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台海兩岸 → 新的台灣主體論述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90 個閱讀者
  標題:新的台灣主體論述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新的台灣主體論述

新的台灣主體論述

[蔡逸儒]



  繼台灣親綠學者于7月15日以“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為題,要求陳水扁自動辭職下台之后,這些學者于10月22日再度以“公民社會與台灣民主”論壇的方式痛責陳水扁違法失職,其戀棧不肯去職是蔑視台灣的公民尊嚴,強調台灣所有的族群、政治理念都是本土,指出台灣的統獨認同是高度浮動的議題,認為陳水扁利用國務機要費用私辦外交比貪污更為嚴重等等。台灣媒體指出,彼等想要拉出所謂進步的本土戰線來與獨派進行對話。整體而言,筆者對于彼等見解不能說是完全不能同意,但也不認為彼等觀點有太多特殊獨到之處。

  首先,筆者就不認為批判陳水扁是任何人的專利,不能因為某些學者親綠,所以他們的言論就更該受到重視,或是他們的觀點就更有分量。

  陳水扁失能而且失格  

  其實,當前他們對陳水扁和民進黨政府的批評,其他稍有良知的台灣學者都早就有所指陳。今天民進黨政府所面臨問題的重點,還不僅在陳水扁的法律責任而已,而是他領導的正當性和權威性。簡單的說,陳水扁不但失能而且失格,台灣民眾已經對其領導失去信心。李登輝最近痛罵陳水扁不愛國家、不愛百姓、沒有教養、沒有品位、只顧私利。雖然我們不能排除李登輝有政治的考量,但若就事論事,罵的還真是好。

  其次,筆者還愿從愛台灣、本土與統獨問題觀點切入,提出新的論述,和親綠學者進行對話,溝通觀點。

  就像中國對台的一國兩制已被妖魔化一樣,其實所謂的本土、愛台灣與統獨問題,几經政治人物炒作,這些都已被賦予特殊的政治意涵,甚至到了被無線上綱的地步。現在大家只要跟民進黨意見不合就是不愛台灣﹔只要反貪倒扁就是配合打壓本土政權﹔只要覺得台灣獨立不是唯一、最好的選擇,就是協助中國人糟蹋台灣人﹔只要客觀指出北京對台政策中某些理性、善意的成分,就是中國的同路人。此之所以筆者已然反對使用前述文字、概念做為衡量是非公理的標准,對親綠學者依然使用這些詞匯,采取保留態度的原因。

  其實,如果我們擺脫這些具有強烈特定政治意涵的文字、語匯,不再強調愛台灣與否,統獨對抗或是本土與外來之別,而改用維護台灣的民主發展,保障台灣的生活方式,要求政府清廉這些更為中性、具有普世價值,大家都能接受的表達方式,筆者相信將更能體現台灣民眾所一致努力追求的一個公平、合理、有尊嚴的生活的終極目標。

  表面看來,這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中含有深意,具有價值選擇的意涵,如果運用得當,長久下來終將發生潛移默化,改變民心與觀念的作用,對于弭平台灣朝野統獨對抗、族群差異、朝野斗爭都有正面的好處。

  筆者從來就不相信,所謂的特定外省族群就一定要接受一個既不民主、又不進步、或許反動、甚至貪瀆的特定政黨。追求民主、自由、富裕的生活是所有民眾共同的愿望,既然統獨認同只是一個浮動的議題,只要台灣的政黨能夠擱置統獨爭議,讓時間來解決問題,既然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所有的民眾和觀點都是本土,那根本就不應該再有所謂本土、外來之別,當然更不能亂給人戴愛台、賣台的帽子。

  兩岸應建構新的論述    

  大家共同努力維護台灣的民主發展、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和中國大陸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追求雙贏、多贏,這豈不是台灣最佳的自保之道?

  孫中山先生說,要有革命的行動得先有革命的理論。毛澤東說,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台灣當前的悲哀在于,藍的不敢理直氣壯的講統一,綠的也只敢遮遮掩掩的騙獨立,而一般的民眾又都被統獨這個假的命題所迷惑,隨著政治人物的魔仗而起舞,使得維護本土政權變成最高的道德標准,而朝野政黨卻又被美國所操縱,為華府予取予求,被利用為牽制、平衡中國發展的工具,思之令人悵然。其實筆者早就覺得,經過十多年類如文革的斗爭,台灣上下是在自尋死路,由于政府政策失當,貧富愈見懸殊,多數民眾都在苦撐待變,台灣今天應該努力解決的是階級分化和兩極差異的問題,統獨問題早就應該退位。

  最后,關于新的台灣主體論述的問題,就像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月前和筆者所討論的,兩岸應該努力建構一個新的兩岸論述,學習欣賞對方的成就與長處,彼此競爭、相互督促﹔而台灣也應該建構一個不自絕于中國未來,包含兩岸共存、共榮的主體價值,兩岸可以透過時間、信心與善意來逐步解決問題。台灣大可表明不能接受中國的共產政經體制、意識形態,對于大陸不夠公義的社會現象、有待改善的人權記錄不以為然,但台灣仍愿扮演積極、正面的角色,為中國的現代化貢獻心力,表達不做外國(尤其是美國)圍堵、限制中國發展工具的立場。筆者就不相信兩岸之間找不到出路。

﹒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 /早報網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6-11-22 19:15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01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