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國人惡補了化學課 大概也補了政治課 BBC
BBC中文部記者蒙克/毒奶粉丑聞讓中國人惡補了化學課,大概也補了政治課。《民以食為天》的作者周說,官商勾結如同洪水猛獸,食品安全不受媒體監督,可能導致中共政權垮台。
三鹿有毒奶粉導致數千嬰幼兒患病,四名嬰幼兒死亡。丑聞不僅重創中國的奶制品行業,也令公眾再次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中國有關當局除了加強檢驗措施,試圖恢復公眾對食品的信心,另外也采取行動,試圖限制奶粉丑聞波及的範圍和深度。
石家莊市政府公開承認在奧運期間扣押三鹿奶粉制造商的質量報告,責任了"于民生疾苦,不使上聞"的責任。當局的政治公關背後的用意可能是要防止公眾進行制度性反思和質疑,要說明黨中央還是英明的。
毒奶粉丑聞究竟有多嚴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作家周說,毒奶粉丑聞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僵死",並且說"中國大陸的食品現狀如果不及時改善,將帶給整個世界帶來危險",甚至可能導致"政權垮台"。
周認為,對當局來說,當務之急是在食品安全領域開放媒體。中共當局可以避重就輕,可以在政治領域限制媒體,防止輿論對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形成挑戰,但至少可以在食品安全這個同百姓生活直接相關的領域讓媒體發揮監督作用。
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或者說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突出了政治安排中的不和諧以及結構性的矛盾,從而增加了要求在經濟領域外進行配套改革的呼聲。讓媒體分步驟在不同領域逐漸發揮監督作用的要求,同"增量民主"和"黨內民主"的主張一樣,強調都是在平穩發展的同時進行實質性改革。
避免革命或劇烈變革才能保證平穩發展,但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其他矛盾尖銳化也會危及穩定。周認為,如果不許媒體監督食品安全,相對于食品公司處于弱勢的廣大消費者永遠處于被動受害的地位。在中國,消費者和公眾面對的是資本和權力的結合,沒有新聞監督起緩沖疏導,社會將更加失衡。
"民以食為天"
這次毒奶粉丑聞的社會危害已經遠遠超出當初的"紙包子"食品丑聞。周在他的《民以何食為天》一書中就曾經警告過中共的宣傳部門。他認為,這次奶粉丑聞導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李長江下台,但主管新聞輿論的中宣部卻逃脫了,因為在2007年發射"紙包子"食品丑聞時,如果中宣部不壓制、封閉媒體報道,也可能會避免今天的奶粉丑聞。
"民以食為天",由于食品和人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食品也是公眾最不需要專家和權威就能做出自己判斷的領域。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食品丑聞能夠激起廣泛的社會公憤,而同樣關系到中國人眼前和未來福利的、動輒萬億的金融問題,比如國有資產管理,外匯投資,捆綁中國人財富的美國金融危機卻沒有引起同樣的社會討論和質疑。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周認為中國政權可能會毀于食品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政治和商業精英們在強調一條別于西方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模式,即經濟發展可以不必同民主掛鉤。有學者刻意將法制和民主脫鉤,要秩序不要監督,為強制性權威下的"和諧"辯護。而毒奶粉丑聞恰恰將這種中國模式的矛盾暴露無疑︰發展不能拋開權利;秩序不能沒有監督;強制不能取得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