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黃河兩岸 → 政治與股市︰從《紅旗》停刊說起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257 個閱讀者
  標題:政治與股市︰從《紅旗》停刊說起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政治與股市︰從《紅旗》停刊說起
炮郎: 政治與股市︰從《紅旗》停刊說起




不久前《求是》雜志慶祝創刊五十周年,宣稱其前身即創刊于1958年的《紅旗》。嚴格地說,這是兩個不同的雜志。《紅旗》是中共中央主辦的,《求是》是中央黨校主辦的。1988年,《紅旗》明確宣布停刊,而《求是》也宣布創刊,不存在前者改名為後者的歷史事實。問題是,《紅旗》為什麼停刊?

起因是實踐標準討論。1978年指標性媒體都加入了這個討論,唯有〈紅旗〉按兵不動。中央副主席汪東興要求總編輯熊復不要卷入,熊復照辦,也不與下面的人講明原委(怎麼講?)。〈紅旗〉的沉默如此突兀,外面議論紛紛。下面的編輯們著急了,知道潭震林是個敢人,便去約稿。潭的稿子談的是毛澤東,但歸結于實踐標準問題。熊擬刪去實踐標準那節,潭怒,問題交給汪。汪不敢得罪潭,又不願意直接批準發表,便轉請華、葉、李、鄧批示。華無言,葉在粵;鄧批示發表,並尖銳指出︰不卷入就是卷入;李附議。華汪失勢,熊復檢討。胡耀邦為政以寬,助熊過關,終其任,熊復一直是〈紅旗〉總編。1987年胡退,中央沒有忘記〈紅旗〉問題。領導班子全換,留甦星一人負責。隨又決定,撤銷紅旗雜志社,由中央黨校主辦一個黨內的理論刊物,由中央書記處組織實施。胡啟立來社講話,解釋說︰“從中央來說,繼續辦中央一級的、權威性的理論刊物,而且叫‘紅旗’,值得研究一下,究竟效果如何?刊物代表中央的聲音,帶權威性,人家就不大好討論,很難發表不同的意見,有顧慮。放在中央黨校,作為重要理論陣地,更便于理論探討和研究。”(甦星︰〈紅旗〉的停刊與〈求是〉的創刊)。

胡啟立的話中最有意思的是那句“而且叫‘紅旗’”。為什麼不能叫“紅旗”?國旗、黨旗、軍旗都是紅旗。胡的意思也許是“紅旗”兩個字太權威,不利于討論。但紅旗的含義,遠不止于權威。所以胡那句話到底啥意思還是挺難明確的。在中央決定撤銷紅旗雜志社以後,甦星等人曾請示,新刊能否還叫紅旗?被否決了。也許有人會認為,中央是為了豎起“求是”的旗幟,才把“紅旗”給停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把紅旗撤了以後,胡啟立還在為新刊找名字。有一次開會,他拿著一堆名字在推敲,坐在旁邊的李瑞環知道原委以後,提筆寫了“求是”兩字,後來被采用了。所以說,當初停“紅旗”不是為了“求是”,是為停而停。

1988年〈紅旗〉的停刊是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政治事件,其指標意義可能遠遠超出中央的本意。對于國內外的政治觀察者來說,作為中共理論權威的“紅旗”倒掉了,而且是被中央自己砍倒的,這肯定是個重大變化,可以做很多解讀。對于想在中國發動顏色革命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其鼓舞的信號。這些人在一年以後的政治風潮中下注的時候,〈紅旗〉的停刊應當是一個重要參考。



政治如股市,信心很關鍵。一個政權如果穩定、自信、威信十足、前程遠大,國內的人就會站在政府一邊,幫助維護其權威,改進其工作;國外的政治家就會努力與其保持良好關系;國內外的投資者就會有信心在此投資;CIA就不會增加用于推翻該政權的經費預算;企圖顛覆該政權的人也傾向偃旗息鼓,另做打算。此時該政權統治成本不斷降低,進入良性循環。反之,一個政權沒有威嚴、沒有自信、岌岌可危,國內的人就會謀劃退路,破壞其秩序以謀取私利(如大量貪污以便在政權垮台後成為寡頭);外國就會在其國內扶植代理人;投資者會逃逸;CIA大量增加經費預算以資助“臨門一腳”;顛覆者將異常活躍,顛覆活動此起彼伏;國外媒體天天放送,如播大劇。此時該政權統治成本不斷上升,進入惡性循環,崩潰在即。

