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一言九鼎     
三地风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学兴     
六库全书     
七七鹊桥     
八方传媒     
九命怪猫     
十万货急     

 
文化主体性挺立,十几亿人都趴下!—评十博士“慎过耶诞”的呼吁书/龙士云
发布时间: 1/8/2007 12:33:12 PM 被阅览数: 489 次 来源: 邦泰
文字 〖 自动滚屏

文化主体性挺立,十几亿人都趴下!—评十博士“慎过耶诞”的呼吁书/龙士云
     龙士云
    
     引言 (
<推荐:月费起价$4.99,免费大陆回拨号码、任选美、加电话号码.点击这里加入有5美元折扣>


    2006年圣诞节前夕,中国十所著名高校的十名博士联名发出呼吁,希望国人慎过“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呼吁书”从与年俱增的国人过耶诞节问题出发,提出了建设“软力量”、“软边界”、“软安全”、“软主权”等看来关系着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其如此,“呼吁书”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关注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立即表明赞同、反对态度者都极其众多。因为其事关重大,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软力量从何而来?
    十博士认为,一年比一年多的中国人加入过耶诞节的行列,“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耶诞节’的问题”。
    许多人加入过 “耶诞节”的行列为什么就是“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十博士的呼吁书没有明说。通观全文,可以推断出的理由应该是,像诸如耶诞节之类的文化内容,产生或者发明于西方,所以它只能产生和形成属于西方国家的软力量。中国要进行软力量的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力量,必须依靠自己的传统文化,必须通过提高、弘扬、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性措施来进行。真的如此吗?
    哪个国家创造和发明的宗教或文化,就只能产生属于哪个国家、民族的软力量,那么“耶诞节”或基督教在全世界产生的软力量就应该都属于以色列,耶诞节在中国盛行就应该是以色列的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怎么会是整个西方国家的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众所周知,基督教产生于以色列,由以色列而欧洲,由欧洲而美国。按照在哪里产生或从哪里传来,就会产生属于哪里的软力量的逻辑,美国的基督教是由欧洲传过去的,它就是欧洲软力量在美国的渗透和扩张,美国把它发扬光大到有美式特色的程度,那就应该是产生了欧洲国家未曾估计到的为其所有的超强软力量,欧洲人应该为之高兴、庆贺才好,怎么又还要去拒绝呢?如果是因为它具有了美式特色,它产生的软力量不再属于传出地欧洲,那么对中国而言,不也可以同样如此吗?显然,一种宗教或文化,在哪个国家或民族产生,由谁发明,与这种宗教或文化产生的软力量归谁所有不能等同,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们之所以会有把两者等同的错觉,原因在于没有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软力量和产生软力量的要素(为求简便,下称“软要素”)。从软力量的角度看,它必然现实地存在于某个国家、民族或某种群体之中,必然属于某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但从软要素的角度看,却是可以转移的,能够在不同国家形成属于不同国家的软力量。因为软要素不同于软力量,软要素可以转移,同一种软要素能够产生属于不同国家所拥有的软力量,所以在某一国家产生的软要素不仅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接收和容纳,而且许多国家在很多时候还要拼命去引进软要素来形成属于自己的软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某种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虽然在开始时只产生、形成、发展于某一个或某一些国家,但最终却能够传播到数量众多的国家以至整个世界。
    对比硬力量,硬要素,可以更清晰地看清这一问题。硬力量,从国家层面来讲,很容易明白,指的是一个国家由诸如小麦、大米汽车、火车、飞机、坦克、火箭、导弹等构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透过硬力量可以看到,包含在其中的是生产、制造它们的知识、技术、原理、设计样式等等,这些就是硬要素,它们就如同软力量中的宗教观念与形式、价值倾向、制度模式。硬要素不是硬力量本身是非常明白和肯定的。能不能说中国应用美国人或西方人发明的原子技术造出原子弹、建造核电厂,是美国或西方硬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今天美国何必还一次又一次地在国际上声嘶力竭地呼吁防止核扩散,它让自己的硬力量渗透到全世界所有国家不是很好吗?同理,北朝鲜原子弹试爆,美国应该庆贺自己的硬力量渗透和扩张到北朝鲜成功才是,怎么还去对它进行制裁?很明显,硬力量与硬要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同样地,软力量和软要素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有着相同宗教信仰、制度模式的国家之间就不应该有冲突、矛盾和战争。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同一个上帝、同一种制度打得不可开交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同一种软要素在不同的国家,产生的软力量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属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并不只是属于它的产生地或发明地。
    因此,把在某个地区、国家或民族产生和出现的文化现象传到其他地区、国家就认为是某个地区、国家民族对其他国家民族进行软力量的渗透和扩张,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既然软力量与软要素不能等同,一个国家产生和发明的软要素可以为不同国家产生软力量,那么,进行软力量的建设依靠不同来源的软要素就是顺理成章的。建设软力量依靠外来的软要素,不仅可以,而且外来的软要素在一些时候所产生的软力量还可能强过本国本民族的软要素。人们应该还记得1894—1895年的甲午战火吧。
    
    (发稿到此中止,估计是代理造成,请补充其余部分) /博讯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雅虎娛樂:(組圖)姜文的混血女兒 及各路明星的公子千金
  • 28年里30项失败的改革/杨连/机构改革。本意是精兵简政,结果是愈精愈庸,愈简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