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网络社会已经逐步形成,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够通过网络找寻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或者玩游戏,或者听音乐,或者聊天,或者看新闻,或者到BBS上面去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宣泄情感。总之,网络的繁荣让原本生活有些单调的我们重新走进了一个五花八门,绚丽多姿的世界。 人类虽然已经步入了以民主和自由为主流的二十一世纪,但偌大一个中国,依然被专制和言论不自由的阴影所笼罩,不计其数的独立知识分子为了寻求一片自由的言论空间,而毅然告别了有着众多潜规则和局限性的传统媒体,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员。网络的繁荣孕育着不少在无网络时代难以成名的网络写手,受着中国所独有的"笔名文化"的影响,更为了体现中国文人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各种各样的笔名可谓是洋洋大观,让人眼花缭乱。诸如"东海一枭","你的农民兄弟","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笔名早已经让人耳熟能详。 然而,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今天,网络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烦恼,比如说,同笔名的问题。记得笔者在初涉网路的时候,曾经不经意地想着用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在论坛上注册,但很多时候,那些名字都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留给我一次次的遗憾。直到后来,因为自己在家乡的时候喜欢在湖边垂钓的缘故,所以想到用和钓鱼有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烟波渔者"的名字便是这样得来的。最开始,用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活动的大概只有我一个人,但到了现在,使用这个名字的人却不止我一个。偌大一个中国,因为有十几亿人之多,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当然就不足为奇了,笔名更不用说。 今年5月初的时候,曾在网络媒体上看到过傅国涌对别人"冒名"的声明,傅国涌先生一直都是我所敬重的文化学者,自从在自由亚洲电台听过他的《脊梁》之后,我便为当今中国有象他这样敢于说真话的学者而庆幸。崇敬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赞同一个人的所有言行。我看完他的声明后,觉得他在对他所称的"冒名"者进行谴责的同时,对《博讯》新闻网的批评有些过分,于是,我便对此事在当天作出了回应。因为在我看来,《博讯》新闻网作为一个海外少有的自由媒体,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已经颇为不易。 众所周知,《博讯》有自由发稿的功能,很多在国内无法发表的东西都能在《博讯》上畅通无阻,只要文章不涉及人身攻击和谩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文章并非作者自己发上去的,但转发者仍然给予了原作者和首发媒体以必要的尊重。《博讯》的这种网站运作特点自然会给个别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人以可乘之机,偶尔出现一些错名或者冒名的现象不足为怪。网络媒体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具有它们难以企及的灵活性,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不难,比如说修改或者删除。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创作自由,言论自由,与此同时,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人利用网络来捣乱。规范网络,净化网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傅先生发这样的声明,我个人觉得不够理智,这样的声明多了,很有可能导致新一波的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针对此事,我认为傅先生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发一个说明那几篇文章不是自己所写的声明,因为很难说那几篇署"傅国涌"名的文章的作者就一定不叫"傅国涌",就是不叫"傅国涌",也不能说他就一定不能用这个名字发东西。《博讯》出于对傅先生的尊重,才满足了他的声明要求,不但将声明以焦点新闻发出,而且删除了那几篇被认为是"冒名"的文章。面对这种自由的双刃剑,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杜绝不文明以及其他有背创作道德的言行。写那几篇东西的人完全有可能是想冒傅国涌先生之名,但不是绝对的,如果真是故意冒名,那当然是一种值得谴责的行为,但事实是怎样的,一时间还很难说清楚,假如那几篇文章内容能自然联系上我们所熟知的傅国涌先生,说他是冒名当然无可厚非。 另外,就在昨天,我听一位朋友对我讲,他说蔡咏梅女士认为我的邮箱注册英文名很不合适,因为和她们四川的"著名作家流沙河"同名。我觉得很纳闷,因为我的这个邮箱已经用了大半年了,并不见任何人提出这样的看法。不过,我对蔡女士的这种反映依然感到很高兴,而且我相信她的意见是出于一番好意。不过,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从法律上讲,用什么名字注册邮箱都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在取名上户口的时候,只要不和国家领导人或者其他特别有影响的人物同名,一般都是允许的。据去年11月10日的《苹果日报》报道,最近中国的一次人口调查显示,在中国仅叫"刘波"的人就达130万人之众。刘晓波先生算是我们熟知的文化界名人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绝对不亚于蔡女士眼中的"四川著名作家流沙河",但和刘晓波先生同名的人我想也是成千上万,记得刘晓波先生曾经在古狗中国搜索引擎开始运行之际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他用百度搜索自己名字的情况,其搜索结果竟然是零,然而,他并不因为有关自己的信息被过滤和自己的名字被设为敏感词而过分埋怨,而是觉得因为他的敏感而封杀了其他与他同名的人而愤怒。这说明刘先生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就是不因为自己是名人而推行姓名霸权。 其次,按照翻译规则,"流沙河"应该翻译成"shaheliu",而不是"liushahe",如果叫一个只懂得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人来翻译"liushahe"的拼音的话,他绝对不会翻译成"流沙河"。另外,现在的每个汉字读音的拼音实际上有四个声调,将"liushahe"的仅仅视为"流沙河"的拼音未免有些牵强。我见过很多人的邮箱地址,都不一定和他们的姓名相吻合,这其中难免在拼音上和其他人会相同的。我去年在用"liuyiming"的拼音注册邮箱时发现,已经有人注册过了,于是又用"yimingliu"去注册,其结果也是一样,后来我又试着用了用"liuym"和"ymliu"注册,结果还是令人遗憾。邮箱的拼音或者英文能和姓名一致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是很多人都难以如愿。说实在话,我之前对"流沙河"这位作家并不熟悉,我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也从来没有在教科书或者课外读物上见过这位所谓"四川著名作家流沙河"的作品,反倒是我对《西游记》电视里面的"流沙河"比较有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连这么"著名"的作家都不知道。不过,我还是要请蔡女士理解一下我,因为我不是四川人,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留意四川的文化名流。 另外,我之所以用"liushahe"的拼音去注册邮箱并非是想让大家把我误会成"流沙河",因为我邮箱的中文名字一直都写得很清楚——"刘逸明",绝无欺世盗名之嫌。当然,为了把瓜田李下的嫌疑彻底避免,我非常希望蔡女士能帮我联系一下她这位的四川老乡"流沙河",只要他想要这个邮箱的话,我可以把里面的信息删除得一干二净,然后把密码叫给他,并告知所有已经知道我这个邮箱的朋友不要再往我这个邮箱发邮件。 作为独立中文笔会的成员之一,我在时常为我们笔会能有象傅国涌和蔡咏梅这样的知名作家而自豪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才疏学浅和孤陋寡闻而扼腕叹息,从文字功底和影响力上讲,我可能还不够我们笔会会员的平均水平,但从良知和独立精神上讲,我并不觉得比任何人逊色。我曾经因为自由写作而锒铛入狱,也曾经因为自由写作而疏远了"关心"我的一些亲戚朋友,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但对未来自由中国的憧憬从未在我的心中消失过。 近来,因为我参与了发起罢免笔会高层领导余杰和王怡的活动,一些笔会会员便上纲上线地把我和其他参与此事的人贴上另类的标签,我始终不能明白的是,在这样一个追求自由写作和渴望民主的团体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能摒弃中共党文化的思维?包括傅国涌和蔡咏梅在内,因为年龄的原因,我不想对他们进行太多的指责,只希望他们能够在拥有今日的名望的同时,具备最起码的民主素质和一个大人物应该具有的平常心态。 2006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