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
離中南海最近的是互聯網:民意呼喚執政透明
離中南海最近的是互聯網:民意呼喚執政透明
2009/03/06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亚洲周刊谭卫儿/冷暖锋纠缠间,早春的北京,迎来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也是政府必须对民间冷暖作出迅捷回应的时候,更是中外记者云集北京,希望第一时间触摸中国脉搏的时候。
每年总理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便是记者们,包括香港记者了解中国内地最新情况的重要资讯来源。这份报告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主要数据会披露?国家将有哪些重大政策调整?总给人神秘兮兮的感觉,有幸在开幕前一天收到政府工作报告的港区人大代表们,被香港记者问起内容,大多以「会议未开,报告还是机密,不大合适透露」而婉拒。
但记者们却仍是使出浑身解数四出打探,总要提早一天报道报告的主要内容。记者们心中自有一把尺﹕即便报告字眼仍有最后修正,但如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机密」,是总理必须向人民和人民的代表们交代的,把其中主要信息稍早向公众披露,总不该被视为「洩露国家机密」吧。
香港记者们今年看来不用烦恼这麽多了。两会召开前的最后一个週末,总理本人已向公众毫无保留地「公开」了他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关注的重大议题——二月的最后一天,温家宝开创了中国领导人破天荒的首次公开与网民对话,而且对话毫无删减地全程直播。从经济、民生、医疗、教育、反腐,到温总的个人喜好,民众目前最关心、亟待政府解决的迫切议题,温家宝都一一回答。
难怪有在北京採访的香港记者感慨道﹕看完这个网上直播,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简直不用再头痛了。当然,更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温总理的一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以及「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知道政府在想甚麽,做甚麽,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
人们不难发现,今年两会的主题,早已由胡、温两人直接向外界「透露」了:较早前有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两会议程,总理温家宝週前亲自请农民工、农村医疗站、养猪大户、应届毕业大学生、小学教师等十三个行业代表到中南海座谈,显见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
回看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刚公布了一个令人「毫无惊喜」的财政预算案——不光是因为财赤严重政府再没本钱「派糖」令市民无惊喜,更因为预算案内容在宣读前数天,已几乎全被事先张扬,新闻界在当天一点新料都找不到。财政司长不过是在宣读一份公众早已预知内容的报告而已,有传媒中人笑言,简直可以事先写好报道,因为该知道的早有报道过,只不过当初引用的是「政府消息人士」,当天变为直接引用曾俊华本人。
特区政府,或者说,财政司长这次事先把政府的「老底」都亮出来,一改以往政府一方面「吹风」放测试气球,但又总喜欢留一手的做法。毕竟,政府的财政预算案,说来说去就是政府怎样花纳税人钱的一个计划,民众对政府的决定过程有著知与参与的权利。
政府就公共政策的制定向传媒「放料」,是政治公关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政治化妆师们总以为,「放料」须营造出对政府有利的局面,而这又是一种政治技巧,于是选择性地找数家「友好」媒体放料者有之;分阶段、分内容只局部「放料」者也有之,目标只是企图影响媒体报道的走向。这种方式在香港早已见怪不怪。而在内地,政治公关还是一个新名词,长久以来是由政府调控传媒的「主旋律」。
但时移世易,且不说香港这次财政预算案「放料」放到几近提前公布内容,中国内地在经历了二零零八年这一互联网年后,终于接受了信息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这一现实。温家宝与网民对谈,既是个人行为,也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的必然,也是北京在政治公关上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点。更深一层意义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意见,终于跻身进入了主流民意之列。
互联网不再只是民众发发牢骚、说说怪话、来点「恶搞」小花招的地方,而是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正式平台,也成为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新闻的来源及主题之一。今天的中国内地已有三亿网民,每月更有新增近八百多万新网民。而在香港,互联网普及率更广,传统的政治公关技巧同样面对挑战。政府怎样与百姓沟通最直接?
在香港,官员们常选择上电台的「烽烟」(phone in)节目;在中国内地,则有这样一句流行语﹕离中南海最近的是互联网。不过,互联网不是灵丹,特别在中国内地,非网民还佔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政府应把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形成制度,而非从政治公关的角度出发,去算计「放料」的实效。正如温总理鼓励一位巧遇的白血病小孩后的反思﹕「一个好的医疗制度,比遇到一位好总理更重要。」这句话,把「医疗」改为「公共政策制定」,同样适用,只因为「知政失者在草野」。
|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3/7/2009 1:38:51 AM編輯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