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長江兩岸 → 專家︰在教養上,中國人差到令人無地自容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06 個閱讀者
  標題:專家︰在教養上,中國人差到令人無地自容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專家︰在教養上,中國人差到令人無地自容

專家︰在教養上,中國人差到令人無地自容

   解放網-新聞晚報  


  教養是一種無言之知


  主講人︰王聖民

  1967年畢業于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上海市唯一美育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政風行風監督員、上海市婦聯講師團講員、上海“東方講壇”講員。1996年起開設《藝術欣賞與教師形象塑造》課程,獲國家教委頒發優秀課程獎。近二十年在上海及全國範圍內為社會各界作禮儀、形象塑造主題講座兩千余場,影響較大。

  人一旦獲得良好的教養,就像一輛車在向前運行時獲得了慣性一樣,再要讓他去隨地吐痰,再要讓他在公眾場合喧嘩,再要讓他冷漠地面對他人請求,再要讓他無視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就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一個城市文明的基石︰干淨、安靜、有序,就是這樣建成的。

  這一類小事叫教養

  2004年下半年,當時的北京市長王岐山談到2008年奧運會時,憂慮的是 “奏國歌時會有人不站起來”“有人會亂堆雜物”……即將啟幕的世博會也使方方面面憂慮。有關部門提供的消息說︰在評估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17項指標時,上海市民的“言談舉止”得分最低……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後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征。 “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教養上做得不夠好

  今天,我們與這個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了交流,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中國人去外國,還是外國人來中國,更不用說我們在自己的國家里,在教養上,我們做得不夠好,甚至很差,差到令人無奈、沮喪、無地自容。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聯合國的一個組織調查材料提到中國大陸留學生形象時,有一個評語的表述為︰不會看人,不會微笑,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會說“謝謝”“抱歉”“對不起”……21世紀初,中國的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在參加國際會議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會議期間拍照不斷,抽煙不斷,打手機不斷,講閑話不斷……根本不顧及正在論壇發言者的感受,不顧及正在傾听發言的听眾的感受……

  造成如此不堪現狀的原因很多,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抓道德教育,但大多都流于空洞、說教、大而無當、泛政治化、泛思想化,對于道德教育缺乏科學的思考。而教養,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完全可以成為切入點,成為抓手,成為著力點……但這一切都被忽視了。

  甚至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教養被認為是舊文化當然地被排斥貶低。

  教養無法突擊完成

  世博快要到了。上海作為承辦城市,它的公共設施是否完備,政府管理是否高效,社會秩序是否井然,市民言行是否文明都關乎中國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直到世博會開幕的前一天,我們也還會在不斷地完美它。可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這一類硬件設施可以加班加點突擊完成,而市民的言談舉止、良好的教養是無法突擊出來的。

  當我們站到世界舞台上的時候,固然需要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來獲得世界的認同,但也許︰更要展示自己的文化,發展自己的價值體系來形成對世界的吸引力。沒有前者,我們無法站到舞台上去;沒有了後者,即使站上去了也無法贏得世人的尊重。這個後者,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只體現于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上海人的教養。

  良好教養受人歡迎

  有良好教養的人都能得到他人的喜愛、尊重和歡迎;良好教養的內涵也能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中得到認同。在這一點上,教養是超乎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良好的教養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能親切真誠自然地待人、接物、處事。良好的教養就是能在我們的言談、舉止、眉目顧盼之中傳達對他人的尊重,對生活其中的環境的尊重。使自己和別人能有安全感,愉悅感和尊嚴感;使生活其中的環境干淨、安靜、有序。

  良好的教養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能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無論他人是你的親友同事還是陌生人,無論他人是你的上司還是你的下屬,無論他人是長者還是婦女兒童,無論他人是富有還是貧窮.……

  良好的教養是一種與人為善、善解人意、善與人處的生活態度和技巧能力。

  良好的教養使得人們的相處擁有了優雅和諧的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良好的教養就是善,就是道德的外化、顯化。

