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
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提出還權于民
2008/09/1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提出還權于民 記者: 東方
北京學朮思想界開始探討中國后奧運時代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這場以“還權于民”為重點的思想解放運動引起海內外媒體的關注。這場思想解放運動能夠導致中國開始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嗎?
*權力本來不是屬于人民的嗎? *
中國學朮思想領域提出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主要是為了紀念30年前12月18號到22號舉行的中共中央第11屆3中全會。海內外中國問題專家几乎一致認為,1978年的3中全會是中國開始走向改革開放的里程碑。
第三次復出中國政壇的鄧小平在11屆3中全會上作了主旨報告,主要內容是“解放思想”。
據長沙晚報9月1號報導,以“還權于民”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第三次解放思想浪潮是從湖南興起的。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最近發表的一個多小時的講話中,先后90次提到解放思想,并且把“解放思想”和“還權于民”聯系了起來。
一些民眾在獲悉中國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以“還權于民”為重點的時候感到不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的時候不是已經宣布權力屬于人民了嗎?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發表了如下分析:“從憲法,從規定上、文本上來看,人民本來就已經有權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明確規定的。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中國有兩套不同的規則:一套是紙面上的規則,一套是潛規則。也都知道潛規則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當中,人民實際上是被架空了,所以長期以來就是這樣,而且我們長期以來根本就沒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人民有這么多本該有但沒有的權力?*
“還權于民”四個字看上去簡單,其實包含很多丰富的內涵。據亞洲時報介紹,這個權,可能包括所有權。中國公民可以擁有很多私有財產,但是不包括土地。如果把土地所有權還給人民,那將意味著中國土地管理體制要進行改變。另外,“權”,可能還包括政治改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讓民眾在政治和公共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
官方的新華社不久前也發表一篇文章,歸納了要歸還給人民的權利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選舉權,讓人民選任官員等等。另外,新華社的文章還提到了要還給人民生存權、彈劾權、申訴權、所有權、發展權等等。
*源于官方的思想解放運動*
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則提出前兩次解放思想運動,也就是第一次實踐和真理標准的討論以及第二次鄧小平南巡時期姓社還是姓資的討論,偏重于“還利于民”,而這次則更偏重于“還權于民”。
亞洲時報9月10號發表文章介紹了張春賢的背景。今年55歲的張春賢原來是中國交通部部長,2005年調到湖南任省委書記。海外中國問題觀察家廣泛認為他是中國政壇的明日之星。張春賢任職湖南被認為是讓他擁有在省一級工作的經驗,從而為他在中央擔任更高的職務鋪平道路。
亞洲時報認為,考慮到張春賢過去的背景和他的政治前途,還權于民的說法通過他在湖南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表明這一提法可能受到更高層的首肯。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在分析這次解放思想運動的時候,也注意到和前几次不同的是,這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從官方到民間。
他說:“它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多少有點不一樣。那場討論,當然也是中央主導下進行的,但是它首先發起是從學朮界,它有點偶然,正好中央有這個需要。當然學界也是在一直倡導憲政民主這方面的東西,但是這次首先是由官員提出的。”
*評判標准:體制上是否有突破*
一些專家對這次在中國興起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否成功提出判斷標准。中國改革派理論家俞可平提出,這次思想解放運動有沒有成果,主要是看體制機制上有沒有突破。
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提出三個標准,一是更多地把意識形態轉向利益格局的調整,二是從還利于民真正轉向還權于民,三是從思想層面真正轉向制度創新。
亞洲時報則認為,把“還權于民”和解放思想聯系起來的中國政壇新星張春賢并沒有提及政治體制改革。亞洲時報認為,把張春賢的話解讀為中共愿意和其他政治力量分享權力是非常天真的想法。相反,還權于民只是讓公眾在監督共產黨政府行使權利方面起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民眾將會在公共領域和政治領域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VOA<--endms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