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邰蒂(Gillian Tett)周日撰文指出,政府債券恐怕繼次級房貸之後引爆另一波金融危機。她並引述國際清算銀行研究主管波里歐(Claudio Borio)的談話,指西方財金官員太過專注于過去的危機,而未能看見眼前的新危機。
邰蒂表示,更糟的是,忙著從事金融大改革的決策者,他們的相關政策反而產生引爆下一場金融災難的潛在風險。
她指出,西方國家的主管機關幾乎一致認為,防範2007、08年金融危機重演的一個方法,就是阻止銀行承擔次貸債券或象是擔保債券憑證(CDO)等復雜投資工具之高風險。在此情況下,他們督促銀行將安全的投資工具在其資產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主權債券或準主權債券。G20 財金主管已定期在瑞士巴塞爾開會,針對銀行應如何達到前述目標制訂規則。
理論上,這種做法非常合乎情理。大型銀行去年陷入危境的一大原因,正是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上有太多的高風險CDO及其它有毒資產。在金融危機期間,這些有毒資產不只失去價值,還變得無法交易,引發銀行的流動性危機。
這樣的狀況是否有可能發生在被視為“安全”的政府債券身上,而制造出新的危機?
邰蒂指出,雖然政府債券爆發違約的可能性不高,但不難想見未來幾年有些國家的債券將因其貨幣貶值、增印鈔票與通貨膨脹升高而跌價,與債券價格呈反向變動的債券孳息率可能躥升,尤其是在央行停止量化寬松措施後更加明顯,有些機靈的對沖基金已注意到此趨勢而押下大注。
邰蒂表示,主要工業化國家須在今、明兩年賣出超過12萬億美元國債來填補財政缺口。她指出,銀行業的下一個危機將不會是CDO。她呼吁持有債券或準債券的銀行要小心翼翼地防範未來價格崩盤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