  良好的教養往往能在第一時間給人更直觀更細微更貼切的感覺,因而成為給他人的第一印象,成為自己的形象,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美好的形象有時候就是這個人的良好教養。

  上實際80年代,鄧小平在美國訪問獲得巨大的成功,美國一位有影響的參議員完全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原因僅僅是因為鄧小平的一個極其自然又充滿愛意的動作︰在接待眾多歡迎人群的紛亂中,鄧小平親切親吻了一個向他獻花的小女孩……

  2004年,人們談論得很多的也是一個細節︰溫家寶總理去雲南地震災區看望災民,他問︰“馬老伯,我能進你的帳篷看一下嗎? ”這些都是小事,但當你在這些小事上體現出了良好的教養時,你就有了一個美好的形象。

  文明舉止是張名片

  世博會當上海登上國際舞台時,良好的教養應該是上海人的一張名片,中國人的一張名片。良好的教養是自然真誠親切的,而自然、真誠、親切是不能臨時準備的。

  自然、真誠、親切首先是一種美好的內在,美好的內涵。它是一種像生命一樣的東西,是需要涵養滋養才能成長的,而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只有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沉澱下來。

  自然、真誠、親切不是一種一般的知識,它是一種無言之知,是一種沉默的知識。它是一種能力,它不能*測驗考試做習題獲得,得*無數次的習練才能有一種自然的品質,就像運動員要投籃一千次,要游上幾萬米,就像小提琴演奏員一個樂句得拉上幾千次......同樣,我們的微笑問候傾听關注也得訓練操練演習無數次才能自然親切。

  親切真誠是隱之于內的東西,但它又應該顯之于外,讓人可觀可听可觸摸可感知。當我們找到一種美好的外在形式將對他人的敬重之情傳遞出來釋放出來的時候,它們又會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獲得一種尊嚴感、愉悅感、一個美好的心情。“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之謂也。

  人一旦獲得良好的教養,就像一輛車在向前運行時獲得了慣性一樣,再要讓他去隨地吐痰,再要讓他在公眾場合喧嘩,再要讓他冷漠地面對他人請求,再要讓他無視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就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一個城市文明的基石︰干淨、安靜、有序,就是這樣建成的。

  有教養的上海人將是我們獻給世界一片異彩中濃重的一筆。

  上海人不一定要雙眼皮大眼楮但只要有真誠友好的眼神——看人的時候,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長得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但在與人相處時能自然親切地微笑,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能說會道、口若懸河,但在與人相處時會適宜地問候,會適宜地道謝致歉,會適宜地加以援手,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成為聖人、英雄、勞模,只要能自然親切真誠地待人接物處事,上海人就美好了。

  良好的教養,是上海人的一張名片,中國人的一張名片。

  (實習生孔冰欣參與采編整理)

  城市精神斷想

  一

  “世界若給中國一份幸運,中國將還世界一片異彩”,當年,申博時這句口號曾使多少人怦然心動、熱淚盈眶,而今,世博開幕在即,可是,一談起這句話,每一個上海人仍是心潮逐浪……

  我們對世界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美好的生活是什麼樣?應該是舒適、便利、安全,是每一個人都有尊嚴。這一片異彩應該就是我們正在養育、滋養、塑造著的城市文明。

  世博會是世界文明的聚會。感謝世博會,一方面,它讓我們能在這個平台上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另一方面,又讓我們能更自覺、更積極、更有效地滋養、展示我們國家的燦爛文明。中國人形象大使是成龍,是李寧,是楊瀾,中國人形象大使更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上海人。異彩的畫卷正在展開,大手筆氣勢恢弘、色彩斑斕;此刻,人們最為關注的是畫卷的點楮之筆——它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精神文明、教養,是這個城市里無時無刻、無所不在流動著的極富生命意味的人文景觀︰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尊重。可愛的上海人,你更是這片異彩的魂魄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將向世人展示中國人的風采!

