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中國論壇珠江兩岸 → 再論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605 個閱讀者
  標題:再論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再論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再論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 韓方明(香港)

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真的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几天前的一個下午,在北京一家頂級會所樓高50層的會議室內,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閉門會議,專門討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和策略。內閣官員、主流經濟學家,政府智囊和媒體等各路黨國精英悉數到場指點江山,而筆者也有幸以境外專家的身份參與其中。

  既然當日已是閉門會議,各位方家的觀點自不便貿然引用,此處僅梳理若干個人的思路,在此與讀者分享。

  首先我認為,政府應協調統籌企業的發展戰略,使之統一到國家戰略的新高度。最早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約瑟夫﹒奈,8月份接受中國記者的采訪時候表示,中國的“軟實力”近年來提升很快,采取提升“軟實力”的政策對中國而言是明智之舉。

  

未來的國家競爭同企業有關

  

  根據約瑟夫﹒奈在《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中的表述,坊間一般將軟實力集中歸納為四個方面的影響力,即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安排上的影響力和外交事務中的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均要通過大眾傳媒體現出來。

  而實際上,筆者以為,就美國軟實力的層面來說,肯定還有一項是要單獨列出來強調的,那就是美國發軔的跨國企業的影響力。占據世界500強之中大比例的美國大公司,正是通過其無所不在的商業文化影響力,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像可口可樂、耐克球鞋以及iPOD等產品,在中國以及第三世界國家更是牢牢地占據控制地位,對于未來一代的軟影響力,則是充滿許多可能。

  有鑒于此,中國也應該意識到,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的程度上將同企業有關。因此中國企業到海外拓展,不僅是對于企業自身有利,同樣也是為國家軟實力張目做出鋪墊。因此,切不可坐視各家企業海外步履蹣跚地各自為戰,而應該由國家戰略高度來協調安排布局,使各企業能夠遙相呼應,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能夠有所互動互補,才是國家的大局所在。但要取得如此效果,則非政府牽頭不能為。政府在符合世貿原則的基礎上,可以研究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以服務于“走出去”的企業。

  其次,政府龐大的外匯儲備力量可以輔助企業。中國會從一個商品出口大國轉變為資本出口大國嗎?這可能只是時間問題。從中長期來看,對資本流出管制的進一步放松,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投資。

資本外流可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就外部而言,中國不需要繼續增加外匯儲備,現有的儲備已經能夠滿足15個月進口所需的外匯支付。而將外匯集中在央行的做法,使得投資風險過度暴露于美國政府債券,風險高但回報低,并且套現能力較差。允許個人和企業到海外投資,可以實現投資的多元化,提高投資回報并降低投資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資本外流可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于以能源和資源為核心的海外并購,更是重要契機。從平衡內外需的角度來看,出口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商品的出口,有助于實現平衡貿易。就內部而言,流動性過剩降低了海外投資的機會成本,對海外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國內的投資過熱。

  再次,可以通過稅票反擔保,提供更多政策性出口信貸。這一點具有中國特色。從內地看,不少企業已有形成規模的實力,比如每年向國家繳交几十億人民幣稅款的企業,如果“走出去”圖謀發展,政府可否考慮拿出其已交稅款一定比例的額度,在政策性銀行給予特別擔保額,讓企業隨機可用,即使以此鼓勵企業做大,也算符合情理。

  中國的大企業如果放在國際坐標上觀察,一般還只是小角色。由政府遴選有相對優勢的企業予以扶植,直到它們能夠真正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于情于理都說得過去。當然,此舉未必是要政府真正掏出現金,很多時候,能夠提供擔保,對于先天資本不足,積累時間不長的中國企業來說,已相當于雪中送炭。

  最后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或授權國務院成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調節本土企業的竟爭力,限定具有壟斷性質的外資“走進來”。加入世貿之后,中國開放市場是大趨勢,不應動搖。

  但是,開放市場不等于無節奏、無原則地將企業拱手讓出。近年多家跨國公司在中國收購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被人稱為“斬首行動”。而由于內地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很多時候,收購價格都是由當事各方在密室談妥,大有私相授受之嫌。此種種行狀*賣資產還是小事,造成被外資壟斷控制行業,對于國家經濟安全才是大害。

  因此,對于跨國產業巨頭的內地并購以及市場拓展,凡是會影響到行業未來走向的,都應該由“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予以嚴格考評,絕不可為市場原教旨主義“偽改革者”的論調所束縛。在很多情況下,遏制他國的軟實力,其實也就等于是在增強自身的軟實力。

﹒作者是旅居香港的投資銀行家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6-08-29 16:53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