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黃河兩岸 → 聯合早報:中國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中國經濟很可能硬著陸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97 個閱讀者
  標題:聯合早報:中國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中國經濟很可能硬著陸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聯合早報:中國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中國經濟很可能硬著陸
2008/10/0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聯合早報:中國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
 中國人好像從來沒有因為民生問題這么憤怒過,因為喝奶粉不僅喝死了一些無辜的嬰孩,而且几乎所有喝過牛奶的成人和孩子都曾被不法之徒下過毒,即使喝伊梨、蒙牛這樣響當當的名牌也不能幸免。如此可怕的人禍,剛開始竟然想找几個生產和銷售牛奶的替罪羊草草收場。

  老百姓這回是真的不干了,人們沒有其他渠道維權自保,只能把不滿帶到網絡上傳播,于是網絡成了民眾口誅筆伐的戰場。其中最猛烈的炮火集中發射到涉嫌非法為食品企業設立免檢制度、事件爆發后卻擔任組長追究他人責任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身上,最終使李長江下台。

免檢制度的利益交換

  然而,這并沒有結束。畢竟,中國人這回被驚恐不已,多年來的擔心開始集中爆發,豈止是牛奶制品,面粉、肉類、雞蛋、飲料等等早就風傳含毒。這恰恰印証了魯迅的那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無疑,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政府遭遇了一次由“三聚氰胺”引燃的民怨大爆發。

  在此不妨摘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近期在網上發表的檄文。文章表示,閱遍中國產品質量法,都沒有看到所謂的質量免檢制度。凡納入國家檢驗的產品,都涉及到人身和財產安全,都有檢驗的必要。國家質量部門沒有權力規定免檢。概括性地將某個企業的產品確認為免檢產品,從本質上違背了產品質量法。

  何兵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的產品質量免檢,就是變相地向社會推荐產品,是利用政府權力參與市場的行為。試想一下,兩種產品同時在架銷售,其一打著免檢的牌子,其二沒有,你會買哪種?一定是質量免檢產品。因為你相信政府的信用。至此,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給產品貼上質量免檢標志,實質是利用政府信用在為企業產品做廣告和擔保。其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信用。

  面對這場政府監管與誠信缺失而導致的危機,中央政府正接受著極其艱難的考驗,政府能否順利過關,給百姓一個滿意的交待,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百姓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持之以恆的操作慣例:先隱瞞,隱瞞不了就欺騙,欺騙不了就承認一部分,承認一部分還不行就撤几個官(過一陣還會在別處受到撫慰任用),最后就是政府“把壞事變好事”,成了治理功勞。

  前兩日,總理溫家寶探視結石患兒時,在譴責問題企業沒良心后,強調要把壞事變好事,他說:“我們要對人民負責,就必須如實地把情況都要向老百姓公開。”就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人們依然置疑政府公布的結石患兒的數字,更置疑政府有無決心檢查并公布人們擔心的眾多食品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溫家寶在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期間也表示保証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但沒有人就此安心,因為人們看到阜陽奶粉沒過多久就有三鹿奶粉,假藥害人抓了又抓仍然接連不斷,大家都清楚政府在說與做之間的距離,誰還會相信政府?

能否挽回政府信用?

  雖然“以人為本”是治國方針,但無數事實証明了人命被草菅,這怎能不引起國民的強烈憤慨。當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9月11日冒著巨大風險和心里掙扎把三鹿集團的名字見諸報端的時候,政府在掌握情況下都沒有作為。在此種狀態下,政府再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加強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有人在網上呼吁:“改變壞的體制,不要寄希望于執政施政的一方,而是需要來自底層的、持久而堅韌的抗爭。我們就是體制。”

  如果政府再不洗心革面,一場呼之欲出的公民運動將熊熊燃起。

  我們聽到了太多可怕的信息:生產奶制品的不喝成品奶,加工面粉的不在外吃面食,養殖魚蝦的不吃賣出物……食品行業儼然形成了“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政府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下力氣去管。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具有壯士斷臂之勇。可以想象,當大量涉及質量和安全的產品被揭露后,肯定有多行業的企業股票大跌,全國GDP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從國外召回大批產品將損及中國形象等等。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再隱瞞包庇,短痛勝過長痛,毒瘤不能再拖。

  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非一日之寒,不能全怪罪這屆政府,但這屆政府如果真想成為負責任的的政府,就必須畢其功于一役,置于死地而后生。惟如此,才能挽回政府的信用。

  政府在行使強硬治理措施時,還需同時啟動道德重建和媒體監督的工程。以法律重罰和人性教化讓生產者保住道德底線﹔放手讓媒體發揮其監督功能,勿再以社會穩定為借口限制媒體的揭弊。如果“三鹿事件”早允許媒體介入,斷不會造成對那么多嬰幼兒的傷害。政府要明智地看到,傳統媒體官方可以限制,但互聯網卻無法限制。我們看到,許多死硬的堅冰是在網絡的群力下得到融解,中國正是在這種力量下一點點進步。

