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媒體:世界第三大國──中國的優勢與劣勢
法國媒體:世界第三大國──中國的優勢與劣勢
法国经济报刊《回声报》一月三十日分表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世界第三大强国。作者尼古拉-巴维莱斯既是律师,也是历史学者。他从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入手,分析中国重振大国雄风可能面临的风险。 <--sk--> <--sk--> 文章写道,自从1979年邓小平推出四个现代化战略以来,中国经历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为迅速的发展。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从1975年的百分之一达到了今天的百分之六。 如今她还只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而自明年起,她就将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但作者指出,这是中国重新成为经济大国,因为,早在1700年,中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就曾经达到过百分之二十五。 <--sk--> <--sk--> 文章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也得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这与日本,台湾或韩国融入世界市场的政策一脉相承。但发展之迅速以及由此引发的紧张关系也迫使中国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 <--sk--> <--sk--> 文章首先列举了中国国内发展的四大问题 :社会不平等与地区间的不平衡;国民消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八,而国民储蓄则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腐败在行政部门和在经济领域的蔓延。文章写道,正因为如此,所以,发展的重心是乡村,是被列为第五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是通过改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对生产与消费的重新平衡。正因为如此,才要加强在研究领域的努力,以期增值速度超过成本增长。<--sk-->
<--sk--> <--sk--> 从国际环境来讲,文章指出,中国面对一些保护主义措施。因为她强劲的出口势头冲击了发达国家许许多多的生产行业、就业和地区;也因为她在工业产权和知识产权方面不顾一切的做法。于是就有了建立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的象征性的举措,但这并不能解决人民币结构性低估问题;于是就有了积极的保证能源供给安全的战略――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在发达国家并购企业的行动,以便加快和稳固获取高科技和富裕国家市场的步伐;也于是就有了法制国家的雏形。 <--sk--> <--sk--> 文章写道,中国在经济上的复兴,与她在四个方面的影响扩大相辅相成:一是通过对台湾的逐步控制,重建并掌控中华区域;二是面对美国、日本和印度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头人;三是面对发达国家维护经济起飞中国家的利益;四是在二十一世纪与美国竞争。文章写道,中国告别了毛时代的暴力,希望不战而胜。一方面,针对复兴引发的冲击以及紧张关系,中国在国内强调“和谐发展”,在国际上强调“和平崛起”。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坚持共产党专政问题上,还是以大国政策推行刻意排外的民族主义的做法问题上,都决不让步。与日本争执的激化,对伊朗、对巴基斯坦或对朝鲜的支持,国防开支的大幅增长,在太空领域的雄心等都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sk--> <--sk--> 文章继续写道,总体来讲,只要邓小平以来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经济改革路线,中国的经济奇迹就会继续。但是,由于过度投资和工业过度生产,由于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由于房地产业或者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因此并不排除发生类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式的短期的冲击。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中国领导人的宏观经济领导能力不断改善。尽管从道德层面和政治层面令人愤怒,但是,只要与恢复统一和主权相结合,中国政权的稳定性就似乎不受威胁,而她的集权性质使她可以采取粗暴的政策回应经济或社会层面的紧张关系。 <--sk--> <--sk--> 在这篇文章看来,中国自1979年以来奋起直追的努力所面对的风险不在经济层面,而在政治层面。文章列举了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四大主要紧张关系:首先,中国的当务之急与其引发的国际关系体系的震动之间的脱节。当务之急仍然是国内发展:国家统一,法制国家,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在国际关系体系中,中国使得局势更加不平衡和不稳定。其次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政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与自我封闭的可能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冲突有可能像义和团或文革那样阻碍中国的发展。再其次是中美两国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冲突的关系与两国间经济、金融层面的恐怖平衡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一方的消费决定着另一方的出口,一方的储蓄支付着另一方的债款,保护主义的威胁与对美元的狭持此消彼长。最后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自由资本主义与集权国家的共存,市场经济的形成与法制的欠缺矛盾,知识经济的建立与对个人产权的法律保护的脱节。 <--sk--> <--sk--> 文章在结束语中写道,在与美国在全球争夺领导权和与日本或印度在亚洲争夺主导地位的努力中,中国只有一个其竞争者所没有的、但却是决定性的不利因素, 那就是对政治自由的否定。
<--end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