象股市一樣,一個政權如果要增加人們對它的信心,就應該有能力不斷釋出利好消息(當然必須是有依據的可*消息),減少利壞消息。拿最近中國的事情來說,“四月青年”的崛起、五月抗震的團結、奧運的成功、航天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增強對政權信心的利好消息。周老虎事件、三鹿事件、“你們算個屁”事件、官員外逃事件,以及頻繁的礦難、廣泛的貪污,都是損害對政權信心的利壞消息。

但中國最大的利壞消息還不是來自于這些突發事件。中國這麼大,要避免利壞消息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突發性的事件,天天都會有很多。中國最大的利壞消息在于其精英人物在政治上的反動、幼稚、三心二意、羞羞答答。象茅于軾這種人,那是指望共產黨馬上垮台的,謂之反動。還有一些小右,剛剛知道一些政治理論的皮毛,就以為真理在握,非照美歐那樣不可,此之謂幼稚。有一些人,這樣也行,那樣也好,晃來晃去,不爭論,這當然就是三心二意。還有人不敢對人講出自己的政治立場,怕被人嘲笑排斥,這叫羞羞答答。《紅旗》被停刊,名字被棄用,這就是三心二意或羞羞答答的表現,在1988年的時候釋放了一個很大的利壞消息。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政治上反動、幼稚、三心二意或羞羞答答的精英,充斥中國的學校、媒體、乃至機關內部,不斷地打擊人們對共產黨政權的信心,而共產黨反過來將這些人捧上高位,給予優厚待遇,使其有更多的機會打擊人們的信心。出于鞏固政權的目的,對于不是明確地、堅決地支持共產黨領導的精英,不應該讓其分享比一個普通公民更多的政治權力。例如北大光華學院的院長,這是一個具有相當政治影響力的職位,就不應該讓一個對國有資產被大量棄賣負有責任的人出任。

如果共產黨在對精英人物的使用方面,不堅持嚴格的政治標準,那麼今日的“四月青年”,也許會變成明日的茅于軾。到那時候,難保不會出現如股市崩盤那樣的局面。



真名網站長吳洪森出了一道歷史思考題,叫做“假如中國不抗戰”︰“看了《真實的汪精衛》,我不禁想︰假如中國當年不抵抗,就象法國維京政府那樣,打不過就立即投降,中國歷史將怎樣呢?我推論︰第一,中國老百姓不會受國民黨焦土抗戰和日本鬼子三光政策之苦。(有位老先生曾對我說,他這生最好的日子就是日本佔領上海的孤島時期,我當時听了心里一驚︰這不是投降理論嗎?);第二,日本有了中國資源,就會和德國聯手夾擊進攻甦聯,斯大林甦共政權就會垮台;第三,英美和德日之間決戰的結果,還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德國被佔領。但是世界將不會分解成東西方兩大冷戰陣營。第四,因為甦聯不存在,中國共產黨失去了支持,當然也不可能佔領中國。”一時聚訟紛紜。

撇開提問中暗含的政治傾向不談,撇開其對日本佔領上海時期(他的“日本佔領上海的孤島時期”這個提法也暴露了其對歷史的無知,孤島的上海就是指尚未被日軍佔領的那塊上海)的美化不談,這個問題跟股市里的博弈有類似的地方。在股市里,投資人的決定取決于他對其他投資者即將作出的決定的預期。抗戰能否取勝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國人抗戰的決心。如果每個中國人都寧死不屈、奮起抵抗,則中國必勝;如果每個人都準備投降,則必敗。因此吳洪森可以再出一道題︰“假如中國沒有一個投降”。真實的情形,當然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抵抗者越多,勝利的可能就越大。對勝負的預計,也就是對國人抗戰決心的預期。汪精衛認為中國必敗,就是低估了國人抗戰的決心。以他的巨大影響力,他選擇加入投降派,大大打擊了國人對勝利的信心,使堅決抗戰者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罪不可綰。