  政府與其常常處于被動挨罵的境地,不得不在網絡輿論的重壓下做出讓步和調整,不如主動開放渠道讓人們參與、監督、重建。政府已經被推到不得不進行一場深刻改革的路上。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
<--endmsg-->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10/1/2008 11:13:56 AM編輯過]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0-01 11:10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2
發貼心情
新闻周刊: 中国经济很可能硬着陆

2008/10/0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联合早报

香港大公网报道,美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载文《过于庞大以致于不能承受如此快速的增长》,摘要如下:

  关于中国繁荣硬着陆的预言通常会遭到怀疑,以爲又是再喊狼来了。但寓言给我们的教训是,第三次的时候狼真的来了。如今,经过2004年和2006年两次僞警报,经济放缓来了。中国成长得如此庞大,无法保持过去三十年10%的增长。到明年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它可能最多增长8%。双位数增长率时代的决定性终结就在此,这对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而言意义重大。

  直到现在,中国都在挑衅发展中国家可能增长多快以及维持多久的传统理论。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爲10%,这个纪录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奇迹经济体。如今,大数字规律在追上中国:在1998年,要让它一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10%,它就得让经济活动扩大1000亿美元,消耗世界工业商品的10%。目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增长它3.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它一年需要增长3500亿美元,幷吮吸全球商品生産的近30%。更爲重要的是,中国对经济放缓的回应透露出明显的迹象。

  当然,在不久以前,中国的新闻头条仍然看涨。上半年火热的增长只有略微放缓的迹象,而且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责任归咎于西方国家的疲弱增长,因爲它们是中国最好的出口客户。他们还猜想出口的迟缓可以被强劲的国内需求抵消,认爲北京庞大的基础项目开支以及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上升可以推高国内需求。然而,最新的迹象显示中国的国内经济幷非免疫于低迷:它也开始步履蹒跚了,而且和很多国家一样,不动産领域是麻烦的核心。

  自中国房市九十年代末的全面私有化以来,首次出现各大省份房市齐齐低迷的情况。价格上涨和需求增长疯狂已经让位于价格下降需求放缓的恶性循环。

  房地産的熊市对整个经济会産生普遍没有预见的涟漪效应,虽然人们一致认爲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仍然是强劲的9%到10%,然而出口增长预计将从近年来的20%下滑到明年的个位数,一个占中国投资支出三分之一的领域熄火。而房地産的建设又占总投资支出的三分之一,它的崩溃至少会给经济增长减掉一个百分点。

  走低的风险还不止于此。

  财産价格下跌将进一步抑制消费。由于股市比高峰期下跌三分之二,很多中国人感到自己变穷。而且从历史来看,随着消费信心减弱,房地産和汽车领域也会走弱。

  如今更爲重要的问题是这种低迷会持续多久,这个阶段结束时中国将如何?一些政策帮助已经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下调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随着CPI放缓,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松动。而且由于财政近乎平衡,而且负债占GDP比重是非常低的16%,政府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增加支出刺激经济。

  但中国投资界愈发失望,质疑政府爲什么不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稳定增长,特别是不动産领域。政府的反应透露出领袖层重点的转变。在过去几年,房价快速增长,决策圈总体感觉到普通买家被高价摒除在市场之外,开发商像强盗一样刮钱。因此政府会乐见房价下跌,这可能是它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以实现“和谐社会”的大目标的部分内容。

  中国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增长故事,而且正走在与工业化世界趋同的道路上。但过去一年的事态发展(从商品价格导致的通胀到政府重点的稍微转移)显示在未来几年趋同的步调将会放缓。去年11.9%的增长率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高位线;在2009年,增长很可能放缓至8%。尽管政府会采取刺激措施,但中国增长轨道不大可能回归到2003年至2007年间的低通胀高增长。毕竟,固定资産投资多年来占GDP的比重超过40%,政府可以修建的新电厂和道路的数量总有个限度。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0-01 11:12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3
發貼心情
漸行漸遠-中國正在步入停滯和僵化

