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
中國的兩大稀缺與未來的發展道路
2008/02/17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
<--msg--> 中國有兩大稀缺現象,一是思想稀缺,二是消費稀缺,由于思想稀缺,中國患上了精神軟骨症,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精神萎縮現象,令人心痛不已,因為,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和無限的精神力量相抗衡。第二個消費稀缺,說白了就是大家缺錢花,沒有能力消費,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你喜愛的商品的時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暗自心動,但就是買不起。思想上的稀缺導致的是中國智慧的嚴重退化,比如說被美國人稱之為的"系統思考",其實在我國早就存在了,這就是"易經"的程序邏輯思維法,但當經驗成為中國處理一切矛盾、一切問題的依據時,中國就無可避免的陷入了智慧的障礙。這種智慧的障礙,形成了巨大的智慧的盲點,所以,面對動態的復雜,我們只能看到"靜態"的對錯,也就是說,在動態的復雜面前,我們只會做出"對"與"錯"的簡單的判斷,而不知道"對"與"錯"也是相互依存、對錯互含的。
或許,正是我們思想的稀缺,導致了另一個問題的出現:消費稀缺。
記得消費稀缺的概念,是盧映西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率先提出來的,直擊中國經濟的致命內傷。有人談中國經濟,可以數出很多危機現象,我則以為中國經濟的危機不在別處,而在思想的稀缺導致的消費稀缺。消費稀缺的直接危害是無法建構起本國強大的消費市場,而這就是中國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原因。從世界范圍看,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為民眾創造幸福作為終極目標,但是,中國卻是個例外,在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策划下,中國走了一條迫使國人消費稀缺的發展道路。坦率的說,如果這個策划不是低智之舉,那就無法避免別有用心之嫌,因為,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由本國消費市場拉動的,也就是說,國內消費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離開這個動力之源,所謂的經濟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中國要發展,就必須破除智慧的盲點
影響中國發展的有很多東西,但最主要的東西我以是智慧的盲點,因為,由于我們的思想單一,智慧能看到的空間太過狹小,更多的問題總是在我們缺少容量的智慧下被排斥在智慧之光的照射之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看到的問題沒看到,應該發現的矛盾沒發現,更不用說隱藏在矛盾背后的動態未來圖景了,因為,我們的智力抵達之處往往是靜態的,單極的,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針對這種情況,我以為,在總結改革開放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總結一下我們的思維方法,這個問題不解決,無論我們怎么總結,其結果都很難逃脫思維方法為我們的未來所設的陷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作者曾引用了這么一句話: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這句話說得其實就是人類智慧的悖論和盲點問題,因為盲點多,思索總是難逃悖論的噩運。
二、破除智慧的盲點在于改造思維方法
其實,走出悖論噩運的唯一途徑,就是改造我們的思維方法,減少智慧的盲點。人類智慧的盲點其實是欲望制造的,所以,我以為破除智慧的盲點問題就是個改造人類的思維方法問題,再進一步說,人類自我改造思維方法的過程,就是個破除個人欲望的過程。消除欲望,還人類智慧以純淨之眼,這是改造人類思維的必要過程,但還人類以純淨的智慧之眼并不是目的,通過開發人類的智慧,洞悉事物的本質規律,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并造福人類社會才是開發智慧的目的。當然,人類的智慧也是柄雙刃劍,既可以為人類創造幸福,也可以為社會制造罪惡,許多年來有的人一直否認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真實的原因大概是為了悄悄的用智慧為惡的目的。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智慧的兩面性,所以,"大學"中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所要釋述的,其實就是個還智慧以純淨的眼的問題,也就是說,用無欲之眼,認識問題,發現矛盾,并以無欲之智,解決問題,創造未來。