然而在抗戰的問題上,我們的無數英烈,那些使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能夠在地球上昂首做人的先烈們,是超出了勝負的算計的。炒股式的算計,在以血肉築長城的人面前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的信念很簡單,寧死不做亡國奴。有這樣信念的人,永遠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

因此政治到底還是與股市不同。股市里,利是唯一的目標。而政治則不僅關于利益,還關于信仰。共產黨如果想維護其政權,除了在政治藝術上通曉政治如股市的道理,不給顛覆力量以可乘之機以外,更為重要地,它必須能夠為國人提供信仰。如果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是可以讓人寄托人生價值的,那麼就會有人,在成敗的算計之外,義不容辭地維護其領導地位。
2008年11月20日 [史地人物]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11/21/2008 12:42:47 AM編輯過]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1-21 00:28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2
發貼心情
中國土地改革究竟為什么?

2008/11/20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
<--sk--> 
中國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低下

中國重慶土地"股田制公司"改革實驗不久前被中央叫停的消息,為近來圍繞土地流轉展開的辯論添了新內容,也令人重新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土地改革究竟為什么?

非盈利法律研究咨詢機構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在北京的首席代表李平律師認為,政府是希望通過穩定土地權力,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提高產值,以此改善農民收入﹔地權穩定后土地才能進入流通,通過交易帶來資產性收入﹔土地改革提高農田建設投資,推動規模生產,提高農民收入,進而拉動內需。

再者,就是促進社會穩定,"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中國新聞周刊》在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次日發表文章說,還地權于民是土地改革的關鍵,并敦促決策層和力促改革者明確界定并昭示這次改革的宗旨。

穩定地權

在李平看來,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是讓農民真正掌握土地權,真正擁有穩定的土地權。

他在接受《中國叢談》采訪時說,"還權于民"可以有廣義的解釋,也可以由狹義的解釋。狹義解釋就是干脆土地私有化,讓農民掌握土地所有權。在中國目前憲法規定土地國家所有的前提下,這么作顯然有極大的政治風險。

廣義的解釋是指真正把地權落實到每戶農民手里。名號如何并不是關鍵,關鍵是要穩定。

他說,雖然私有化對穩定土地權肯定比現在規定多少年不變要更有效,但在中國憲法規定一切土地所有權歸國家的前提下,考慮到政治風險和障礙,廣義的"還權于民"可能更現實,更容易成功。

土地穩定的意思是農民真正擁有地權,衡量標准包括期限、廣度(權利的內容)和農民對這種權利期限和內容的信心。

目前承包經營權期限是三十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又提出"長久不變"。李平認為這已經含了土地"永包"的意思。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黨國英今年九月在《新京報》發表文章,提出實行土地"永包制",建議"放開產權,管住規划"。

他建議,"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宣布農民土地承包權永遠不變,承包權可以轉讓、抵押、繼承,也允許農民憑土地組織合作社。但土地的使用要符合國家的規划,例如農民不能隨便把土地賣給房地產商來蓋房子等。"

針對層出不窮的農村干部隨意侵害農民土地權益,他提出土地糾紛應該由仲裁機構或法院解決,不能由村干部定奪。這就可以消除集體所有制等于村干部說了算的現象。

農民自愿

關于土地股田制實驗,李平認為,是否采用股田制,關鍵在于是否基于農民自愿。如果還是行政推動,那就不是市場流轉過程,很容易就失去了土地權流轉的原意。

另外,土地股田制形成的股份公司,究竟受哪部法律管轄,目前也不清楚。土地股份制公司如果資不抵債,破產倒閉,銀行出面收回土地,那銀行就變成大地主。

再有一個考慮是規模化生產如果意味著原來十個人種地變成一人種地九人進城打工。且不說在行政干預、政府推動的情況下那九個人的利益和意愿往往不被顧及,就說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是否到了能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讓這額外的九個"閑人"就業?

