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環球論壇太平洋兩岸 → 中國的價值要*老外發現?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69 個閱讀者
  標題:中國的價值要*老外發現?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中國的價值要靠老外發現?

中國的價值要*老外發現?
  作者: 郭之純    

有一些研究者,無論從選題還是到研究工具的選擇和結果的推出,無不以西方的取舍標準為標準,以西方的興趣為興趣,只顧投其所好,而不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事物的文化價值。這些研究者失去了自我的目標,使學術研究趨于時尚化、功利化和投機化,甚至泡沫化。
老外不發現,我們就不珍惜?

這幾年,中國人對自身事物的價值有很多新認識,但是,有一種特別突出的現象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文物、自身能力的價值,往往是由外國人率先發現。在他人未予青睞之前,我們往往並不懂得珍惜。只有當老外對中國某人、某學說或某文物表示出興趣,我們才忙不迭地開始“研究”、“保護”、“發揚光大”。這就好比一個繼承了許多遺產的懵懂少年,只知遺產中寶貝很多,卻又不明白其究竟“寶”在何處、怎樣使用。這種現象,筆者稱其為知識界的“逆向引導”或“迎合式研究”的狀態。

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前段時間,有報道說,美國有個叫“蔭餘堂”的主題網站已躋身美國十大網站之列。“蔭餘堂”為何物?是中國某地的一幢民居。幾年前,它被美國人整體搬遷到美國並于三年前正式開放。據悉,現在“蔭餘堂”的故鄉已經籌集了千萬資金準備在原址重建“蔭餘堂”真品“落戶”他鄉,原址卻要重建“贗品”,早知如此,當初何必讓“蔭餘堂”從這片土地上消失?除此之外,近年來,在中國大地上興起的“周易熱”、“論語熱”、“孫子兵法熱”、“三國熱”等,大多數都不是由國內學界主動發起和引導的,而是前幾年,日韓歐美等國有人發現了《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在現代政治、外交或商戰中的價值和應用。

與此相似的還有“保衛端午”等事件。由于“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成功申遺,中國終于有人喊出“保衛端午”的口號。然而這之前,我們做了什麼呢?我們果真守護住了端午節的精神內涵了麼?有案可稽的卻是,有人將“屈原”注冊成了豬飼料的商標。前段時間,在國內有人“制造”的要“取消中醫”的吵鬧聲中又傳來消息,韓國準備為“中醫”申遺了,兩者對比,簡直叫人無話可說。但是,這並不只是“蔭餘堂”、“端午節”或“中醫”自身的尷尬,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普遍尷尬。

這種“逆向引導”或“迎合式研究”的泛濫,固然可以使外國人所關心的問題能夠較快得到深入解釋,成為關注熱點,局部提升傳播效率,但同時也使相當多的中國文化的真正價值被掩蓋,甚至使外界產生了一些誤解、曲解。更嚴重的,如是久之,我們或將逐漸失去自己的思考、發現和研究能力,越來越多地被他人的價值觀所左右,成為被他人所擺布的“文化木偶”。

學術研究成泡沫?

當然,在這種“逆向引導”和“迎合式研究”的潮流之中,也還存在一些自覺抗衡的力量。但頗為遺憾的是,這樣的力量或是很微弱,被湮沒而無聞;或是因為過于膚淺、不得要領,反倒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比如,最近引起嘩笑的“恢復黃帝紀年”、“為‘女媧補天’的傳說申遺”等,便是這樣一種荒謬至極的“覺醒”和“抗衡”。

與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相比,時下的文化研究成了“短腿”。這雖然未必就能制約國家的整體發展,卻對國家形象的確立、推廣十分不利。現在西方對中國的形象定位空前混亂,“形容中國的新詞五花八門”,便與此有一些關系。形成這種現象,與教育的偏差、缺位有關,更與當前一些知識分子急功近利的心態有關。

有一些研究者,無論從選題還是到研究工具的選擇和結果的推出,無不以西方的取舍標準為標準,以西方的興趣為興趣,只顧投其所好,而不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事物的文化價值。這些研究者失去了自我的目標,使學術研究趨于時尚化、功利化和投機化,甚至泡沫化。在這樣的氛圍下,一些真正有價值的研究由于具體的“效益”較差,備受冷落,導致無法堅持下去。

埃及人和法國人的啟示

日前,國際文化保護組織“新七大奇跡基金會”遭遇了一場尷尬︰該基金會將埃及金字塔作為“新七大奇跡”的候選名勝,沒想到被埃及高層人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其高層官員甚至稱“評選沒有任何意義”,將此視作對金字塔的“降格”。評選活動的組織者訪問埃及時遭埃及官員拒絕會面,想在金字塔附近召開記者招待會也被禁止。客觀說來,這種拒斥或許是不必要的。但這種作法表達的強烈信號是︰金字塔的價值不需你們來肯定;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因外界的評價而確立。這種姿態值得參照。

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價值需要我們去挖掘、保護、詮釋和認可。對此,或許需要制度性的助推。比如,法國早在1964年就曾對文化遺產進行過一次“大到教堂,小到湯匙”的總普查,並從此規定每年有兩天是“遺產日”。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國人的文化自信心由此大大增強。而且在法國的啟發下,歐洲數十個國家也陸續開始舉辦這項活動,並于1991年確立了“歐洲文化遺產日”。據說中國也對文化遺產進行過總普查,也對文物進行分級,但問題是,這種普查是否囊括了中國各類精神和物質文明,是否持續有力地不斷進行著?數據是否持續更新?普通民眾是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呢?總之,中國自己的價值不能總等著外人去發現和承認,我們應該努力主導有關研究,以確保文化傳承、傳播的完整和客觀,向世界展現一個內容更豐富、更有魅力的中國。(人民網)

2007-03-07 13:50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4/19/2007 2:35:09 AM編輯過]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7-04-19 02:26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8203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