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作者 中国危机公关品牌联盟秘书长 危机管理专家 艾学蛟
一场华尔街风暴席卷世界,西方各国陷入百年难遇的萧条之中,人人自危。而对于中国来说,改革放开三十年来积累的巨大国家财富,某种程度上确实能保证在危机中相对的独善其身。可以预见,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狂飙猛进的步伐或许会放缓,但绝对不会停滞不前。但是,不管未来经济的走向趋于何方,现实中的中国无疑正面临着一场最深刻的危机。
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作为危机管理专家,很多人会上升到更宏观的层面追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总是很干脆:就业。<--table width="450" border="1" align="center" cellpadding="1" cellspacing="1"> 安娜为何没有离开中国而病死监狱?赵林如何死在街头?一个远离政治的商人为什么卷入六四并为此走向刑场?请购买精彩历史小说《天安门情人》原价$15,现在$8,免费国际邮寄、美国购买送耳机 博讯需要您的支持可以邮寄支票订购 “就业猛于虎”。中国最大的危机正是就业问题,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农民工返乡和最近几年问题已经很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值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危机这片乌云不仅会飘到企业与个体头上,整个宏观环境一样会遭遇危机。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中国GDP的增长很大部分依赖贸易顺差。顺差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08年之前,企业还在为缺口越来越大的民工荒担忧。 然而,在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变数远远多于定数。越来越多的企业倒在宏观环境的惊涛骇浪中,民工荒的缺口越来越小,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工无工可打的现象,尤其是九十月份金融海啸的爆发,持续了5年的民工荒竟然戛然而止,而填补这个缺口竟是以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为代价。大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使得大量农民工即使降低身价,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民工荒变成浩浩荡荡的返乡流。据中国科学院12月15日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40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4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该如何安置? 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回家后可以继续务农。但这并不可取,首先,迫不得已返乡的农民工,缺乏务农知识,在务农方面是门外汉,而且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他们,也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田生活提不起兴趣。再者,在他们看来,*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返乡务农意味着生活窘迫。正如某位返乡的农民工抱怨,“哪有一亩?只有几分了,*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家里的一亩多田,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四五千元,而要负担全家五口人的生活,根本无法维持。” 在当地继续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如果家乡的经济景气,恐怕农民工也不会千里迢迢去异乡打工了。数额巨大的农民工返乡,当地企业根本难以消化,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压力。有些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但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存在技术水平底、资金不足、眼光不够长远等问题,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使勉强支撑起来的作坊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恐怕难成气候。 农民工返乡潮远未见底,而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其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返乡的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无地可耕或者不愿务农,成为“剩余劳动力”。受多年城市生活的熏陶,很多农民工把自己定位“城市人”的角色,并很有可能在当地自认为是社会精英。与此同时,农村生活较为单调,他们已很难融入农村既有的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角色错位,导致返乡农民工患有不适症,出现抑郁、报复等心态失衡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其二,为当地社会保障事业增加负担。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几乎是破釜沉舟,不但土地转包,有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过,他们的户籍关系仍在当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其为农民工的缘由了——在城市打工,却没有城市身份证,户籍在农村,却不务农。被企业倒闭所累,他们非但没有衣锦还乡,反而灰头土脸地回家,医疗、子女上学包括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这势必会增加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负担。同时,他们也在与当地农民争夺社会资源,引发当地农民的不满,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冲突。 可见,农民工存在返乡就业难的问题。这些无事可做的农民工,由于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犯罪率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除了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大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资金链紧张,一些企业即使不裁员也会紧闭对外招聘的大门。而与企业需求萎缩形成对比,大学的连年扩张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从而形成企业需求与校园供求之间的剪刀差,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自我认同早已支离破碎,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最关注的不是所选专业是否为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迫切地想知道所学的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整个大学期间,大部分大学生也是一切以“就业”为中心,奔波于能让面试官增加印象分的考证等活动,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他们就会产生焦躁、痛苦、失落等负面情绪。 而毕业前夕,残存的希望被现实击打的七零八落,他们更容易身心疲惫,恐慌、焦虑、内疚等负面心理加重,严重者还有可能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大四、研三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事件已屡见不鲜。 而且,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影响已从大学生个人辐射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供孩子上大学,往往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支出,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甚至要四处借债以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预期,即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没有“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那样的风光,但大学生起码捧上铁饭碗。 但事实上,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捧个泥饭碗甚至连泥饭碗也捧不上。现实与先前预期的巨大落差,会对家庭乃至社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抑郁、失落、仇恨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而且,从长远看,“读书无用论”会再次抬头,教育的光环效应会越来低,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就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危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危机,要防患于未然。既然我们已经看到,就业问题关系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失业视为儿戏,社会各方应未雨绸缪,积极动员,竭力解决失业缺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失业演变为骇人的洪水猛兽。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工返乡潮,温家宝总理这样鼓励大家,“我总说这句话,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的确,如果能认识到危机的根源,各方合力攻其软肋,定会攻克当前中国最大的危机,迎来“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温暖时刻。
“就业猛于虎”。中国最大的危机正是就业问题,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农民工返乡和最近几年问题已经很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值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危机这片乌云不仅会飘到企业与个体头上,整个宏观环境一样会遭遇危机。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中国GDP的增长很大部分依赖贸易顺差。顺差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08年之前,企业还在为缺口越来越大的民工荒担忧。
然而,在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变数远远多于定数。越来越多的企业倒在宏观环境的惊涛骇浪中,民工荒的缺口越来越小,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工无工可打的现象,尤其是九十月份金融海啸的爆发,持续了5年的民工荒竟然戛然而止,而填补这个缺口竟是以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为代价。大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使得大量农民工即使降低身价,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民工荒变成浩浩荡荡的返乡流。据中国科学院12月15日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40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4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该如何安置?
