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與鬧劇
悲劇與鬧劇
[胡忠信]
人類歷史不斷在重復一個規律,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最近台灣政局的發展,何嘗不是在重復上述規律?陳水扁陷入貪腐風暴,台灣失去了方向,人民為之蒙羞,豈不是悲劇?百萬人民上街倒扁,陳水扁策動基本教義派反制,其所呈現的“給我十五分鐘,我就讓你成名”的普普藝朮街頭鬧劇,不正是典型的政治鬧劇?
施明德基于對政治信念的堅持而站出來反扁,這是民進黨或陳水扁反省的最后機會。但是,“惡聲至,必反之”,民進黨不見省思之聲,卻是由御用文人或深綠立委發動街頭反制,施明德在一夕之間由“美麗島戰神”、“前民進黨主席”變成“台灣建國史除名”的“施琅明德”。“同志比敵人可怕”,民進黨將“人民內部矛盾”提升為“敵我矛盾”﹔民進黨不思考公理正義問題,卻轉移成“統獨大戰”、“藍綠對決”,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的墮落?
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后,國民黨極盡丑化施明德之能事,將施描繪成汪洋大盜。曾几何時,民進黨為了打擊施明德,卻動用施的前妻陳麗珠、艾琳達出面“大義滅親”,質疑施的道德操守。這種類似斯大林肅反的作法,連施明德都要感慨“比國民黨還殘酷”。
民進黨道德崩盤
林正杰在盛怒之下痛打金恆煒,打人當然不對,造成負面形象。然而,陳水扁在事發后將金恆煒捧成“名嘴英雄”,民進黨也鼓動宣傳機器營造“中國人打台灣人”,卻又將事件扭曲成政治利基,如此價值觀的顛倒,除了混淆是非以外,并無助于貪腐事件的厘清。
陳水扁為了表示臨危不亂,除了公開宣示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以外,還宣布9月3日出訪帕勞(台灣稱帛琉)、瑙魯(台灣稱諾魯),這又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扁式怪招”。百萬人民上街頭,陳水扁抱定“打死不退”,反扁壓力愈大,他就愈不屈服,愈表示不在乎,大家一起“打爛仗”﹔反正陳水扁有10%民意支持度,換算台灣人口,也至少有200萬,大家一起比爛,其能奈我何?
當政治領導者身陷貪腐風暴,受到人民強烈質疑,他就無法按部就班行事,只能見招拆招,心存僥幸,一心以維護自己的權力為念。陳水扁目前所能做的,只是操作“統獨矛盾”、“藍綠對決”,利用民進黨基本盤反制民間對公平正義的呼求。領導者是精神建設的領袖,是人民共同的忠誠象徵,陳水扁處在目前困境,舉步維艱,公信力破產,難道不是使政情完全失控而空轉嗎?
面對民間強大的壓力,陳水扁是“頭抱著燒”。如果目前被迫下台,一失去刑事免責權的保護傘,馬上面臨國務機要費貪瀆的檢調指控,至少面臨七年以上徒刑,陳水扁當然不敢辭職下台。如果將問題拖到2008年5月19日,也就是卸任的次日,包括檢調、監察院以及民進黨,怎么會放過陳水扁?
民進黨為了挺扁,不但將列祖列宗的家產全押下去,甚至連民進黨的未來都揮霍一空。目前敢公開支持陳水扁者,不是邊緣化的御用文人,就是選情告急的立委,黨內識時務者,不是噤若寒蟬就是遠遠站一邊唉聲嘆氣。民進黨道德崩盤,連施明德都被打成牛鬼蛇神。請問,如此墮落的政黨,還有什么存在價值?人民還能對它有什么寄望?
當希特勒的權力達到如日中天之際,在極權主義掌控一切的社會,仍然有神學家潘霍華、大學生蘇菲碩爾的道德良知之士出現,他們寧愿以身殉道,不惜與希特勒政權對抗到底,來自一種信念:如果在極權主義之下保持沉默,就是獨裁者的共犯之一﹔如果內心無法更新而變化,就無法參與戰后德國的精神重建。
陳水扁處于被動與守勢
施明德正是站在歷史的制高點,超越統獨、藍綠刻板印象,提出一個中間路線的解決之道。比起李登輝、李遠哲、林義雄等明哲保身之士,施明德敢與貪腐的陳水扁對抗,印証了南非大主教圖圖一句話:“黑人反抗白人政權并非難事,但黑人反抗黑人政權就非易事。”黑人面對自己的黑人政權,正如台灣人面對自己的本土政權,必須以公義是非為思考原則,而非僅以民族主義做為評判標准。
面對9月上旬即將啟動的“百萬人倒扁”,沒有人預知其結果。但是,陳水扁讓自己處于被動與守勢,只能依*統獨與藍綠矛盾,再怎么操弄,也無法攻守異位,陳水扁早已讓自己被判決在輸的一邊。
陳水扁已抱定決心捍衛政權到底,甚至不惜動員基本教義派進場護盤,施明德歷經這段期間的打壓與抹黑,只會讓他增強抗爭意識而已。照此形勢推演下去,兩部火車對撞已不可避免,非暴力斗爭面對政權的反扑,關鍵是何方領導者能保持智慧與冷靜,爭取到台灣內外輿論與支持。
這是一場是非、對錯、善惡、公正與否的斗爭,也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決﹔民主是一種戰斗信仰,是一種行動與尊嚴,也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就看人民是否展現意志、勇氣與決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