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搜索 風格 論壇狀態 論壇展區 我能做什麼

>> .
邦泰環球論壇太平洋兩岸 → 世界糧荒恰恰凸現中國“大躍進”五十年來的變化

  發表一個新帖子  發起一個新投票  回復本主題 您是本帖的第 347 個閱讀者
  標題:世界糧荒恰恰凸現中國“大躍進”五十年來的變化 樹形   打印   收藏   推薦  
     美女呀,離線,快來找我吧!
    
    
    等級:管理員
    文章:6341
    積分:51215
    註冊:2003-12-30
給admin發送一個短消息 把admin加入好友 查看admin的個人資料 搜索admin在的所有貼子 點擊這裡發送電郵給admin 引用回復這個貼子 回復這個貼子 樓主
發貼心情 世界糧荒恰恰凸現中國“大躍進”五十年來的變化
世界糧荒恰恰凸現中國“大躍進”五十年來的變化

德國之聲記者 2008/05/01  <--wmnewsfromename--><--endwmnewsfromename-->

<--msg-->最近,世界爆發了糧食危機。一開始,世界各地的人們自然想到了“中國因素”,就象牛奶、原料等問題發生的時候那樣。漸漸的,人們發現并非是這么回事。巧合的是,今年正好是中國大躍進50周年。1958年的大躍進后,中國進入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今天,就糧食而言,中國與50年前有什么不同呢?德國之聲記者結合各方面信息分析如下,并提出與農業相關的“另類四化”問題。

  世界糧荒對中國影響不大

  世界糧食危機已是定論。僅以大米而言,世行數據表明,過去兩個月里國際大米價格猛漲了75%。柬埔寨、越南、埃及等大米出口國停止或大減大米出口。一些進口國采取限制購買的措施。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聯合國糧農組織說,至今已有37個國家爆發糧食危機。海地政府更是已在危機中倒台。

  同時,糧食價格暴漲,許多國家釋放儲備糧以取利,導致世界糧食儲備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只夠維持53天,遠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

  然而,讓不少人驚訝的是:這次世界糧荒對中國卻沒有明顯的影響。不僅中國的媒體這樣說,國際上也是同樣的看法。比如,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未來世行副行長林毅夫說:"目前來講,我們中國受到的影響是最小的。"德國一些報紙也有類似說法。原因之一:中國連續4年農業丰收﹔原因之二,中國的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已超過了35%,大大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17-18%的糧食安全線,中國現在擁有1.5億至2億噸的儲備糧,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原因之三,中國從2000年以來的8年里,除2004年外,已實際成為谷物淨出口國,雖然中國還是"農產品進口國"。

  中國對世界糧荒的影響不僅僅是不大

  這几年來,只要世界上有什么東西漲價,中國以外、尤其是西方的媒體就會聯系到中國,無論是牛奶、鋼材還是能源。但是,這次卻不是中國在那里說,而是世界上較普遍地表示,中國對這次世界糧食危機不僅沒有造成多大影響,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積極的作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阿巴桑說:"國際社會有些人擔心一旦中國的糧食生產和儲備減少,中國就會大量進口糧食,并對國際市場造成影響。而實際上,中國的問題一向在自己國家解決,而且中國糧食儲備充足,并沒有發生大量進口糧食的情況。"

  美國媒體報導,愛荷華州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說,事實上,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應該對世界糧價上漲負很大責任。中國僅僅不再出口玉米,大豆的進口也在增加。其它方面中國仍在出口。

  新德意志報說:"中國充足的糧食和大米儲備不僅可以保証自己的供應,而且可以讓世界市場上的危機不至于進一步升級。"

  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沒有成為世界糧荒和糧價上漲的促進者,它反而起到了相當的穩定作用。

  五十年前后大不相同

  今年正好是中國著名的"大躍進"50周年的大紀念日。1958年的大躍進之后,中國進入了三年自然災害。三年自然災害有天災原因,更有人為原因, 1958年的趕英超美、砸鍋吃食堂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除了中國國內的因素外,人們是否也考慮過這個問題呢?:為什么這個災難能夠持續三年之久?國際上都在干什么呢?無論世界是兩個陣營也好,中蘇分裂也好,但人民受災,世界應該不會坐視不救。

