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台海兩岸 → 台灣的悲情與宿命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413 個閱讀者
  標題:台灣的悲情與宿命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台灣的悲情與宿命
台灣的悲情與宿命

[蔡逸儒] 

<--STARTIMU-->

蔡逸儒 (蔡瑋)

台灣政治大學
國研中心研究員

天生反動,
為兩岸當局厭惡
之反革命分子
<--ENDIMU-->

  好久以來一直想寫一篇文章談論這個課題,結果因為外務繁瑣,因循苟且,從而延宕至今。在這次台北、高雄選舉結果揭曉之后,看來統獨、族群議題仍在發酵,而且將來還會是影響台灣政局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此刻我們似乎更迫切需要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雖然,這几年來,表面上大家比較少再提所謂的台灣悲情意識,有人甚至一度樂觀、錯誤的認為統獨、族群問題已然淡化,但問題顯然仍然存在。在這次選舉前后,我們也曾有太多的機會和中國大陸、外國的前重要官員、外交官、學者及國際媒體人員討論台灣的政治發展前景、政治意涵等等,但是大家似乎都低估了台灣悲情以及隨之而來的台灣主體意識這些因素在關鍵時刻所能發生的作用。

  台灣人追求自己當家做主

  台灣悲情首見于1994年李登輝對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用語,控訴台灣人民不能決定自己命運的悲哀。這種悲情意識几經政治操弄,國民黨最后終被打為黑金罩頂的外來政權,再加上李登輝執政后期及民進黨執政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去中國化作為,終于逐漸強化了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說穿了,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灣悲情是彼此相依相存,交互為用的。透過台灣悲情的宣泄和訴求,強化了台灣的主體意識﹔接著,透過加強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認知一再提醒大家,勿忘過去的傷痛與悲情,避免歷史重演。

  在相當程度上,這反映的是台灣本土民眾對過去被清廷割讓、日本殖民、國民黨威權統治,以及中國不斷打壓的反動,意味著台灣人民對外來統治和壓迫深感不滿,以及追求自己當家做主,決定自己命運與未來的愿望。如果說台灣悲情意識真的只是單純的對過去被壓迫經驗的一種反動,是想要對過去不愉快經驗的一種平反,是對未來可能被中國統治的一種恐懼,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坦白的說,我們或許還能站在一個理性、客觀的角度來嘗試加以了解,甚或協助找到一條出路。

  這也就是說,一個健康、理性、合宜的悲情意識,和隨之而來的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應該是可以容忍,能夠理解,予以包容的,甚至于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成為未來與中國談判、交涉的一種籌碼。但是不幸的是,這種悲情意識和主張被少數的政客所操弄、夸大,用來做為攫取利益、分化社會、制造族群分裂、擴大統獨爭議、奪取政權的工具。

  民進黨為了要強化這種悲情意識,在短期內建構所謂的台灣主體價值觀念,于是更把中國視為假想敵,夸大對中國的敵意,并借此來型塑一種國家建構的愿景,結果國民黨過去所主張的反共不等于反華,堅持兩岸是制度良窳之爭的立場都被完全顛覆。

  只知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這次北高選舉結果在相當程度上就反映出這種可悲的發展跡象。對民進黨人及其支持者來說,只要是能夠維護台灣人當家做主的心愿,只要是能夠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的政權,都是應當加以維護的,而貪污腐敗、違法濫權都是可以容忍,應該原諒的。這就是為何民進黨高層敢說,道德是動態的,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標准,和貪瀆只是小節出入的道理。這種台灣悲情及主體意識發展的極至就會形成是非、公理、正義都是次要或不重要的考慮因素,只有不論對錯,擁抱台灣才是最高的價值。至于這是不是合乎台灣的整體、長遠或廣大人民的利益,這就不是那些視短器視淺、急功近利的台灣政客所能顧及的了。而這又同台灣的宿命有關。

  選后,泛藍在內部本土派的壓力之下,基于未來勝選考量,或許也會往台灣主體意識方向*隴,而陳水扁也更可能采取措施,進一步強化台灣主體意識,希望在其任滿前將其認同由目前的50%上下提高到80%左右。看來,台灣悲情可能非要走到絕境才會回頭,要走到走不下去,或搞到全民皆悲的地步才能覺悟,而到時悔之已晚,兩岸強弱易勢,台灣已入險境,到時只有俯仰由人,或許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悲情和宿命之所在。

  說起來,歷史的發展確實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今天即或還有人能夠看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但多已無人理睬,只不知過程中消磨了多少豪杰的雄心壯志,糟蹋了多少人的事業前途,但一切又能如何?

  最后,來點輕松的。過去筆者一直說,台灣有其長處,但海島性格的缺點使得大家缺乏遠見、視野、器度,眾人多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容易培養出大開大闔,有政治家風范的人物。結果韓國朋友說,他們也被人說有半島性格,視野氣度似乎也有問題,不比台灣高明。筆者則開玩笑的回以,照此說法,那新加坡人豈不更該有城市性格,除了怕輸之外,情況豈不應該更為嚴重?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的視野、氣度和見解,世界各國領袖莫不要聽聽他對世局的分析和看法,顯然地方的大小應該不是重點,而是成長、訓練、教育的背景使然。在台灣今天這種逢中必反、去中國化、勇于內斗、目光如豆、只知本土、缺乏國際知識的情況下,未來想要培養出新一代的台灣領導人,使彼等具有充分的國際觀和視野,這還真是有如緣木求魚般的困難。

﹒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

早報網

<--BEGINTAIL-->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6-12-20 00:51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02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