李平說:"這是個很大的未知數。"這也正是中國政府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部長尹蔚民11月20日表示,在出口需求減弱和部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破產或停產的情況下,穩定就業是中國目前的首要任務,而就業形勢在明年一季度會出現更大的困難。

制度缺陷

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指出中國土地制度存在缺陷。

根據中國現在的征地制度,所有農用土地如果改變用途,必須先由國家收回,然后再賣給開發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國家成了最大的賣主,也提供了官員尋租的機會。

李平律師認為這必須改變。他說,中國的土地制度改革,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在規划許可的范圍內,或買方已經取得相關許可把農民手里的農田變成其它用途的情況下,買方跟持有地權的農民坐到談判桌上來。

中國法律現在不允許農民走這一步。即便允許的話,農民是否能真正跟買方平起平坐,公平議價談條件,也是個問號。

還有學者提出土地制度多元化,根據不同類別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產權制度。

它山之石

二戰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土地改革公認比較成功。雖然是在私有制框架下進行的,但有不少值得中國借鑑之處。

李平說,它們成功的關鍵是土改進行得很徹底,真正讓農民得到了土地產權﹔而且土地持有量比較平均。雖然初始的平均后來逐漸出現一定的集中,但那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的。

另外,土改成功還必須有相應的、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建立有效的土地登記制度。

李平說,中國的農田現在沒有任何土地登記制度,而且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証的發放,據RDI調查,只有60%左右。

還有,現行農村土地法律的執法設施嚴重落后。

"農民沒錢打官司,而且針對農民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法律服務,現在在中國基本上不存在,"他說。

中國還應該設置類似香港或澳大利亞的土地廳那樣的仲裁機構,這對發生土地糾紛時,幫助農民實施他們的地權非常有效。


BBC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1-21 02:25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3
發貼心情
三聚氰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008/11/20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

马建明

<--sk--> <--sk-->  前些日子,三鹿奶粉毒婴事件引发中国制奶业集体往奶制品里掺三聚氰胺的丑恶行业内幕,可没想到这只是冰山一角。这事还没过一月呢,香港就发现从大陆进入的鸡蛋也内含三聚氰胺。鸡蛋里的三聚氰胺是怎么掺入的呢?鸡场员工用针头一个个往里注射嘛?那人工成本也太大了,没赚头啊!人们正疑惑那,有人发现是鸡饲料里有三聚氰胺,再扩展一查,各种饲料里全有。再深入一查,原来中国的奶业、原料业和饲料业往中兑三聚氰胺——也叫“蛋白精”是普遍现象,听说这是中国科学院士的发明。由于有了这项发明,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废碴立即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啊。据专业人士揭发,这种创新普及已经有五六年了。也不能说普及者是在贩毒,因为如果按技术规则将掺入比例控制在一定量中,人和畜全没反映,即使对人体有害也是有潜伏期的、慢性的,就像大多数腐败工程在监理控制下,五年之内是不会倒塌是一样的。三聚氰胺这项创新成果出现后,客观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就是说GDP增长的强劲拉动力。

  首先变废为宝就是一种效能。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工专家透露,2007年国内三聚氰胺有效产能76万吨,国内三聚氰胺的生产企业需要请专门的环保公司处理三聚氰胺废渣,这是一笔费用不小的开支;可如果按“蛋白精”销售给制奶业和原料行业,不但处理的钱省了,还能卖出一笔好价。对此,三聚氰胺的生产企业早已心知肚明。该专家表示,国内各大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废渣生意都很火爆,“基本没有剩余”。把过去对GDP增长是负数的废物,变成“蛋白精”这样有价值的东西,把废碴卖成宝贝价,这笔销售额,肯定是要进入中国经济发展GDP的。有人估算过,中国的化工废碴成蛋白精了,少说买出几百亿,这里外里,增长了国家财富,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有力的拉动。