三、中國應該確立自己的主體思想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自"春秋"以降,几乎全部是一個思想創建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創建過程中,演進與改造同步,繼承與發展共存,否定與重建并興,但不論怎么變,其思想文化之根沒變,那就是學以致用,匡扶社會,旨在大道流行。自清以降,在中國思想文化衰落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化存在的問題,欲努力打破之,但打破有余,重建嚴重不足,一直到了今天,我國也沒有逃脫光有打破沒有重建的噩運。我個人以為,毛澤東思想的建立,應該是中國創建新的思想文化的契機,但是,一個嚴峻的事實是,我們放棄這個契機的同時,把毛澤東思想也打破了。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上帝,中國人為什么就不能有中國人的上帝(毛澤東思想)呢?有人說西方的上帝是無私的,但真的如此么?如果上帝是無私的,他為什么要說"你的一切是我給的,你應該把你的糧食、妻子全獻給我"呢?如果這也叫無私,我怎么也看不到把自己的老婆獻給上帝的中國人。更為可怕的是,在人們拼命打破的過程中,卻搬來了叢林法則作為重建中國文化的基礎,殊不知,這個叢林法則只會培育中國人的狼性,或者叫獸性,如果獸性成了中國文化的唯一選擇,豈止是中國的重大災難,也是人類的重大災難。面對獸性盛行的今天,中國如何創建中國的主體思想文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似乎應該首先回答中國今天最缺少的是什么和以后發展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如何創建中國主體思想文化的正確答案。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最缺少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寬容、誠信、道義和制度規則。
中國最缺少的,恰恰是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技朮、思想文化發展最需要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自由、民主、平等、寬容、誠信、道義和制度規則就是我們建立思想文化的根本所在。抓住這個根本,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融會貫通,終會有一天我們會培育出中國的主體思想、主體精神。
四、主體思想的基礎是多元并列式發散思維
主體思想也既民主思想的基礎,是多元并列式發散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美國人稱其為"系統思考",中國古代稱為圖式哲學。所謂圖式哲學,是發散式程序邏輯的一種思維方法。因為這種思維方法是以獨立并列的多個系統閉環元為基礎的,其表現形式有一種內在的天然平等的模式,最具有民主思維的特點。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影響中國科學發展的是"易經",這是楊先生的一種誤解,再進一步說,楊先生讀的"易經"是文字易,或許他根本沒有真正讀過程序易,也就是卦畫易,若是如此,那就不用奢望楊先生讀懂"易經"了。影響中國現代科學的原因不是"易經",而是中國人想象的勇氣,如果一個民族連想象的勇氣都沒有,怎么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現呢?宇宙是由不同物質閉環場構成的場。人類良好的思維方式就應該是一個不同物質閉環場構成的場,而不是非彼既此,非東既西,非對既錯,或非錯既對。因此我們說,思維的場可以使復雜變得簡單,而單極思維只會使簡單弄得更復雜,"易"云,簡則易從,易從則行。
五、強健的主體精神是學習的基本前提
一個民族的偉大是從不羈的思想開始的,一個不羈的思想是從強健的主體精神起步的,因為,沒有強健的主體精神,便不可能有無私和博大的襟懷,沒有無私和博大的襟懷,也是不可能有不羈的思想的。當然,孕育思想的是知識,但知識永遠是思想起飛的支點而不是目的,如果一個人把學習知識作為目的,知識便成了淹沒主體意識的海洋。今天在媒體上看到,有人主張要向西方既美國學習,豈止是要向美國學習,我以為,凡是好的東西,不論它是哪個國家的,也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我們都要學習、都應該學習、都必須學習。需要注意的是,當知識成為人類思想飛翔的支點時,知識就成了人類思想不熄的動力,但如果知識成了人類智慧的經驗之談,知識便成了人類智慧的最大智障。
結束語
簡單的說,中國未來的發展在于今天創造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并使新的思想觀念轉化為民主而又平等的制度規則,在動態矛盾中求取最佳的發展之路。
這條發展之路,我稱之為中國發展的第三條道路。
中國發展的第三條道路,在中國現代智慧的盲點之外。
走進民眾,你才會發現中國的發展之路到底有多寬,放眼世界,你才會發現中國發展的路有多遠,純淨而又無私的智慧之眼探向宇宙的深空,你才會看到唯有智慧可以抵達的世界是多么美麗而又迷人!
田忠國
《聯合早報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