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環球論壇紅海兩岸 → 透析宗教分歧與國際沖突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734 個閱讀者
  標題:透析宗教分歧與國際沖突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透析宗教分歧與國際沖突

透析宗教分歧與國際沖突

[陳冰](倫敦)

 靜觀21世紀全球發生的各類戰爭和沖突,宗教分歧總是背后的深刻原因。從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到近期的以(色列)黎(巴嫩)戰爭、伊朗核危機、倫敦引爆飛機陰謀,無不帶著明顯的宗教色彩。九一一事件后歐美之間日漸拉大的裂縫,其實也是宗教觀不同而引起的。

  進一步回眸人類歷史,我們會一眼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歐亞大陸的歷史其實是一部宗教戰爭史,從羅馬帝國的擴張到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從八次“十字軍東征”到歐洲列強的海外殖民戰爭,都是宗教戰爭。但要說起中國歷史,誰能舉出一例宗教戰爭?黃巾起義、太平天國都不過是用迷信包裝的世俗戰爭。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發生過一次宗教戰爭。

  因為沒有宗教偏見,沒有宗教戰爭,使得各種宗教傳進中國后,爭斗鋒芒都被過濾,進而相互尊重,彼此共存。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和淨化能力,不僅是“軟力量”的核心部分,而且正在給世界和諧豎起參照鏡面。若世俗化的高低是衡量宗教先進與否的標准,中國就是世界宗教版圖上的最大亮點。無論從國內和睦還是對世界和諧的貢獻來講,中國都應當堅守自己的地位。

全球宗教版圖分為四大塊

  中國要保持宗教認知上的先進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有效地抵御強勢國家對其宗教自由上的說三道四﹔另一方面,還要智慧地消解盲目崇拜“宗教好處”而生的迷思,揭露打著宗教旗幟撈取政治資本的人的玄惑行為。要想自如地應對國內外挑戰,首先要認清世界宗教版圖的基本格局。

  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誕生以前,中國已完全世俗化了。歐洲社會依然保留宗教痕跡,但世俗化進程相當深入,宗教對政治基本上沒有影響力,可謂宗教版圖上的“第一世界”。日本和美國的世俗化程度本來很高,但先后回退,宗教觀對內政和外交均有一定影響力,屬于“第二世界”。其余一些國家特別是目前仍處于政教合一的國家,屬于“第三世界”。

  比如日本,當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任將軍交出權力之后,近代日本的現代化之路走完了“大政奉還”這第一步,政治和社會開始走向世俗化。在“王政復古”的大旗下,君權神授的意識形態伴隨著明治維新的君主立憲過程而消解。但到明治維新后期,為了從精神上整合國家,日本展開了現代以來最大的一次宗教鎮壓運動,佛教、天主教被打壓,而本土宗教“神道”一躍成為國家宗教。

歐洲的政教分離

  1868年,為紀念戊辰戰爭中軍隊的戰死者,日本政府在京都的東山創建了招魂社,以后歷次戰爭中死難者的牌位均被供奉在這里。到1879年,神道制度化,招魂社正式改稱靖國神社。二戰美軍占領時,靖國神社被保留下來,至今影響著日本政治和外交。可見, “神道”宗教不僅仍在禁錮日本民眾思想,也成為軍國主義的庇護所。小泉多次參拜,只能說明日本并沒有完全世俗化。

  歐洲文明首先以政教分離起始,但到公元四世紀,基督教會贏得了獨立于世俗政權的權力,分管“精神秩序”和“社會秩序”。到了12世紀末,教會將世俗政權置于統治之下,皇帝有行使世俗政權的職能,但它必須得到主教會的首肯。

  正當神權和政權融于一身時,教會實力最強大的意大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世俗享樂的正當性,反對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和神本主義,導引出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的工業革命。

  15世紀末,因工業革命而誕生的新興資產階級,對束縛商貿發展的政教合一制度極為不滿,繼而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應運而生的新教把顛倒了的“政教”關系矯正過來,歐洲于是開始了世俗化進程。