2008/10/0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
克立

明天,2008年10月1日,是共和國五十九年成立日﹔2008年,亦是共和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于今,共和國漸行漸遠﹔中國正在步入停滯和僵化。
2008年9月,中國實現了航天出艙太空漫步﹔然而也是9月,中國毒奶粉事件几乎導致全國兒童無奶粉可吃。2008年8月,北京舉辦了空前絕后的奧運會﹔然而也是8月,中國股市跌到了近几年歷史的最低點﹔9月下跌更甚。
這使人聯想到上個世紀的前蘇聯,與美國的太空競賽,凸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然而這種優越性,并沒有保障蘇聯的共產黨統治。無獨有偶,在今日全球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面,西方國家為拯救經濟緊鑼密鼓﹔俄羅斯大張旗鼓擴充軍備,中國大張旗鼓太空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已然成為工業大國,與美國、日本、歐洲﹔并列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系。如今,這已經成為中國法統的根基。“發展就是硬道理”,章顯了共產黨的權威性。
站在歷史的角度,這種權威并不意味著長久和可*。以集權體制取得經濟發展,歷史上比比皆是。但說到結果,因為經濟發達,繼而維系法統,并沒有成功先例。“發展就是硬道理”﹔如果放眼世界,可以說正好是相反﹔發展總是帶來變革,倒是從來沒有成為維護法統的硬道理。相反,停滯和僵化,倒是法統不會改變的常態。
這也是今日事實的反映,這也是今日現實的寫照。漸行漸遠,中國正在步入停滯和僵化。其原因既耐人尋味,倒也有其道理:因為成功所以停滯,因為發達所以僵化。
中國歷史,以其最多動亂和最少革命著稱。歷史改朝換代,但體制永恆。無論是領袖人物,還是普通民眾﹔彼可取而代之,槍杆子里面出政權﹔成為不變的思想。
這也與中國社會的傳統入世性息息相關。在宗教和主義,只是為今世服務的思想下面,而非今世只是為了宗教和主義服務的思想下面﹔一方面,追求物質生活和今世功名權利地位,成為唯一追求﹔另一方面,宗教和主義的信仰和歸宿,只是前者的工具和手段。凱撒的歸凱撒,耶和華的也要服從凱撒為愷撒服務。這種文化淵源,也使得兩個方面都非常明顯:一方面歷史上經濟發展方面,屢次出現過盛世全球和獨步世界﹔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歷史主流,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民族,更多是作為納貢人或被統治者而存續于此國土﹔宋朝開始直至晚清結束,尤為明顯。
世界和中國都極為關注,中國今后走向何方,又會發生何種情況。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無論自身歷史何其悠久,其更多還屬于告別與重建,這個過程始自二十世紀,只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已經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世界﹔無論這是自覺亦或是被動,主動亦或是不自覺。自二十世紀開始,世界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人類的進步和正義,已經取代利益和權力,成為主流和主體。反動和罪惡,盡管可以橫行一時,總歸還是不免消亡,而且存續總是很短的時間。
以晚清結束,對于廣州革命軍北伐而言,相比之于當時北伐道路上的任何一個軍閥,其實力都遠不相稱。以抗戰勝利國民黨比之于共產黨,更是大巫之于小巫。但結果歷史已經昭然﹔而且是那樣的清晰和明確。共和國之共產黨新中國﹔其建國理念當然是告別與重建﹔雖然也其罪惡昭彰,但其社會公平和正義,仍然是主體。以改革開放三十年之主流,文明與進步躍然呈現。然而,于今十年﹔停滯和僵化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漸行漸遠,與建國社會公平和正義,與改革開放文明與進步﹔正在遠去。
沒有人可以預測歷史﹔然而歷史的脈絡卻也清晰可見。應該說,始自二十世紀至今二十一世紀一十年代,告別與重建是不變的主流﹔于世界于中國均無二﹔整個二十一世紀一主流只會加強和深化,而不會倒退和中途而廢。其實,雖則說這是停滯和僵化的十年,但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已經顯示無疑,一個新的中國,一個新的民眾,已經誕生了。2008年,作為民間的中國,已然告別了停滯與僵化,走向了新生。一個博愛的,一個平等的,一個進步的,一個文明的,民間中國,已經誕生并且欣欣向榮成長著。這已經不是一個物質的中國,其追求精神的境地,正在超越于物質,威武不能屈,利益無所動。2008年,政府的不適應也已經顯露無疑﹔盡管從未有過的官員問責嚴厲,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可謂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不改變體制,任何人治無濟于事。前三十年改革開放,著眼于發展經濟﹔后改革開放,非致力于進步與正義,國家無以發展,民生無以維系,政府無以為繼。
2008年美國大選,變革成為主題﹔這世界這年代就是如此。世界要變革,中國更要變革。沒有變革無有出路,經濟無出路,政治亦無出路。在今天二十一世紀,穩定意味著停滯和僵化﹔那是最不能接受最讓人詛咒的。/辣椒城
<--endmsg-->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0-01 12:32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4
發貼心情
中共建國59年的省思與展望

