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
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 [邱震海]
正當地區輿論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台灣倒扁局勢、日本安倍當選自民黨總裁乃至泰國政變上時,也許忽視了另外一個也可稱為焦點的新聞,那就是在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和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之間發生的一場論戰。最近,隨著北大教授們的反擊,這場論戰開始急劇升級。
事件起源于几個月前丘成桐接受中國大陸一家報紙專訪時,指責中國大學教授們的主要精力“不是在做學朮,而是在搞權朮”,大學精神旁落,北大引進的許多海外人才都非一流人才,等等。了解時事的人們都知道,丘成桐之前對中國學朮界的批評不限于北大一家,只不過這次因直接點名而尤為引人關注而已。
丘成桐的指責出台后,北大先后几次澄清談話,表明北大引進的海外人才均真才實學。日前北大數學系教授作為直接當事方首次發聲,透露丘成桐之所以對北大發出指責,是因為他曾有野心控制中國數學界,后因不果才惱羞成怒而遷怒于北大。
筆者在此無意涉及丘成桐和北大論戰的具體細節及其背后的人事糾紛。正如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糾紛一樣,發生在世界級數學大師和中國最高學府之間的論戰自然也無法幸免﹔丘成桐指責北大引進的人才大都是假的,從第三者的眼光來看似乎也有以偏概全之嫌,北大校方站出來予以澄清,無論就事實本身還是對于北大的聲譽,都是正確之舉。
問題是,撇開丘成桐指責北大的真實背景和心理動機,就事論事而言,中國大學目前大學精神旁落、學朮風氣浮躁乃至腐敗盛行,究竟是不是事實?換言之,即便沒有丘成桐和北大的論戰,上述這些問題同樣也在中國大學存在﹔既然存在,顯然就不能因丘成桐與北大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恩怨,而否認了中國大學本身的問題。
學朮腐敗和自身迷茫
中國高等教育界目前存在的問題,人所皆知。規模最大的大學──浙江大學新任校長日前就大學素質發表談話,認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必須具備大樓、大師和大學精神三大要素﹔其中大樓即指校園和學科硬件條件,大師乃指學朮泰斗,而大學精神則指全社會熟知的辦學理念、學科包容度和學研融合的育人環境、校友對學校的穩定支持,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公益性教育輻射能力。
這里對大學精神的理解似乎顯得過于狹窄。以世界的眼光來看,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主要基于兩個因素:一是高素質的教育和學朮水准,二是其道德使命和人文關懷,亦即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照和社會道德的提升。因此,考察大學素來有兩個標准,一是專業標准,二是人文標准。
遺憾的是,這兩個標准在今天的中國大學似乎都難以達到。前者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創造力的因素,也有今天中國學者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迷失和迷茫﹔后者則既有政治束縛因素,也更有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的迷失。中國自古就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但至少中國古代讀書人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基礎就是讀書人對自身道德的修練。
只是到了今天,古代讀書人的這些觀念都蕩然無存,更遑論達到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境界。盛行于今天高校的學朮腐敗、官學勾結、商學勾結現象,已經踐踏了學者作為人的最低道德底線,更遑論期待中國的大學對迅速崛起的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形成關照。崛起期的中華民族有許多精神層面的混亂,需要中國知識分子細心、理性而有邏輯嚴密地予以梳理、提煉和修正。
然而,這樣的要求對今天的中國大學顯然是過高了。如果北大的教授們通過與丘成桐的論戰,也能從這個角度作一些反思,那么論戰本身反倒是次要的了。
早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