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g--> 德國之聲
2007年,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42萬億歐元,略高于中國,在全球經濟排名中位列第三。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雖小幅放緩,但仍以兩位數增長,年終極有可能一舉將德國擠出全球經濟殿軍寶座
盡管經濟有所降溫,中國今年有望從德國那里接過全球第三大經濟實體稱號。根據中國國際統計局本周二(7月15日)正式公布的統計結果,今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0.1%,達到13.06萬億元人民幣(約值1.21萬億歐元)。一位政府顧問預期,下半年,中國經濟也將保持這一增速。而德國經濟今年預測增長率為2.25%。這樣,德國之讓出殿軍寶座似乎已無懸念。
不過,西方專家認為,面對全球經濟嚴峻態勢,如果北京中央政府不對出口商加大扶持力度,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明顯放慢。專家們指出,中國目前正面臨通貨膨脹危險。今年以來,物價上漲速度明顯高于往年。6月份7.1%的消費價格上漲指數雖低于5月份的7.7%,但與北京政府確定的上漲率全年平均不超過4%的目標相差甚遠。與此同時,生產商平均提高產品價格 8.8%,為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所僅見。尤其是,上半年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約25%,使中國國內生活費用大增。
此外,如果苦于盈利微薄的生產商將因大幅上漲的能源和原料價格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轉移至終端主顧,則消費者們將面臨更多麻煩。而持久的通貨膨脹將首先給低收入階層帶來嚴重后果。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名發言人就此表示,政府將繼續實施物價監控政策。但是,經濟學家們警告說,僅采取這一措施將難以維持經濟的高增速。一些專家認為,政府必須加強對出口商的支持,而人民幣也不應象迄今那樣大幅增值。
結局未定
中國商務部新近在一份內部報告中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報告指出,受成本增加之累的出口商需要時間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如果適應期過短,有可能導致出現倒閉潮,服裝和紡織工業將首當其沖。
在新近公布的一份預測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明顯調高了對德國經濟2008年的增長預期值,從4月份的1.4%上調至2%,對中國的預期值是9.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值從3.7%上調至 4.1%。
國際貨幣基金報告認為,因原油和食品價格飆升導致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對新興國家的影響大于對工業發達國家的影響。在富裕國家,內需減少為景氣下降所平衡,而原料價格未來將保持穩定。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受的通貨膨脹壓力要高得多,因此,那里的政府將采取比工業國家更大膽的利率政策,并在財政支出方面更為謹慎。
以此看來,今年德中全球經濟老三競爭結果尚在未定之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