編輯時間:2008/10/0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香港明報發表文章指出,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9周年的日子,中國經濟已經振翅起飛、國民生活正朝小康水平邁進、綜合國力亦冒升至世界前列,中國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驕人成就夾雜□不少慘痛教訓,例如現在談奶色變,還有昔日的大飢荒、文革十年浩劫等等。趁國慶之日,扼要回顧中共執政數十年的成敗得失,企盼中共切勿重蹈執政首階段的覆轍,并要努力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再上層樓,尤其要在政治體制改革切實做出成績。

中共執政首階段曾犯大錯 中國與先進國家差距擴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國人因對國民黨腐敗統治深惡痛絕,因而曾經歡欣鼓舞,以為一個新紀元開始了。但未几人們就失望了,在經歷了短暫的建設黃金期后,自1956年公私合營起,中共在建國之途就走了彎路,接踵而至的反右派運動、大躍進等連串政治運動,僅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大飢荒年代,就造成數以千萬計的人餓死,連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都承認是“七分人禍、三分天災”。除了肉體的痛苦,錯誤的施政更在精神上折磨國人,以至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徹底摧?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令整個國家到了崩潰邊緣。

  按理說,人民共和國就應該是人民當家做主。但事實上,回顧建國59年的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前的29年,雖然在國家工業化和國防有一定的進展,但在改善民生、擴大民主自由方面卻是乏善可陳。中共執政頭29年犯了不少嚴重錯誤,犧牲了人民的自由,甚至連溫飽也不保,例如,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三年大飢荒,估計餓死了超過數以千萬計的國民﹔1960年代中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浩劫,同樣慘絕人寰。中共建國第一個階段,在毛澤東錯誤思想領導下,不僅黨內殘酷斗爭,而且在全社會開展階級斗爭,對整個國家的人心及生產力摧殘至甚,令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愈來愈大。

  1978年底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向。30年之后,中國有望在今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第二大外貿進出口國,擁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儲備,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通訊網和最多的互聯網用戶,制造業產值今年有望超過美國,位居全球首位,每年的發電機新裝機組容量,就相當于英國全國的裝機總容量……

改革開放令中國走上復興之路 政改滯后貪腐嚴重令人失望

  在這組數字的背后,是人民生活品質的大幅提升,這種提升不僅在物質層面,更主要在精神層面,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的自由度,特別是經濟上創業和就業的自由度大幅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與文革時相比有了天淵之別,今年,雖然遭逢四川大地震這類特大天災,但由于政府措施的迅速得當、開放透明,民間的救援能力得以發揮,起到了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時難以見到的療傷止痛作用。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舉辦過程中,民間的志愿者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必須正視的是,與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及對外資的全方位開放相比,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仍是步伐緩滯,令人失望。正是這種不協調,造成了官場的貪腐、民間的戾氣,社會矛盾尖銳,群體紛爭頻仍。以至出現了反對改革開放的暗涌,內地一些改革派學者疾呼,改革遇到了瓶頸。正如中共自己所言,改革到了“攻堅階段”。

  63年前,毛澤東在中共建政前曾對民主派人士提出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治周期率曾信誓旦旦地回應:“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中共建政之初的國名原擬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后來是有黨外學者指共和國就是民主的國體,“民主”與“共和”詞意重復,才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見,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共建政時確定的國體和政體。而且,自從推翻清廷帝制,中國就已經建立了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可以說,中國人對民主并不陌生,中國人對民主的渴求非常強烈,在亞洲是名列前茅的。中國有需要也有條件推行民主政制,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理應比現在有更大的成就。能否在民主化方面邁出關鍵的步伐,是考驗中共現執政當局政治智慧的重要指標。

  近代200年以來,中國受到外強的欺負以后,形成了強烈悲情意識,這種意識或者有助于凝聚人心,造就趕超觀念,但也容易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及排外意識。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國力上升,正在和平崛起之時,更要防止盲目自大的情緒和狹隘的民族主義。

深化政經改革是不歸路 望中國政府全面落實

  無論是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9年的歷史都証明,什么時候國人充滿自信、國家有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國家就強大、民族就興盛、經濟就發達﹔什么時候心懷怨恨、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國家就落后、民族就衰敗、經濟就凋敝。

  30年的改革開放,也給中國帶來了新的課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護環境與資源、如何提升全民的道德教育水准,在毒奶粉為禍與礦難頻生的今天,不僅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總理溫家寶上周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辭說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革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優秀傳統和智慧。今天,中國人更從30年改革開放的切身經驗中體會到,只有不斷而深入地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才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永恆動力﹔只有全面而持久地擴大對外開放,才是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的正確道路。這不但是實踐探索的結論,也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我們衷心希望溫家寶這番話,能真正由執政者落到實處。明年今日,當我們紀念共和國的60大壽時,能看到在歷史進步的軌道上,中國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如此,則香港甚幸,民族甚幸。
<--endmsg-->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0-02 03:05
       

 4   4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