<--sk-->  三聚氰胺的废渣借此机会以“蛋白精”的身份混入各种原料、奶制品只是一种,有资料显示,尤其是在近年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饲料生产企业和原料供应商纷纷寻找新的蛋白原料替代物,通过提供虚假蛋白含量,降低成本。有供应商透露,“蛋白精”的供应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饲料行业,牛羊饲料、禽饲料、猪饲料和水产饲料都混有“蛋白精”。一位饲料行业的专家揭露说,华南地区的水产饲料已经成为消化“蛋白精”的主要市场,尤其是甲鱼饲料和鳗鱼饲料。可以说,三聚氰胺做为“蛋白精”的普及,解决了近几年粮食提价对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的束缚,让我国仍然以高速实现世界独一无二的发展。可以说,不但给这些行业带来生机和利润,也给消费带来拉动力,这些连带的经济成果全要转化成中国GDP发展数据。

<--sk--> <--sk--> 由于三聚氰胺无孔不入,各种肉类、奶类、糕点、蛋类、糖果、甚至酒糟里都有,可以说没有那个中国人可以避开,婴儿出现问题是太娇嫩了,成人有容纳力不会立马显现,但也不是就没问题。这几年,中国补肾药普及,如六味地黄的广告做的到处都是,有人说是中国人性生活质量和范围的大提高,也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可我十分怀疑是中国人体内残留的三聚氰胺在起作用,是它在破坏十三亿中国人的肾功能。所以,这两年中国医药业效益也不错。按照中国经济学专家的“碎玻璃”效应,如果中国人普遍健康,中国的医药业就会萎缩,那对经济发展是负数,这下好了,十三亿人的肾功全不行,这对医药业拉动十分强劲,而医药业的经济增长也是要计入GDP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抹杀。

三聚氰胺不但可以激发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还可以对提高人均GDP做出贡献。别看中国现在是经济上的世界老四,实际人均排位在一百名之后。但三聚氰胺可以自然减灭中国人口中的老弱病残,这样一来,中国的人均GDP也上去了。据说今年统计说中国已经进入收入中等偏下国家行列,中国官方对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估计这是三聚氰胺起的作用。三聚氰胺还对优化中华民族人口有好处。比如,这次国家检验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出口的高级奶制品和奥运使用的高级奶制品全无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主要掺在低价产品中,这说明,中国的下岗职工、贫苦农民和民工等没有文化和教育的人群更容易死于三聚氰胺,而精英们则没什么危险,这不就实现优剩汰劣了嘛!

另外,中国的三聚氰胺还差点实现灭亡资本主义世界的任务。因为前几年,欧美日韩对中国低价食品的进口逐年增多,这等于他们自动进入慢性中毒行列,只是因为去年中国动物饲料加入三聚氰胺过量,致死美国的猫狗太多,而美国我又太认真(进行死后检测),这才造成穿帮,让他们提高了警惕,如果没有这个意外,估计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正是美国人肾功能全不行的时候,内外夹击,美国人还不一片片的死,欧洲国家和日韩也概莫能外,那中国就独步世界了!

中国的三聚氰胺虽然现在已经被检查出来了,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四聚氰胺、五聚氰胺、六聚氰胺(羟甲基羧基氮已经作为老二出现了)会接班登场。因为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能力太厉害了,据说美国猫狗死亡时,美国根本就没有查出什么三聚氰胺,他没这项技术,更不知道这项发明,他们只是怀疑饲料病菌太多,他们是被中国人提醒后明白的。美国最大的能耐也只是对中国盗版使用微软系统用户进行黑屏,可中国用原创“蛋白精”黑他们的人他们楞一点不知道,美国的创新能力比中国差远了,美国知道后直冒冷汗!

