚到美国时,应邀作演讲,最喜欢听众提问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在起跑线判决学生,而美国高教是在终点线判断学生;什么中国的教育观念崇尚父母与子女般的师生关系,而美国的师生形同路人……
    说的滔滔不绝,听的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对中、美教育比较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研究得越系统,越不知道怎么回答美国听众的提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越了解得多,越研究得深,就越感觉答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就越欲言又止,欲罢不能!越想找一个全面系统的答案,就越觉得没有找到答案。
    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
    有一位热心的教授看我的讲义后,表示满意。但很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
    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的,一定要谨慎!
    老教授对我的厚爱是显而易见的,我诚惶诚恐地表示自己的深深感激,并作了修改。
    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多位教授对我的提问让人难以置信地回答道:
    “我不知道!”
    “我无法回答你!”
    有一次,我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地抬起眼睛对视着我,说:“我已经告诉你啦,我不懂!”
    我的一位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教授更是坦诚:“我一向对哲学感到头痛,你今天对‘我’和‘自我’,‘无意识行为’与‘有意识行为’这两组概念的纵横交*坐标的哲理论述,还有‘概念’和‘观念’的异同分析,让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哲理思维成问题……”
    只有神才是完美的,但尘世间没有完美的神。
    我不是教育理论权威,我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实验,对许多教育问题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不解的惶惑,有百思后的疑问,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真实的思考。
    我想把我的不解、疑问、经历和思考写成一本小册子,与我大洋彼岸的同胞交流!
    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我想起了那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的眼睛。
    没有过程哪有结果!?
    有“不懂”才会有“懂”!
    没有启疑哪来解惑?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孩子的创造性能不能由老师来教?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九九表?……
    但愿有人能沿着这个探索过程,最终找到一丝半缕的结果!
    我无意把这本小册子写成让美国教授都头痛的哲理论著。
    我有跨文化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制中读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
    我想把我这些年来的疑问、对比和思考,用我和我的家庭的亲历和见闻平白地叙述出来。
    让中国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一道参与这个“启疑”的思考过程!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07-19 03:33
       

 2   2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