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環球論壇紅海兩岸 → 再論宗教與武力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695 個閱讀者
  標題:再論宗教與武力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再論宗教與武力

再論宗教與武力

[于時語] 



  編者按:教宗本篤16世上月的演說,引用14世紀拜占庭皇帝批評穆罕默德的話,回教世界嘩然,而本專欄作者在隨后的評論文章,則引起本地佛學班學生林明雅與基督教工作者楊虹為文反駁。本版今天刊登于時語答復文章,并希望結束此話題的辯論,也希望各方從几篇文章的交流中體會引經據典溫文辯論的知性與風度,并如一作者所言,上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課”,而不是狹隘地計較于哪方壓倒了哪方。

  休假歸來,朝鮮半島局勢巨變,但是先不得不再就宗教與武力問題略作解釋。

  首先,筆者本意只是宗教壯大與武力的相關性,而沒有涉及兩者間的“因果性”,或者某某教“依*武力傳教”。如果有人作此理解,筆者只能致歉。

  以佛教為例,我只是指出其傳播的關鍵時期牽涉到的阿育王、迦膩色迦、以及五胡亂華時代北方少數民族領袖都是武力強大的統治者。如果有誰能論証佛教沒有這三大“里程碑”,照樣會有今天的盛況,筆者愿聞其詳。

  這一相關性,從中亞和西亞地區長期繁盛的佛教的消亡,可以看得更為清楚:曾經在中國發生重大影響的犍陀羅佛教藝朮的故鄉,如今成為塔利班的根據地(坎大哈正是犍陀羅一名的流變),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像被摧毀,可以說是這一過程最后的句號。

  更為醒目的事實,是佛教在中亞和西亞的短暫復興,正是在蒙古征服時期。

  新近在學界引起轟動的考古發現,便是有跡象表明此時佛教曾經西進到阿塞拜疆甚至今天的土耳其境內。

  隨著蒙古力量的退潮,佛教在廣大的中亞地區終于全面消失。新疆境內的佛教在逆境中堅持到明朝初期才消亡,已經難能可貴。這一結局是因為“佛力”不夠廣大,信徒教義不堅,還是缺乏強有力的統治者的主持?多數人不難作出理性的判斷。

  諸多宗教消亡非“和平”過程    

  早期基督教曾經受到羅馬帝國政權迫害確是事實,可是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后,羅馬帝國仍然是主導地中海世界的唯一強大力量。原來“多元文化”的羅馬帝國范圍內流傳的其他大量宗教,諸如Mithraism和摩尼教此后紛紛消亡,也絕非“和平”過程,例如公元382年Theodosius一世下敕處死摩尼教教士。只不過今天沒有人來訴說這些異教徒們“被迫害”和“殉教”的悲慘歷史而已。

  “異教”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基督教本身經歷的“君士坦丁轉變”(Constantinian shift),開始殘酷打擊早期基督教的各種“異端”。例如公元385年被處死的伊比利亞主教Priscillian,從“異端”立場不知是否也算殉教?

  我無意重復“達芬奇密碼”之類的聳人秘辛,但是早有學人指出政教合一原則(Caesaropapism,由“凱撒”加“神父”組成的新詞)是“君士坦丁轉變”的重大成分,其結果包括原來由耶穌基督的兄弟領導、堅持“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聖訓的基督教“原教旨派”的消亡。

  最后不得不回到“佛教征服中國”這一題目。有論者能將許里和白紙黑字用作書名的《佛教征服中國》推論為并非作者本意,再從他人的著作中無中生有地演繹出“佛教從未征服中國”的結論,換言之,原來有的實在沒有,原來沒有的卻能証明有。按照后來“對于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并未贏得支配性的影響力”的同樣邏輯,蒙古和滿族也同樣“從未征服中國”了。

  今天的佛教信徒實在不了解了中古時代佛教在胡族統治的華北的巨大成就。大同云崗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之外,按照《魏書﹒釋老志》,北魏晚期的僧尼總數達到200萬,佛寺有三萬所之多。且不說這三萬所寺廟已經消耗多少GDP和國家財政,此時北魏總人口大約在3000萬到3200萬之譜,不到今天中國大陸人口的40分之一,其僧尼總數卻接近今天中國的全部軍力!或者按照人口比算,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和尚尼姑總數要達到8000萬以上,超過浙江和福建兩省的人口總和!

