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級:新手上路 文章:15 積分:190 註冊:2011-08-04 |
不上大學,一樣可以有知識學位--辦文憑到華泰教育QQ961886195 不上大學,一樣可以有知識學位--辦文憑到華泰教育QQ961886195
辦文憑到華泰教育網www.cnjop.com,學歷文憑不用愁。快速取得,終身有效!
文憑與能力的關系爭論很久了,很顯然,在現實生活中能力是最重要的,但是一具體到操作之中,就無法進行比較了。比如現在的公司應聘,一個連字都不認識的人怎樣說明自己有能力呢?有人舉出“一家聞名全球的會計事務所在北大招聘員工時,只看學生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因為這兩樣反映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并不是看所謂的文憑”來說明能力最重要,但是我就奇怪了,這家知名的公司咋不到農村去招聘員工呢?怎么一定要到北大?也不去其他的大學和大專?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文憑相等的情況下才考察能力!這叫優中選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力不是天生的,誰敢說自己不需要讀書就有了能力了?不需要學習就天生有能力了?所以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很重要,這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努力追求文憑的原因。雖然文憑不代表一切,但是文憑至少代表了一種階段學習的能力。在我們的社會上,為什么很多的公司也很重視文憑?難道這些公司不需要能力?不是,絕對不是,這些公司的老板不是傻子,更不是腦子進水了。因為在許多實際的操作之中,他們都知道,相對于大多數文憑高的人來說,學習和操作技能進步也最快尤其是領悟的能力、理解的能力都要比學歷低的人高出很多,現在公司誰都不想花大量的時間去進行漫長的培養人才,利益決定一切。一個招聘來就可以使用的人才,和一個需要更長時間進行培養的人才,你會選擇誰?我承認,那些老板也承認,能力是在不斷的工作中培養的,但是哪種途徑最快? 你是哪所大學畢業的啊?你拿的是什么文憑啊?”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一提“文憑”兩字,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圍城》中方鴻漸的“買假文憑事件”。我不敢對方鴻漸妄加評論,但是對于他的“文憑事件”我想我們或許能從中思考些什么? 留學四年的方鴻漸興趣頗廣,生活懶散,并未致力攻讀某個學位。但是他父親不斷來信詢問他是否能拿到博士學位,方鴻漸能忍心讓他失望嗎?沒有文憑就好比在精神上赤裸著沒有包裹。在方鴻漸看來,出國留學一定是要衣錦還鄉的,但是自己的輕浮并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文憑),于是,只有出此“良策”買了一個假文憑。雖說心里有點不踏實,但是它畢竟滿足了方鴻漸的虛榮心,畢竟讓方鴻漸做到了“衣錦還鄉”! “文憑”是結果嗎?我想它至少不應該是學習的最終結果,所謂學海無涯,學習本無止境,又何談什么“最終結果”呢?我看我們國人的最大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太看重它的“結果性”了。我曾看過王小平女士著的《本領恐慌》一書,她從“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這三方面介紹了“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能力”。很顯然,在這種正確學習的姿態下,文憑不等于能力! 既然“文憑不等于能力”,那么文憑又為何如此搶手呢?甚至有人把它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永遠追求最高文憑。根源在于我們的人才“價值觀”——“文憑就是能力的標簽”。人才價值觀的扭曲,使我們用人的導向發生了偏差,選拔人才時,不是選賢任能,而是以文憑的高低論英雄。文憑,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能夠讓自己出人頭地的“法寶”。 那么,“文憑”應該是什么?我認為“文憑”應該是我們繼續學習的心理基礎,我拿到這個文憑說明我可以在相關的專業和領域中能夠進行更多的學習和研究,它應該是繼續學習的新起點,而不是最終結果。 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文憑”。我想我們不能把拿到手中的文憑撕掉,但是我們絕對要撕掉心理的文憑;我們不能以追求文憑作為最高目標,而應該透過文憑找目標;我們不能藐視文憑,還應該科學的、理智的尊重文憑。 如今,人們開始崇尚業績、崇尚能力,進而有很多先見之明的人士開始調節自己的人才價值觀。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說過:“聯想在擇才方面的標準是‘善于總結’”;另一位老總說:“學歷文憑只能代表一個人的靜態能力,而學習才是一個人的動態、實在可用的能力。 我不希望大家都去學比爾蓋茨和王小平,畢竟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一個王小平,還有韓寒等,但是這些已經是證明了自己的,我們更多的人缺少那樣的天才,所以我們都應該對文憑有著更為客觀的評價,希望大家在努力拿到真正高含金量的文憑的同時,積極尋求它背后的更深意義及更高目標。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提供你參考------我的結論是,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該補習的補習,該追逐的還要追逐,你說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