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一言九鼎     
三地风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学兴     
六库全书     
七七鹊桥     
八方传媒     
九命怪猫     
十万货急     

 
四川作家剑虹:为君扶病上高台--中唐詩人劉禹錫
发布时间: 8/13/2006 3:29:42 AM 被阅览数: 392 次 来源: 邦泰
文字 〖 自动滚屏

四川作家剑虹:为君扶病上高台--中唐詩人劉禹錫


    (歐洲導報社張英供稿)

    品讀中唐詩人,劉禹錫是一座高峰,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中唐的詩歌創作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長期遭貶倍受打擊仍百折不撓抗厲不屈的人格魅力上。從一個知識份子鞭笞醜惡高揚正氣的角度審視劉禹錫,他建立起了一座人格豐碑,這點連柳宗元都遜色三分。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出身於下層官宦家庭。貞元九年(793)劉禹錫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科時,年僅22歲。24歲為太子校書,後曾入淮南節度使杜佑幕掌書記。累遷監察禦史。 (博讯 boxun.com)

 

 


    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順宗即位,改元永貞,但這位新皇帝卻因中風不能理事。這時,在宰相韋執宜的主持下,受到重用的王叔文、王伾聯合劉禹錫、柳宗元等,于貞元元年(805)實行政治革新,人稱二王劉柳。可惜,順宗只做了八個月的皇帝,便因病傳位給憲宗。接著,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宦官和守舊勢力的聯合進攻下,革新運動被扼殺。二王及八位革新派人物被貶謫到南方的荒遠各州,降為司馬。被時人目為宰相之器的劉禹錫,從此踏上了多舛命運的坎途。

    政治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朝廷這一甩,劉禹錫在朗州呆了十年。十年,一棵小樹能長成綠蔭覆道,對正值壯年時刻準備為國效勞卻倍受打擊、壓制的劉禹錫來說,十年的時間太漫長了。“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引》)多少個暗夜,他該是輾轉反側愁腸百結,垂淚沉思,歎人間甘苦,怨人主不明。然而,幾度花落葉飄,時間的流逝中,劉禹錫卻能從悲苦中慢慢擺脫開來,撫定神志,等待霧散雲開。

    元和十年(815),憲宗發了一陣腦子熱,劉禹錫、柳宗元等八司馬被召回京師。本來,對踏上仕途的大多數人來說,這時刻無異於絕處逢生,只要能挽回政治資本,多大的成本都願意換取。然而,朗州十年的貶謫卻沒有磨掉劉禹錫的棱角。他是倔強的,他是執拗的,面對那些癡迷權力肥頭大耳招搖過市魚肉百姓的權貴,他的怒火始終沒有熄滅,他的鄙斥鋒芒絲毫沒有減弱。在這個前程未蔔的時節,劉禹錫借游玄都觀觀花之機,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以千樹桃花喻朝中新貴,巧妙的諷刺他們靠打擊革新派而倡狂得勢的醜惡嘴臉,坦蕩的表明自己對守舊勢力的輕蔑態度。此詩一出,劉禹錫便被惱羞成怒的權貴們定為眼中釘,不久因語涉諷刺,執政不悅再貶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同被貶斥的好友柳宗元知劉禹錫有老母在堂,不便遠行,主動提出易地,後得裴度幫助,改遷連州刺史。

    僅一個月的時間,翹首仰望日夜思歸的長安又要告別了,誰又能解讀盡其中的憤恨失望和淒苦呢!好友柳宗元這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同出長安南行,到衡陽分手。“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承受著與志同道合的好友離別的悲傷的同時,更大的壓力是承受著不忠不孝的罪名,帶著八旬老母流徙南荒。其中的苦楚,哪堪言盡!此後,劉禹錫的命運一直顛簸,歷任夔州(今四川奉節)、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于14年後才被召回京師。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71歲卒。

    貶謫,是封建統治者懲治異己的殺手鐧,也是朝廷官員聞之色變的“軟肋”。以李白之豪放,長流夜郎時也吟出了“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韓愈的“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又是何等悽楚;至於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一詩,更是字字含悲,哀婉欲絕。相形之下,雖然朝中新貴一手遮天,但劉禹錫卻能高昂頭顱,積極樂觀,堅持鬥爭,始終堅信“風吹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堅信有一天誣枉會得到洗刷。

    貶謫成就了高標傲世、才學超群、倔強曠達的劉禹錫。流放巴山楚水,他汲取當地的民歌俚調,寫下了《竹枝詞》、《踏歌詞》、《浪淘沙》等系列詩歌,豐富了文人詩的內涵。胡震亨《唐音癸簽》評價“開朗流暢,含思宛轉”,“都愜人意,語語可歌”。遷徙貶所,吊古思今,他寫下了《蜀先主廟》、《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金陵五題》等懷古詩,反映人事滄桑,思索歷史興亡,敲醒歷史警鐘,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服人,如寫六朝陳跡的七絕組詩《金陵五題》,白居易讀後“掉頭苦吟,歎賞良久”,還說“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金陵五題〉序》)。對昏庸的統治者和作威作福的權貴,他“深於影刺”(王夫之《唐詩評選》),嫉惡如仇,如《聚蚊謠》、《百舌吟》、《飛鳶操》、《昏鏡詞》等,借習性醜陋不堪的飛禽蟲豸,窮形盡相的描寫了朝廷腐朽勢力的醜惡嘴臉和統治者的昏黑畸形。他的《再游玄都觀》,有意舊事重提,更是十四年後向打擊他的權貴的挑戰。

    播遷一生,屢受打擊排擠的劉禹錫,他的身世感懷詩絕少沾上感傷頹唐的情緒。這不但在時人中是不多見的,在後人中也為數不多。“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卻“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之一),還抒發“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的雄心壯志。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冬,劉禹錫被征還京,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逢,筵席上,劉禹錫雖感慨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卻發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最強音,這種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待個人際遇的通達,已使他具備了成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要素。清金埴在《不下帶編》中評劉禹錫後兩句詩為乃詩人聞道語也

    劉禹錫倔強、爽朗、通達,對於屢遭貶斥,他不僅不感到消沉氣餒,反而認為這倒可以更清楚的瞭解自己的不足,他在《學阮公三首》中雲:“百姓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所以他能一直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執著,至老不衰。劉禹錫晚年的詩作《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他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倔強進取精神的藝術寫照。

    劉禹錫的一生,詩歌成就極大,白居易稱讚:“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唐詩紀事》)但是,後人往往被劉禹錫的詩歌成就遮住雙眼,而忽略了他的人格魅力。之後,能繼承並發揚劉禹錫這種“突圍精神”的,僅蘇軾耳。蘇軾喜愛劉禹錫,他的精神思想應受到劉禹錫的很大影響。中唐,藩鎮割據,外族侵擾,國勢式微,而昏庸荒唐的執政者還在一再打擊迫害像劉禹錫這樣的革新者,且這種野蠻的“歷史頑症”至今不息,怎不令人淒然神傷呢

 

 


上两条同类新闻:
  • “这年头”大全——中国社会之怪现状,这年头,大棚把季节搞乱,小姐把辈份搞乱,关系把程序搞乱
  • 天香楼到罗汉岭,这一段路很短,也很长。 瞿秋白:一个人的义路/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