  如果這仍然不算“佛教征服中國”,再看當時北魏首都洛陽城內,除了“費用不可勝計”的1367所豪華寺廟,按照皇族重臣任城王元澄,竟然還有三分之一的民居被佛寺占奪。假設今天新加坡市內有三分之一的民房成為佛寺或被寺廟占用,你如果還能根據剩下三分之二的民居論証新加坡“沒有被佛教征服”,那么爭論的題目只能是“征服”一詞的定義了。

早報網

    

再論宗教與武力

[于時語] 



  編者按:教宗本篤16世上月的演說,引用14世紀拜占庭皇帝批評穆罕默德的話,回教世界嘩然,而本專欄作者在隨后的評論文章,則引起本地佛學班學生林明雅與基督教工作者楊虹為文反駁。本版今天刊登于時語答復文章,并希望結束此話題的辯論,也希望各方從几篇文章的交流中體會引經據典溫文辯論的知性與風度,并如一作者所言,上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課”,而不是狹隘地計較于哪方壓倒了哪方。

  休假歸來,朝鮮半島局勢巨變,但是先不得不再就宗教與武力問題略作解釋。

  首先,筆者本意只是宗教壯大與武力的相關性,而沒有涉及兩者間的“因果性”,或者某某教“依*武力傳教”。如果有人作此理解,筆者只能致歉。

  以佛教為例,我只是指出其傳播的關鍵時期牽涉到的阿育王、迦膩色迦、以及五胡亂華時代北方少數民族領袖都是武力強大的統治者。如果有誰能論証佛教沒有這三大“里程碑”,照樣會有今天的盛況,筆者愿聞其詳。

  這一相關性,從中亞和西亞地區長期繁盛的佛教的消亡,可以看得更為清楚:曾經在中國發生重大影響的犍陀羅佛教藝朮的故鄉,如今成為塔利班的根據地(坎大哈正是犍陀羅一名的流變),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像被摧毀,可以說是這一過程最后的句號。

  更為醒目的事實,是佛教在中亞和西亞的短暫復興,正是在蒙古征服時期。

  新近在學界引起轟動的考古發現,便是有跡象表明此時佛教曾經西進到阿塞拜疆甚至今天的土耳其境內。

  隨著蒙古力量的退潮,佛教在廣大的中亞地區終于全面消失。新疆境內的佛教在逆境中堅持到明朝初期才消亡,已經難能可貴。這一結局是因為“佛力”不夠廣大,信徒教義不堅,還是缺乏強有力的統治者的主持?多數人不難作出理性的判斷。

  諸多宗教消亡非“和平”過程    

  早期基督教曾經受到羅馬帝國政權迫害確是事實,可是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后,羅馬帝國仍然是主導地中海世界的唯一強大力量。原來“多元文化”的羅馬帝國范圍內流傳的其他大量宗教,諸如Mithraism和摩尼教此后紛紛消亡,也絕非“和平”過程,例如公元382年Theodosius一世下敕處死摩尼教教士。只不過今天沒有人來訴說這些異教徒們“被迫害”和“殉教”的悲慘歷史而已。

  “異教”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基督教本身經歷的“君士坦丁轉變”(Constantinian shift),開始殘酷打擊早期基督教的各種“異端”。例如公元385年被處死的伊比利亞主教Priscillian,從“異端”立場不知是否也算殉教?

  我無意重復“達芬奇密碼”之類的聳人秘辛,但是早有學人指出政教合一原則(Caesaropapism,由“凱撒”加“神父”組成的新詞)是“君士坦丁轉變”的重大成分,其結果包括原來由耶穌基督的兄弟領導、堅持“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聖訓的基督教“原教旨派”的消亡。

  最后不得不回到“佛教征服中國”這一題目。有論者能將許里和白紙黑字用作書名的《佛教征服中國》推論為并非作者本意,再從他人的著作中無中生有地演繹出“佛教從未征服中國”的結論,換言之,原來有的實在沒有,原來沒有的卻能証明有。按照后來“對于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并未贏得支配性的影響力”的同樣邏輯,蒙古和滿族也同樣“從未征服中國”了。

  今天的佛教信徒實在不了解了中古時代佛教在胡族統治的華北的巨大成就。大同云崗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之外,按照《魏書﹒釋老志》,北魏晚期的僧尼總數達到200萬,佛寺有三萬所之多。且不說這三萬所寺廟已經消耗多少GDP和國家財政,此時北魏總人口大約在3000萬到3200萬之譜,不到今天中國大陸人口的40分之一,其僧尼總數卻接近今天中國的全部軍力!或者按照人口比算,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和尚尼姑總數要達到8000萬以上,超過浙江和福建兩省的人口總和!

  如果這仍然不算“佛教征服中國”,再看當時北魏首都洛陽城內,除了“費用不可勝計”的1367所豪華寺廟,按照皇族重臣任城王元澄,竟然還有三分之一的民居被佛寺占奪。假設今天新加坡市內有三分之一的民房成為佛寺或被寺廟占用,你如果還能根據剩下三分之二的民居論証新加坡“沒有被佛教征服”,那么爭論的題目只能是“征服”一詞的定義了。

早報網

    


    


  

 

  

早報網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10/16/2006 11:39:14 PM編輯過]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6-10-16 23:11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31250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