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Fragment -->沸沸揚揚的陳水扁國務機要費用案尚未落幕,台灣政壇又拉開了馬英九市長特別費用他人發票替代核銷案的大幕;台灣政壇,借助著島內超過千家媒體聚光燈和放大器的新聞傳播效應,已經成為華人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舞台。
個人操守取代了“統獨”理念,成為島內政治口水的主題,既是民主政體的一大進步,也是推動政治家人格全方位成熟的一場考驗;在新聞議題或政治靶標越來越不易被發現的今日台灣,重新撿起政治家道德人品的普世話題,也算是台灣社會沉淪中以政治家批判為起點的一場自我拯救。
被譏稱為“不沾鍋”的馬英九,往往因不能“同流合污”而被黨內高層同事所討厭,但其清廉理性的個人風格卻常常為黨內群眾和天下百姓所歡迎,此次陷入特別費用案的風暴,不僅給焦頭爛額的陳水扁團伙一個“天下烏鴉一樣黑”的托辭,更給國民黨內“厭馬”群體一次反擊的良機。以馬英九“君子之交”形成的政治團體,只怕這次難于抵擋住那些“哥們義氣”結幫成派的聯合攻擊。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中國人政治環境里,改革進步的理想主義,其實是斗不過封官許願的實用主義;馬英九一腔改造國民黨的雄心壯志,只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終將跟當年辭去法務部長一樣,不得不掛冠(國民黨主席)而去。
盡管現在的檢調未明,馬英九出任國民黨2008大選總統候選人的機遇尚在,但也不排除最糟糕的可能出現,如果馬英九最終不得不辭去國民黨主席,尤其是在面對國民黨內部巨大壓力的情況之下,依我看,小馬不妨就此,逼上梁山,反出國民黨算了,別再受那幫因合污而同流的黨內高層或“垂簾阿斗”的腌之氣了。
其實回頭看“百年老店”國民黨的歷史,如果不以“成王敗寇”史觀,不預設成見回顧國民黨百年分裂史,可以發現,國民黨歷史上的分裂未必是壞事,歷史上的分裂者也未必就是壞人。後代在為前代撰寫歷史的時候,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後來的社會價值觀加入歷史,或把英雄妝于臉面,敗將踢到門後;這種弊端借兩蔣專制曾經在國民黨史中美化了孫中山、蔣介石,丑化了楊衢雲、汪精衛。
國民黨歷史上曾經有多次大的分裂,比較著名的有1925年“西山會議派”上海黨中央、1939年汪精衛的國民黨上海第六次代表大會、1949年的北京民主黨派“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93年國民黨非主流人士籌組的“新黨”、2000年宋楚瑜反出國民黨建設“親民黨”、2001年李登輝的“台灣團結聯盟”。另外如果算上1 919年之前的歷史,那麼,孫中山1913年“二次革命”和1914年重組“中華革命黨”,也是對他任理事長、1912年成立的北京國民黨的一次分裂。
政見不合、*人當道、難以統馭,都是分道揚鑣的理由,作為社會群眾性政治組織的黨派,出現這種情況原也正常;只不過習慣于官方說教的中文讀者,往往不太能夠接受這種逼上梁山的現實。
台灣的政治現狀很有可能把馬英九逼到了兩難的境地︰借助于國民黨這個最大政黨的強勢動員能力和雄厚資金優勢,馬英九會比較容易登上總統的寶座;相反,反將出去獨立組黨則很難在大選中有所作為。
不過,民主政治的原則是可以為每個政治家提供參與政治的機會,大選獲勝、組成政府是實現政治理想的一種方法,構建在野政黨、利用新聞能量或議會斗爭代言社會、監督政府,又何嘗不是實現政治抱負的一個途徑?英國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前身自由黨,自1906年贏得大選,100年來再也沒有成為執政黨,但是一個世紀以來,他們仍然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兢兢業業的扮演政府監督者的角色,並通過議會實現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理想。
台灣民主化的今天,已經為馬英九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平台,無論在朝或在野,其實都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作為近百年來華人世界最具現代政治文明素質和視野的政治領袖,馬英九幸運的從政治原始叢林中脫穎而出,被華人世界所關注和認可,這也曾經給予了千千萬萬理想主義的海外學子一個改造中國的目標和希望。
或許,面對“市長特別費”丑聞,馬英九贏得2008大選和維持國民黨黨魁的希望可能成空,但是,何必一定在那棵百年老樹或總統寶座上吊死呢?民主化的台灣,到處都有馬英九的政治舞台,而且,不論在朝在野,都是台灣之福。/萬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