  二

  我們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實,我們是在說,城市文明讓生活更美好。與城市文明相關的一些特質多是尊嚴、體面、考究、愉悅、快樂,而與城市文明沖突的一些特質則多是骯髒、雜亂、野蠻、粗魯。城市文明的基石是︰干淨、安靜、有序。

  城市人口密度高,接觸頻次高,相關度很大,一個人的舉止行為一定會對他人產生影響。為保證人們能在狹窄的空間、公共的空間有尊嚴的相處、生活,人們必然被要求遵守一些基本規則。在城市文明里,人們應該會對每一個他人都給予尊重;同時,城市文明保證了我們每一個人也能從陌生人那里獲得安全感與尊重。農業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一個熟人社會;而現代社會則是一個公民社會,契約社會,一個“陌生人”社會。這是文明的質的差異、區別。以上所述,我們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意識或者意識不強。當我們知曉了以後,我們才能接受城市中人們相處的基本規則的重要性。

  三

  正如前面所述,我們有了硬件,但軟件跟不上;我們的物質文明了,但精神文明尚未同步。舉例而言,我們很多人都擁有一部手機,但我們會優雅地使用它嗎?讓它只會給我們帶來便利而不是讓它驚吵了他人?我們中有些人都有寶馬、奔馳了,但我們會有效地使用它嗎?讓它只是給我們帶來便捷,而不是讓它傷害了他人?我們很多人都住進了高樓大廈,我們享受了它的寬敞、舒適,但我們會因此而給樓下鄰居制造麻煩嗎?我們有了物質上的文明,但我們能用精神上的文明去享用、駕馭它嗎?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們改變行為習慣需要相當的時間。就以“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為例︰我們先肯定,這個高聲喧嘩者不是故意為之,也不是道德問題。在于他,只是一個習慣而已。如今,要改變自己,在公共場合學會安靜,在音樂廳里、在展覽會里、在會議上——學會不影響他人。一方面,能將自己內心里面的好、善良表現為得體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另一方面,能以自己得體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展示內心的友善、仁慈。這樣的人是可愛的美好的。

  一個人長得漂亮是天生的,當然很幸運,但讓我們普通人能感謝生活感謝世博會的是,時代為我們搭建了一個舞台,人類的美好天性讓我們願意在客人面前有一個美好的形象,當我們在客人面前自然地、真誠地、親切地展示自己的友善時,我們就是一個可愛的上海人了,而這恰是我們每個人對美對好的追求,上海人,我們該怎樣地感謝生活!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10-04-26 01:58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2
發貼心情
世博会:回忆在上海生活的日子

2010/04/25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
  打开最新的上海地图,原先上班的极度偏僻的安亭,现在几乎处于市中心的位置。现在的上海市区真实地包括南汇,海水就在脚底下,名副其实: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大众工作。

  “恭喜你,作上海人啦!”岳父大人给我祝贺,我心里不是滋味,只缘是泰山的话,不敢反驳、不敢发牢骚。内心深处,我真的不愿意作上海人,因为上海呀,人太多、太拥挤。

  我岳父岳母家住上海的静安寺,准确地说,在万航渡路和新闸路的交接口处。一家九口人居住面积 33 平方米(妻子说是建筑面积),岳父岳母、妻子的爷爷奶奶、三个妹妹、还有我。有人放个屁,全家人都知道。

  每天五点半起床,大概六点半到北京西路等上海大众的专车,上车后迷迷糊糊再睡觉,醒来已经将近八点,到了安亭,下车到办公室,至少再过半个小时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下午四点下班,又是迷迷糊糊的长征路,到家可能是六点可能是七点。每天六个小时全浪费在路上。那时上海的交通很差,若没有单位“专车”,通常从静安寺出发去安亭,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

