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
中國應有國家應急機制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解濱(堪薩斯) 全球關注的中國特大暴風雪所造成的空前破壞尚未結束,許多學者已經開始找原因,歸納教訓,提建議了。有人指出:中國的基礎設施還是太脆弱﹔有人批評說,這一次天氣預報實在是很糟糕,缺乏預警能力﹔還有人憤怒地指責:各地政府的反應太慢。
筆者并不完全同意這些說法。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几十年,中國經濟建設成果卓著,但這次特大暴風雪卻暴露了一個問題: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應急機制。確切地說,國家應急系統似乎還停留在許多年前的計划經濟時期,現在是把這個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時候了。
科學高效的應急機制
建立科學、高效的國家應急機制的目的并非防止任何特大自然災害的發生,而是要在對這些特大災害事先做好准備,一旦災害發生,將其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人類目前對于許多自然災害都無法去預防或避免,有的甚至無法准確預報。像特大洪水、雪災、旱災、火災、海水突然上漲、疾病大規模流行等災害在各國都有可能發生,在工業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但是,任何國家,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都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高效的國家應急機制,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破壞。那么,中國應該如何去做這件事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基礎設施如鐵路、高速公路、電網、水壩、能源供應、水源供應、通訊網絡、計算機網絡、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行業,要按照各自行業的特征進行詳細的災難風險評估,找出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建立各自的服務持續計划(BCP)和災難恢復計划(DRP)。各個基礎設施行業中的各個企業或事業單位,也應該建立各自的BCP和DRP。這些計划不但要建立,而且要定期測試,并根據新的情況不斷加以充實、修改。
二、在戰勝大規模自然災害的過程中往往要牽涉到跨企業、跨行業、垮省市的協同努力。這就需要一個機構來協調。如果這樣一個機構總是在災難出現后成立,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中國應該成立一個類似美國FEMA那樣的國家應急管理中心。這個應急管理中心平時的功能是經常性地進行國家大范圍的風險評估,找出對國民經濟和民生具有重大影響的行業和企業、事業單位,協助和指導這些行業或機構提高預警能力,建立BCP和DRP,在此基礎上建立國家級的BCP和DRP。
災害發生后,這個國家應急中心的作用,就是為中央政府提供最行之有效的計划和方案,具體領導和協調各地、各行各業的抗災和應急工作,迅速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及時處理各種難題。臨時指揮中心雖然也會奏效,但往往會把最寶貴的時間浪費掉,而且效率也欠理想。
考慮各種災害的可能性
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慎重考慮各種災害的可能性,盡量避免出現“一失皆失”的那種布局,提高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在規划建設每一個基礎設施工程時都要留有余地,預防萬一。
比如說,在“春運”的計划中一定要事先考慮好各種可能的意外,規划高速公路時要充分考慮萬一公路中斷后車輛通過其他局部公路繞路或疏散方案,避免成千上萬車輛滯留數日,城市供應中斷的局面發生。在建造煤電廠時要考慮萬一供煤發生障礙情況下的電力供應問題。一個區域要至少有兩種不同的電力生產企業,比如說水電、核電并存,防止一種電能中斷導致該區域徹底失去電源的情況發生。銀行的中心數據庫要在几百里外設立數據備份中心,防止由于火災或風災摧毀了數據中心,而失去所有用戶數據的情況發生,等等。
四、從上至下建立全民憂患意識,未雨綢繆。比如說,在龍卷風高發區定期在學校和企業、事業單位拉警報演習﹔在各地電視台、電台定期測試緊急訊號﹔在地震高發區確保各大建筑物的基本抗震能力,在各大醫院定期測試緊急供電系統,等等。
也許有人會說,建立這樣一套國家應急機制一定要花不少錢。中國還在發展,錢應用在“刀刃”上。實際上,在災害未發生之前對于災害進行充分准備,不但不會浪費錢,反而更能省錢。我們知道,花錢買保險并不等于浪費。這道理是一樣的。
中國有能力養活13億人口,有能力舉辦奧運會,有能力把宇航員送上太空,就一定會有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的、高效的國家應急機制,在任何規模的災難面前保障基礎設施的運轉,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避免出現最壞的局面。
﹒作者是美國斯普林特(Sprint)通訊公司信息安全專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