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紐約時報》解讀︰中國人的性格特質
1894年《紐約時報》解讀︰中國人的性格特質
先鋒國家歷史
……本書作者阿瑟•H•史密斯先生在中國生活了20年……
最開始,史密斯解釋了中國人的“面子”的意思。我們也有一個意思相近的俚語“cheek”(臉頰)。中國人表面上很有勇氣,其實是一群戲劇化的人。“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做劇院里的演員。”他會面向一大群人講話,他會經常需要做些形式的東西。為了實施一個行動,他要增加他的“面子”。如果他要厚著臉做個小偷,他會扮演天真無辜的受害者,使“面子”免于受損。他偷一把刀,接著又從桌布下“找”回它。無論中國人在做什麼,其意識中都是為了表面保存臉面不受責備。
為了生存,中國人是最節儉的一群。他們飲食的簡單使作者印象深刻。他們的主食為大米、蔬菜和魚,*2美分可以過一天。饑荒年代,上萬人每人每天只有1.5便士可花費。烹飪上用了很多技巧,以杜絕浪費,又環保衛生。喝剩的茶會倒加茶壺作第二泡。肉食中,貓狗肉、鼠肉可食用……中國人一點也不挑剔……
經濟隨處可見。做衣服的材料一點都不浪費。節慶時人們把恭賀的大字紙片假縫在綢布上,用完拆下,綢布還可以再用。手推車夫從不給車軸上潤滑油,因為“吱吱聲比油便宜多了”……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人群。中國商店總是早開門晚打烊……技工們每天工作16-18小時,這似乎值得稱贊……每個國人的信條里可以描出100條以上禮儀和行為規範--他是拘謹但有禮貌的,“像個繃緊氣墊,但是放緩了震蕩。”中式的禮貌不同于歐式,是一種“令人迷惑、惱火”的技術性、宗教性禮儀,帶著一堆前提後項,如果你只記得一點而非全部,則前功盡棄。
對外國人的輕蔑是根深蒂固的。中國知道了360年後的歐洲是怎樣,但于事無補……這種蔑視帶著高人一等的自以為是。歐式服裝在中國人看來很荒謬、粗俗。他們憎惡拖著猴尾巴似的衣擺的燕尾服,覺得女裝猥瑣暴露……他們喜歡外國人低聲下氣、自嘲不如的談話氣氛,然後他對你說︰“以你這樣的孩子的程度,你做得不錯。”外國人以蒸汽和電氣顯示先進時,他們只是彈一下響指--他們不需要明白這些。佛教充斥他們的思想,他們沒有時代精神,不願被歐美同化,帶著千年積累下來的頑抗力量……
提了這麼多陰暗面,史密斯先生還是贊揚了中國人的堅韌,但強調他們要誠實,避免矯情虛偽……中國人總覺得說謊沒錯……另一個不好的性格是猜疑,中國人不願相信任何人。總之,作者覺得中國人需要的,只是兩種性格和良心——但這已然是最重要的全部。《先鋒國家歷史》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11/22/2009 4:13:49 AM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