  那时的上海大众,除了本地的安亭人外,几乎都是市区的上海人,都得每天六小时的长征。同办公室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多半是原来一汽或二汽的工程师,从东北或武汉调回上海,他们都是上海人,以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地工作,好不容易逮到朱镕基签字建造上海大众,获得机会调回上海,重新作上海人,看得出叔叔阿姨们很满意。我则每天埋怨这莫名其妙的六小时长征路,叔叔阿姨说,很好了,不用挤公共汽车,一上车就有位置坐可以睡觉。习惯就好了。

  我说:“这,没办法习惯。这,若习惯了,就更不好了。”

  尽管那时上海大众的待遇全上海最高(蝉联多年),叔叔阿姨们从来不舍得到食堂买饭吃,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饭,到中午休息时在办公室吃饭。饭后休息一个小时,他们聊天,交流经验,什么话题都有:“儿子结婚,家具几条腿?”“我教你一招,水龙头不要关紧,让它24小时在那里滴水,用水桶接着,在这样的状态下,水表是不走的。”……

  记忆最深刻的是上海第九百货商店,在那里我陪伴妻子的二姑,半夜起来排队购买水仙牌洗衣机,先排队拿一个号,有号的人再排队购买洗衣机,大概只有一半有号者买到洗衣机。二姑从江西赶来,我只好请假一天,毕竟我年轻力壮,排队我熬得住。

  上海工业展览馆,在那里有一年是华东商店交易会,我给岳父岳母购买了我们家第一台彩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海警备区的仓库提货的。这台彩电我们家使用了十六年,够值得。

  红都电影院,那里春节时肯定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不远处有老大房,可以买东西吃。回忆很美好,不过,一想到上海拥挤的公共汽车,就害怕。

  1996年在波恩,请龙英台来与大家座谈,喝咖啡时我说:“英台姐,你写《下车的勇气》,我说是天花乱坠,至少忽悠我,在国内尤其在上海坐公共汽车,好恐怖,我很想下车。”

  那时的上海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不管外地人在场,他们死劲地讲上海话。因为那时讲普通话,会被视为外地人,会被人看不起。

  我在上海大众时是德语翻译,那些上海工程师无视我这个海南人的存在,他们一味在那里讲上海话,我似懂非懂,让我如何翻译?有一天我报复他们,德国工程师说什么,我用海南话说什么。这回那些上海工程师才意会到,原来我不懂上海话,他们必须跟我要讲普通话。

  现在情况不同了,白领们忙命,雇用的保姆多是安徽人,外地人口是上海经济的活力,现在的公共场合、行政机关、商店超市、白领家庭,均讲普通话。以前在上海商店里买东西、问价钱,讲普通话,上海人给你白眼,现在的上海售货员主动用普通话拉生意,你说,市场经济这威力不大吗?

  有一点我现在就敢断言,上海人的生活肯定更美好,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肯定更美好;上海人与外地人比,肯定更美好。

  谢盛友

<--endmsg-->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10-04-26 02:30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3
發貼心情
上海世博·名人效应 马英九牛肉面 两小时卖千碗

2010/04/25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新明日报<--sk--> 

   (上海讯)上海世博会5月1日开幕,预计每天有50万人次参观,各国美食各出奇招,有来自台湾的牛肉面业者打出“名人牌”,标榜台湾总统马英九和上海市长韩正都爱吃。

   这招果然奏效,慕名要吃“马英九牛肉面”的食客挤爆门市,午餐时间短短2个小时,就卖出1000碗牛肉面。

   有这么多名人“大咖”加持,即使一碗牛肉面要卖100多元新台币(约5新元),大家还是争相掏出人民币抢着吃。

   为了安全理由,从葱花、汤头到牛肉,要运入世博园区都得检查再检查,成本几乎要翻倍;业者说,卖得多,不见得赚得多,只能期待薄利多销,登上世博打知名度。
<--endmsg-->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10-04-26 02:31
       

 3   3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