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
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似乎傳染了全球的金融市場,其特點是流動性緊缺。盡管美國國會通過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法案,並未能穩定美國金融市場,甚至金融風暴愈演愈烈,道指四年來,首次跌破萬點,不僅在美國本土,銀行相繼被政府接管,就連大西洋彼岸的歐洲,金融動蕩此起彼伏,冰島和英國的銀行也紛紛告急,就在G7等國聯手采取降息措施之後,歐洲股指也紛紛下跌。所有這一切,不得不讓人們要問︰何時才是個底啊?由此,很多經濟學家都在揣度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場金融危機,難道都是因為世界各國的銀行購買美國兩房的債券和雷曼兄弟的股票嘛?答案顯然不是。
我們都知道這場危機的特點是市場流動性緊縮。由于具有虛擬意味的金融市場,本身是不會產生什麼現金流的,它主要依賴于實體經濟不斷向它提供儲蓄和還付貸款,來維持自身的信貸業務。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出現了問題,企業和個人的資金不能流向銀行,金融系統就會出現流動性的問題,當大部分企業,特別是那些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局面,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既然我們了解了流動性緊缺的成因,那就讓我來看看究竟在這過去的一年里發生了什麼,引發了今天這個舉世恐慌的災難。
自2006年以來,中美雙方始終就兩國之間的貿易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略談判,核心議題就是人民幣升值問題。美國步步緊逼,一定要人民幣升值到位,中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只是做了部分性的匯率上的讓步。美國見對話達不到目的,便發揮起美元作為國際基礎貨幣的作用,展開了全球性的美元貶值大戰,以此來增強美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華爾街的大佬們也借此興風作浪,大抄國際原油。一時間,紐約期貨原油,從每桶60美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抄作到120美元。在石油價格飆升的這一年里,世界各國的企業的經營成本不斷上升,首當其沖的是美國汽車制造業,他們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在痛苦中掙扎。由于在零售市場的價格剛性,企業在油價高漲時,無法把上漲的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于是,中小企業開始倒閉,大公司也不得不通過裁員,來抵御不斷攀升的生產成本。這樣就進一步惡化了以信用消費為主體的經濟環境。在此情況下,大量信用被破壞,失業的工人再也付不起房貸,這就引發了信貸危機,銀行的流通性開始緊縮,進而加劇了大公司流動資金困難,于是倒閉潮涌現。光美國九月一個月,就有15.9萬人失去了工作。其實在世界各地,由于油價的暴漲,都出現了類似的情形,尤其是和美國同屬大西洋經濟區的歐洲,也不能獨善其身。正因為如此,全球金融體系,經歷了前所未有流動性危機。從表面上來看,是由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風暴,實際是美國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世界石油暴漲,最終導致全球實體經濟的崩潰。
雖然最近一個月以來,由于企業開工率的不足,導致對原油需求的下降,迫使油價下跌,但要重新建立實體經濟,還有待時日。可以說,美國是自己給自己掘了墳墓,害人不成,先害了己。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隨著生產的復甦,對原油的需求還將進一步上升,這是人類無法回避的現實。通過這次危機,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金融體系是多麼的脆弱,在原油超過100美元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全球的金融體系就幾乎崩潰。其實,在這種狀況下,無論你的金融監管體系多麼的健全,在實體經濟崩潰面前,再好的金融制度都是不堪一擊的。
現在,對于我們來說,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各國攜手共同來對付油價,把它控制在每桶60美元以內,來挽救我們傳統的制造業;要麼就是合力開發新的能源,取代人類對石油的過度依賴。
但現實是,石油的資源是有限的,過低的油價,必然造成資源的浪費,未來的人類又將如何應對他們的生存現實。同樣,過度的石油開發和使用,已經造成了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暖化問題。因此,我們得出的命題是,只有一場新的能源革命,才能幫助人類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消除金融危機的隱患,否則,油價只有超過100美元一桶,危機就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