不要以为三聚氰胺被查出来就没有引擎作用了,因为吃了五六年中国食品的中国人体内残留的三聚氰胺早晚会发作,他们不但对中国医药业发展作可持续性拉动,还会对丧葬业的产值进行强力拉动。目前中国人的死亡成本相当高,火葬费+骨灰盒+墓地+祭奠费每人没五万拿不下来,这样的消费将拉动中国的内需,而这个消费量也要计入国家GDP。看,三聚氰胺的引擎的力量多么持久有效,真是厉害!!!!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1-21 02:29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4
發貼心情
中国经济的软肋:三个不可持续

2008/11/20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

BBC点评中国
何清涟<--sk--> 

中国出口业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工人面临失业

早在奥运之前好几个月,中国经济就险象环生,股市在下跌通道中惊险起伏,房市直线下跌,企业破产潮难以遏止。最让中国政府头痛的还不是失业人员骤增,而是财政收入连续几个月"跳水"。

尤其是房地产业的萧条,使支撑地方财政半壁江山近十年之久的"土地财政"濒临破产,各地政府不得不向中央政府发出"SOS"信号,求垦中央批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渡难关,保证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教师工资等不致断流。

重新包装的措施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慨然许诺今后几年拿出4万亿拯救中国经济,并将以往实行过的种种政策重新包装成"十项大政"推出。其实这"十项大政"不是以往实行多年的旧政(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每年都要重弹的老调(如加快安居工程等的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

而"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更是多年未竟的事业,甚至为此于今年初推行"两税合一"政策,但结果是技术密集型的外企未曾进来,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大批倒闭。

对十项救经济措施的效能,地方政府心知肚明,但它们只关心如何"跑部进钱",让中央将漫天钱雨撒向自己领地。而中央政府找钱的措施无非三条: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增发货币。加税已经列入"十条大政",即全面调整增值税(类于美国的消费税);发行国债日前也由财政部公开明示。只有增发货币,历来属于能做不能说之事,以免引起通胀预期恐慌。

因此,这"十项大政"的推出,与其说是救经济,还不如说是救信心。

不可持续的困境

由于中国经济模式本身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早已陷入三个不可持续的困境:

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其资源供给注定不可持续。自2004年中国越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以来,对中国来说,是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增高。中国的环境状态更是危机毕显,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两大杀手。从2006年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件。

第二是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倚赖程度过高。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2000年还只有44.5%,2004年就已经升至 69.9%。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远远高出西方国家14-20的平均水平。

尽管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属初级工业品和日常生活消费品,这两类产品基本不受世界经济波动导致投资骤降带来的需求大幅萎缩的影响――因为经济萧条时,多数人会削减享受性开支,但不会削减基本的日常消费。但从2007年3月以来,中国制造却因质量与安全性隐患而受到各国质疑,导致出口下降,今年三鹿毒奶粉事件更是给"中国制造"致命一击。

上述因素导致出口增速放缓。而中国目前头痛的是国内需求尚不足以取代美国市场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13亿人去年的消费额约为1.2万亿美元,而美国3亿人的消费额就达到了9.7万亿美元。

第三是几大张力的不可持续。其一是投资张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投资,而其中效益最高的是境外投资,而外资现在已经不再将中国视为投资福地。而政府投资的结果是"政绩工程"频生,重复建设,浪费极端严重,十条大政无非是重走当年旧路。

其二是内需张力过小,占人口80%左右的底层群体收入低下,购买力严重不足。高达2.5亿的失业人口几乎没有什么购买力;而中产阶级因房地产与股市导致其资产严重缩水,失业的隐忧也使他们看紧自己的钱袋。所以那"内需"是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拉动多少。

作为宣传策略,中国政府可以将经济危机归咎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如果将中国经济"体质"过于虚弱全盘推给外界影响却是自欺欺人之举。无论是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早就隐含种种危机隐患。这时候与其用旧政挽救信心图一时政绩,还不如改弦易辙,为中国的政治经济重新谋划,另开新局。

可以断言,这是中国最后一次战略机遇,如果错失,后果"真的很严重"。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11-21 02:31
       

 4   4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