  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自然問題":中國人口那么多,如果一旦國內糧食、食品一下子供應塌陷,恐怕集世界的力量也救不了。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從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自然災害和糧食的嚴重短缺經常成為改朝換代的起因。

  不往那么遠處看,僅就1958年至今的50年而言,現在中國的人口比當時的"六萬萬五千萬"正好多了一倍,那么為什么現在世界出現糧食危機,中國卻不受什么影響,甚至對全世界能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呢?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大不相同的四大原因

  原因之一自然是:中國經濟大發展了。所謂水漲船高。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中國發展很快,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眾所周知的還有:中國農業的發展遠遠跟不上工業和服務業等方面的發展。現象:農民不愛種地了﹔農民到城里去打工去了﹔農村土地大量地被征收,變成城市,或者變成工廠了。可是,盡管如此,中國的農業還是發展著的,由于跟農業配套的許多行業的發展(比如食品工業、運輸業、化工業)更快,農業的發展不再象几百年前或者五十年前那樣完全由老天爺來決定命運了。于是,農業的發展雖然速度遠不如工業,但也能保持相當不錯的發展。

  原因之二是:隨著人們不斷地富裕起來,中國人的食品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伊始,80年代初,中國發生過一場有趣的論戰。有人在報紙上提出要參照西方模式,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比如更多地吃黃油面包,更多吃豬肉,少吃大米等糧食。當時有人嘲笑這是盲目地崇洋媚外,連中國人的腸胃也要西化。但是,30年來的現實卻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真的發生了大變化。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表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有些城市的"大米消費量還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同時,"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費需求迅速增長,由此導致油料作物和生產肉禽蛋奶的飼料糧需求大幅增加 "。在糧食中,玉米和大豆消費需求不斷較大幅度地增長,而稻谷的消費需求則出現下降。"客觀地看,中國人對食品需求的這種"結構性變化"確實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對"富人食品"需求的增加導致世界市場上的需求增加,對世界市場的這方面價格確實有一定的上導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對"普通食品" (直接食用的糧食)的需求不增而反有一定的降(在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時),對世界市場上這方面的價格有穩定作用。后者對第三世界(包括中國在內)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這兩方面的趨勢必然都會不斷加強。

  原因之三是:中國人的儲備意識加強了。近三十年里,中國人有兩大意識獲得了極大的加強。一個是冒險意識,另一個是儲備意識。股票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中國民眾有了錢不再傻守銀行,而是拿出來買股票,這既是冒險意識,同時也是儲備意識。這筆錢不是用來吃喝花掉,而是希望放在那里變出更多的價值來,這當然也是儲備意識。民眾如此,國家也一樣。這些年來,人們不斷地讀到,中國的外匯儲備升到了世界第一,又增加了多少。至于外匯儲備太多并非有利,這是另一回事,非本文探討范圍。但這就是儲備。現在又讀到,在世界糧荒發生之際,中國卻有著充足的糧食儲備。能源方面同樣如此,中投公司、中石油公司等向全世界出擊,要獲得足夠的能源,走在消費的前面。這確實是很大的變化。雖然中國經濟起飛,發展迅速,農業也被帶了上去,但誰也保不准是否會發生特大的、嚴重影響農業收成的自然災害或其它災害。沒有足夠的儲備,哪天中國如果嚴重缺糧,全世界傾倉而出,也救不了多少。人口太多了。

  原因之四:市場經濟化的深度作用。一方面,中國發生了上面已經提到的許多實際上是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西方注意不夠的是:中國的農業也在不斷的企業化和國際化的過程之中。三十年來,也許更多的是近十年來,中國出現了許多夠規模的農業企業,他們不僅在中國國內搞"吞并"、開荒,搞"大農業",而且已經走向了海外。比如新天集團在古巴搞的水稻農場項目,開發土地5000公頃,解決了古巴的糧食短缺問題。這些集團還到南美、澳洲和俄羅斯等國家去開荒種地。有些中國企業家也來到德國租地種菜。農業部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謝國立近日也對記者說,中國農業目前已經具備"走出去"的技朮優勢。這個市場經濟化和國際化的走向,不僅對中國農業的"缺失"起到了填補作用,而且對整個結構會帶來深刻的改造作用,對市場會起到穩定作用。

