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玄野來稿(原題︰論諸葛亮與曹操給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啟示)︰這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二人同是位極人臣,然所擇道路殊異。前者忠于漢室,殫精竭慮;後者才華絕代,為曠世*雄。于家于國,于民于史,其影響不同。歷來史學家多推崇孔明,而對曹操頗有微詞。近來國人閱讀傳統典籍之風升溫,對二者的理解有所變化。曹操因為善于變通,經營有道,從而百姓受益,國力日強,兼而文思高雅,詩品超群,當代人多推崇備至,以其篡權之某為不得以而為之。孔明雖運籌之智蓋世,卻因執著于以弱國伐承明之邦被當代人冠以窮兵黷武之名,而其耿耿忠心也似有抱殘守缺不識變通之嫌。
當代人的認識與歷代史學家相左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時代進步了,當代人的觀念超越了?還是歷史幽深,國人尚未達到精微之處?本人以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然而,人類的自然本性是穩定的,社會的進步源于積累,而不是人的進化,人對自己在社會和歷史中角色的把握以及認識的高度並沒有改變。耶穌,甦格拉底,佛陀,孔子等對人生的靈性駕馭依舊在當代人儆仰的顛峰。
問題的核心在于人們忽視了歷史發展的最本質問題,就是體制的發展。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孟德斯鳩提倡政治品德。其實,這就是現代人所崇尚的憲政,問題要用政治體制內的方法解決,或者完善一個體制,而不是解決了一個現實的短期的難題,而造就了一個未來的長遠的困境。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的簡短前言中說明,我所謂的品德,既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品德,也並非基督教教義上的所謂品德,而是指政治品德;正是這種品德成為推動共和政體的原動力。政治品德恰恰是孔明的高人之處。很多人理解孔明的作為源于先主的知遇之恩,其實關羽的氣節才是集中體現這一偉大人性。匡復漢室是孔明與劉備的共同理想,而孔明于此表現得更加執著與清醒。政治體制,社會秩序,也就是儒家所遵從的禮,是應當維護的,任何不是為了克服體制的弱點而打破或更改體制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曹操拋棄了舊的政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體制上沒有改進,只是更換了歸屬。更關鍵的是肯定一種權力更替的方式。帝制政體在漢代後期已經倍顯漏洞,曹操的做法則樹立了僭越的例,增加了政體的不穩定因素。曹操去世,魏文登基後短短十九年,國家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以至于曹髦遭弒,曹奐被黜,終為天下嗤笑。更為糟糕的是,西晉八王之亂,東晉權臣欺主,君臣倒位,其歷史根基大多始于曹操。南北朝時期更是父兄子弟相弒,帝王將相之族因爭權而族滅者不可勝數。雖然蠻族未化是北朝問題的重要原因,但是作為文化正統的規範力量,曹操的作為無疑給很多人提供了效法僭位的事實依據。
董卓之賊,荼毒生靈,但對歷史進程的影響甚微,不過歷史噪音而已。曹操之*對于歷史則關系重大。是歷史造就了曹操,還是曹操創造了歷史,不是一件很容易辨別的事情。歷史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帝制走進了死胡同,為民請命為君分憂的正人君子遭貶遭屠,蠅營狗苟貪腐暴斂的無恥小人青雲直上。欲通過遵從禮教中規中矩的方式匡世扶危的確不是易事。曹操狡詐多謀,既不受聲名之累,脫于禮法的桎梏,又才華橫溢,通曉治國治軍利民之方。歷史經過桓靈之劫及董卓之難,最終選擇了曹操已經算是幸運了。曹操敢于超越禮教,是他的成功之處,同時也是他的缺陷所在。普通人對宗教信條是謹守不犯的,而很少的一部分人敢于突破。在違背宗教的人中由有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源于放縱,另一種是源于對世界不同的理解。曹操應屬于後者。人類的許多重要知識是作為宗教信條存在的,社會對某個信條的超越是應該在充分剖析並明這些信條之後,並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解決這一信條所適用的問題的時候。曹操對禮教的超越有輕率之嫌。一個成熟的政治體制是人類實踐長期積累的結果,人類為此付出的代價比任何其他的文化形態都要大得多。實利上的損益多是短暫的,而政體上的損益卻多是長遠的。所以,在涉及到政體的時候,克制與謹慎是必須的。
在三國時期,曹操所起的作用大體是積極的,憂國憂民濟世治世是主體。然而他的作為對于長遠的歷史的影響,也許已經超出其自身的預見能力。用實際的眼光看,曹操是治世能臣;而用歷史的眼光看,曹操是亂世*雄。史學家秉承客觀,在編年史中三國時期以曹魏為正統,蜀吳為偏邦。羅貫中用藝術的守法將曹操的歷史之*描繪成世俗之*,這一問題成為後世為曹操翻案的動機。其實在正史之中,對曹操的記述是十分公允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並不存在翻案的問題。
孔明鞠躬盡瘁,其中有建功立業為榮譽而奮斗的成份,但是主要應該是儒家濟世思想為主,同時對曹魏得天下不以其道的質疑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幾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諸葛亮的形象在中國正統思想中的崇高地位。劉備臨終囑托孔明可以自取帝位,是歷史上絕無僅有一例。孔明最終未生此心,一方面因為劉備父子遠非劉協可比,同時得位不以其道也是孔明所深惡痛絕的。
對中國歷史的實際影響,曹操遠大于孔明;然而對中國道統的貢獻,孔明卻遙遙在上了。破壞一個體制會有深遠的影響,維護或改進一個體制同樣也會有深遠的影響。當代人務實不務虛,淺近的事情往往考慮的很周到,深遠的意義卻多無暇顧及。時下中國大陸與台灣都不同形式地陷入這樣的迷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