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回家后可以继续务农。但这并不可取,首先,迫不得已返乡的农民工,缺乏务农知识,在务农方面是门外汉,而且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他们,也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田生活提不起兴趣。再者,在他们看来,*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返乡务农意味着生活窘迫。正如某位返乡的农民工抱怨,“哪有一亩?只有几分了,*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家里的一亩多田,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四五千元,而要负担全家五口人的生活,根本无法维持。”
在当地继续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如果家乡的经济景气,恐怕农民工也不会千里迢迢去异乡打工了。数额巨大的农民工返乡,当地企业根本难以消化,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压力。有些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但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存在技术水平底、资金不足、眼光不够长远等问题,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使勉强支撑起来的作坊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恐怕难成气候。
农民工返乡潮远未见底,而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其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返乡的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无地可耕或者不愿务农,成为“剩余劳动力”。受多年城市生活的熏陶,很多农民工把自己定位“城市人”的角色,并很有可能在当地自认为是社会精英。与此同时,农村生活较为单调,他们已很难融入农村既有的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角色错位,导致返乡农民工患有不适症,出现抑郁、报复等心态失衡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其二,为当地社会保障事业增加负担。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几乎是破釜沉舟,不但土地转包,有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过,他们的户籍关系仍在当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其为农民工的缘由了——在城市打工,却没有城市身份证,户籍在农村,却不务农。被企业倒闭所累,他们非但没有衣锦还乡,反而灰头土脸地回家,医疗、子女上学包括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这势必会增加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负担。同时,他们也在与当地农民争夺社会资源,引发当地农民的不满,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冲突。
可见,农民工存在返乡就业难的问题。这些无事可做的农民工,由于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犯罪率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除了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大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资金链紧张,一些企业即使不裁员也会紧闭对外招聘的大门。而与企业需求萎缩形成对比,大学的连年扩张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从而形成企业需求与校园供求之间的剪刀差,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自我认同早已支离破碎,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最关注的不是所选专业是否为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迫切地想知道所学的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整个大学期间,大部分大学生也是一切以“就业”为中心,奔波于能让面试官增加印象分的考证等活动,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他们就会产生焦躁、痛苦、失落等负面情绪。
而毕业前夕,残存的希望被现实击打的七零八落,他们更容易身心疲惫,恐慌、焦虑、内疚等负面心理加重,严重者还有可能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大四、研三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事件已屡见不鲜。
而且,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影响已从大学生个人辐射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供孩子上大学,往往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支出,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甚至要四处借债以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预期,即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没有“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那样的风光,但大学生起码捧上铁饭碗。
但事实上,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捧个泥饭碗甚至连泥饭碗也捧不上。现实与先前预期的巨大落差,会对家庭乃至社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抑郁、失落、仇恨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而且,从长远看,“读书无用论”会再次抬头,教育的光环效应会越来低,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就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危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危机,要防患于未然。既然我们已经看到,就业问题关系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失业视为儿戏,社会各方应未雨绸缪,积极动员,竭力解决失业缺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失业演变为骇人的洪水猛兽。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工返乡潮,温家宝总理这样鼓励大家,“我总说这句话,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的确,如果能认识到危机的根源,各方合力攻其软肋,定会攻克当前中国最大的危机,迎来“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温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