  與農業相關的"另類四化"及其影響

  在中國走向大"四化"的道路上,與"三農"相關,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四化":國際化、城市化、利潤化和沙漠化。這"另類四化",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方面,每一個化都要產生各方面的影響。

  "國際化"體現在好几個方面,一個自然是中國企業、包括農業、林業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另一個影響更大的是中國對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對國際市場的影響。有人說,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國門也嚴重沖擊了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成為現在世界糧價大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否如此,暫且存疑。但一個階段來,西方媒體一說到奶制品、食品漲價,經常要說到中國和印度,確是事實。然而,隨著中國人、印度人的富裕起來,全世界第三世界的富裕起來,食品結構發生變化,需求量發生變化,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這方面,其實西方媒體也是知道的,也提到的,但報導還是要報導的。對中國來說,對世界來說,一個是理解和解釋的問題,另一個是在可能情況下如何擴大生產的問題。

  "城市化"造成許多中國農民去做"農民工",許多土地撂荒,許多土地被征收。城市化在中國也是避免不了的大趨勢。這里面要考慮的問題自然也很多,比如土地征收中出現的大量矛盾沖突應該怎么從政策上、措施上去緩解消除﹔撂荒的土地應該怎么辦﹔留在家里的農民應該往哪里走﹔再加上農民工的待遇等。這些問題都是中國非常尖銳難辦的、讓中國領導人難眠的問題。

  "利潤化"涉及的問題也很多。世界糧價大漲,跟許多人的收益也不無關系。德國"每日鏡報"說:"德國農民的情緒很少象近几個月來這么好。""三分之二的農民相信在未來兩三年里情況會很好。"得利的不光是農民,還包括食品加工業、批發和零售商等。中國對糧食價格控制很嚴,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得益恐怕很難"大躍進"。但打到海外去的那些企業自然就不受此限制了。這本是市場經濟規律,也是無可厚非的。另一方面,生物燃料的大發展對當前世界糧價大漲起到了關鍵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僅2007年全世界用于生物燃料的糧食就達1億噸。德國基金專家對世界報說,這是世界糧價大漲的主要原因。林毅夫也這樣認為。他還說,他相信世界各國會調整生物能源方面的政策。這自然也是剛開始發展生物能源的中國需要綜合考慮的一個問題。第三個方面,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許多成本都在漲,中國糧食漲價因此也是難免的事情。對中國政府來說,難的是,一方面要控制糧價,就象"中國証券報"說的:"反通脹,糧價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卻也不得不漲。"北京晨報"提出:"糧食漲價千萬要讓農民受益"。該報舉了個例子:1斤油菜,地頭收購價 0.4元,北京超市價2.2元,農民每斤只賺5分錢。怎么控制價格,怎么同時又讓農民更富一點,這又是一個大難題。

  防止和制服"沙漠化"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大事。中國經濟時報的上述文章里提到,中國的糧食耕種面積減少現象非常嚴重,從2003到2006年,淨減少耕地面積6009萬畝,年均減少耕地1000萬畝,"中央划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很快就可能被突破。"這里面自然有城市化的因素,但也會有沙漠化的因素在內。在城市化的同時,農業企業們也會去開荒。到哪里去開,又是個大問題。簡單的做法是向綠色的荒地去要地去。"狼圖騰"這本書的思想性和藝朮性且不說,但這本書里提到的一個現象卻確實是驚人的:向草原要地,退林從耕,結果造成了巨大的沙漠。到境外去開荒,恐怕也會面臨這件事情,而全世界的氣候是相連的。比如到俄羅斯西伯利亞開荒,如果將來沙漠化了,不也影響中國嗎?也許更應該提倡的是向現有的沙漠要地。當然這個難度就太大了。但如果中國政府愿意慷慨資助這樣的項目,也還是有可能的。如果能把這個"沙漠化"改寫成"非沙漠化",那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endmsg-->
發貼IP已設置保密 2008-05-01 15:05
       

 1   1   1/1頁      1    

 快速回復:
發貼表情
讀取發帖表情...
字體顏色 字體背景顏色 格式取消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超級連接 插入圖片 Flash圖片 realplay視頻文件 Media Player視頻文件 引用 清理代碼
讀取心情圖片...
顯示簽名    內容限制:字節.



Powered by bangtai Copyright © 2006 bang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3 次數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