  從尼采的“上帝死了”,到馬克思的宗教是統治階級麻醉人民精神的鴉片,再到達爾文“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不是上帝用泥土創造”的進化論的確立,歐洲徹底完成了世俗化。基督教的影響僅僅在文化習俗上,而對社會、政治和經濟失去了影響力

  二戰以后,因宗教對立而多次發生流血事件的歐洲,把“擺脫宗教”、“擺脫國家”作為逃離過去噩夢的道路,歐盟的建立和擴大、統一貨幣的實行,都是世俗力量占絕對優勢的顯著表現。

  英國媒體報道說,每個星期日前往教堂的美國人在44%左右,而在北歐國家只有5%至10%,英國不足7%,法國為4%,意大利為7%。在俄羅斯,宗教也是徒有形骸。與歐洲其他國家稍有不同的是,俄羅斯的世俗化更多地是在共產主義運動推動下實現的。

美國“救贖人類”的宗教使命

  九一一事件爆發后,歐洲和美國的鴻溝明顯暴露出來。歐洲期望美國反思宗教影響外交政策的嚴重后果,而美國卻以導彈武裝的新“十字軍東征”向阿富汗、伊拉克發動進攻。歐洲人舉著尼采的語錄“上帝死了”,以此抗議美國無理發動戰爭﹔而美國地鐵里的涂鴉卻針鋒相對:“上帝說,尼采死了”。

  歐洲和美國都是民主國家,屬于同一文化譜系,為什么分裂了?主要原因是歐洲的基督教徹底衰落了,而美國的基督教卻復蘇了,宗教勢力對內政外交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美國建國時對宗教的態度其實非常健康,托馬斯﹒杰弗遜為《獨立宣言》寫下的第一句話就完全站在世俗立場上:“每個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力。”美國憲法說,有志于從事社會公職的人不必以宗教考試為先決條件,鏟除了教會對政府施加影響的基礎。憲法第一修正案還明確指出,所有公民都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政府不可以任何形式支持某一教派,或建立某種“國教”,以確保“教”獨立于“政”。

  與歐洲的反宗教潮流不同,美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為宗教的回歸打開了綠燈。早期美國移民多為清教徒,他們或為逃避歐洲國家的迫害,或以傳播福音的理想來到北美,對基督教懷有強烈的虔誠度和優越感,致力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這種使命感產生了一種新的民族認同,將所有的宗教與世俗的成員都團結在一起。很多美國人認為美國是“山巔之城”和“世界燈塔”,美國的價值觀是普世的,對外擴張是正義的,對外戰爭是神聖的,是在履行救贖全人類的“特殊使命”。

宗教自由與“美國至上”

  美國過去有三次宗教復興運動,其中不乏人性解放的光芒,國家獨立、廢奴運動、福利制度是宗教復興的結果。與歐洲教會在中世紀以前爭取權力的方式不同,美國以“公民的宗教”模式把宗教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注入政治和社會中,將宗教熱忱、“美國至上”、自由民主揉合在一起。但到了里根時代以來的第四次宗教復興運動,美國便顯示出宗教中毒的可怕面孔。

  里根在“我始終堅信凡事都有某種神意的安排”意識下,加緊向社會主義國家發動政治和經濟攻勢,目標是消滅無神論者。克林頓把“宗教自由當作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因素”。小布什上台發動大規模宗教戰爭,并隨口說出“美國的上帝是真的,而他們的是幻象”。

  現時美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實際上已蛻變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單邊主義是“美國獨尊”的具體體現。即便對待歐洲盟國,也按照“順我”和“逆我”划分為“新歐洲”和“老歐洲”。

  就是在內政上,宗教色彩也越來越強。布什政府允許宗教團體參與政府資助的社會福利計划,通過禁止墮胎法案,否決了旨在支持胚胎干細胞科學研究的法案。一些州的學校甚至從課本中刪去了進化論內容,改而宣傳神創論。所有這些都表明,宗教意志已滲透到美國政治和社會事務中,美國必將對無宗教的中國和宗教式微的歐洲施加壓力。

﹒作者是旅英中國資深媒體人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6-08-23 14:54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