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俞力工來稿︰本月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勞工黨會議廳正式宣布一年之內將卸除首相職務。除此之外,還高度贊揚這十多年來與現任財政大臣布朗之間的合作關系。這意味著,他將不代表工黨角逐下一任首相職務,同時又表明支持布朗出任首相的態度。
布萊爾與布朗之間不睦由來已久,早在9年前布萊爾擔任首相時,兩人已有默契,即在布萊爾第二任期間給予布朗繼任的機會。不論出于何種原因,此事一拖再拖,終于導致黨內的嚴重派系斗爭。如今,布萊爾既有去意,但卻又提出在任期內解決“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 的希望,讓人感到十分納悶。眾所周知,當今國際上最為棘手的就是以巴問題,布萊爾提出如此遠大計劃,自然讓人懷疑他的去職誠意。果不其然,自他發表演說之後,黨內要他盡快辭職的聲音仍舊此起彼落。
布萊爾這次演講還有兩個內容顯得較為突出,一是他提到“主張社會正義者,必須面對全球化所造成的現實境況,如果改變路線,非止會使得選戰失敗,也貶低了正義的價值”;一是堅持“恐怖主義非英國的外交政策所招惹,而是他們仇恨我們(指英國)的生活方式。
從統計數字看來,布萊爾。擔任首相的9年,無論在就業率、財政平衡、增長率方面,均屬歐洲聯盟的佼佼者。實際上,布萊爾剛好就在經濟政策上相當程度地承襲了1980年在保守黨薩切爾首相領導下所執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提高英國企業的競爭力,必須限制工資的增長和縮減社會福利的開支。也正是由于保守黨執政的18年期間嚴重造成兩極擴大問題,作為工黨領袖的布萊爾當時便提出了加強“社會正義”口號,而獲得了勝利。除了這些年工資的增長與企業利潤的增長不成比例之外,這9年來由于龐大軍事開支也限制了中央到地方的基本設施投資能力,結果使得公共交通、醫療保健、培訓教育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于是針對這些政策缺失,財政大臣布朗目前主張要擴大公共開支,要提高國民素質而投資于教育,要改善民眾的衛生、醫療條件…。布朗提出這些主張,目的即在于恢復社會民主黨人的傳統“正義價值”,因此也獲得了黨內多數的認可。
布萊爾出任首相期間,又恰好與克林頓、施洛德主政時期部分重疊,一時間國際上曾盛傳“第三條道路”的抬頭。事與願違的是,後冷戰時期,國際跨國集團、軍工體系和各國保守勢力早已擰成一團,既支配著各國的經濟發展道路,又主導著國際關系的走向。在此大氣候左右下,各國社會民主和民主黨人士無不處處感受強大牽制,由是在政策實施上不止是舉步唯艱,甚至還讓人牽著鼻子盲目跟進。以冷戰結束時期突然把“肢解南斯拉夫”和“反恐”列為最大戰略目標即是一個具體不過的例子。隨著軍事行動益加深入、廣泛,開支越是不勝負擔,各國內部的反對聲浪便越加難以抗拒。因此即便布萊爾在經濟政策方面的成績單還強差人意,最難以自圓其說的便是他緊跟美國的對外政策。在此背景下,勞工黨于本年5月份地方選舉的慘敗,實際上已宣告布萊爾時代的終結;而隨後發生的以色列攻擊黎巴嫩事件,更是使負隅頑抗的布萊爾失去一切招架之功。有趣的是,即將交棒的布萊爾絲毫不對自己的過失作任何檢討,反而采取“進攻就是防御”的辦法,為最受責難的“正義”與“反恐”進行辯護。這當頭,旁人可以理解的是,布萊爾無論如何不能把自己的業績一概否定;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沒有美國的英國是個脫了毛的公雞,而布萊爾的最大不幸,不是為了國家利益而*近美國,而是冤家路窄、必須與布什同流合污。就在布萊爾發表辭職演講、為“反恐”進行辯護的時刻,美國方面傳來十多個情報機構的聯合調查總結報告,其大意為,恐怖正義活動的增加與西方生活方式無直接關系,而系反恐戰爭導致的結果。布萊爾在位時便落得一個“美國的哈巴狗”的臭名;臨走時,最後的辯解又讓美國的調查報告拆穿。這一切說明,美國才是他的最大煩惱。2006/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