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加入世贸造成全球贫富对立 , 百万美元富豪 830万人口 拥有30.8兆美元
全球贫富差距已恶化至历来最严重的程度,且不光是国家间贫富悬殊,单一国家内贫富差距也日益显著。联合国开发计画署的资料显示,全球有50国的国民平均所得近十年来不增反减,其中大多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
830万人口 拥有30.8兆美元
以个别国家而言,财富分配不均最严重的国家是巴西。国力最强的美国,则是工业化世界中贫富不均最严重的国家,其次是义大利和英国。曾经以均富自豪的日本,近年来因为经济成长趋缓迫使政府削减退休年金、终身雇用制解体改以约聘员工等结构性变化,影响高龄人口和薪水阶级收入,使得贫富差距问题迅速恶化。
美林证券和凯捷企管汇整的「2005年世界财富报告」指出,全世界的「百万美元富豪」多达8,300,000人,他们掌握的资产总值高达30兆8,000亿美元。身价超过3,000万美元的巨富,人数成长最快,包括开发中国家的新贵。
都会穷人 连洗澡都要省
贫富差距恶化已在各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及新的社会现象。在美国,都会地区中产阶级逐渐减少,城市里大多数社区不是穷人聚集就是豪富社区。在日本,一些银发族辛苦一生,退休年金却少到难以生活,甚至不敢天天洗澡以节省瓦斯费。在英国,年轻女性眼见储蓄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干脆完全不储蓄,从「月光族」沦为「卡债族」。
新富阶级兴起是另一种趋势,资金在全球利滚利,生活也全球化,为了云游四海购置私人飞机和游艇已不稀奇,微软创办人之一保罗-艾伦和俄罗斯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维奇还买了私人潜艇,万一游艇遭受攻击,可以乘潜艇离开。
新富阶级 天天绕地球跑
美国「新闻周刊」报导,新一辈的有钱人爱当飞来飞去的「喷射机族」。他们总是绕著地球跑,今天住香港,明天飞纽约,每年在法国普罗旺斯住上一个月,回程顺道到伦敦看看戏。
新世代富豪不想错过任何投资机会,他们需要个人专属的电脑交易平台,银行必须不断开发新软体。他们爱买飞机和葡萄园,银行就得成立私人客机融资部门和酿酒金融部门。他们总是在寻找税负最轻的国度,于是税法宽松的伦敦成了他们最爱的乐园。
86%消费 集中20%人口
据联合国发布「2005年世界社会情势报告:不平等困境」指出,已开发世界的10亿人口拥有全球80%的国内生产毛额,其余的20%则由其他国家的50亿人分配,若无法消除此不平等现象,则落实社会正义和改善生活条件等目标的实践,将遥遥无期。
报告说,目前全球的经济、科技和医学发展已达空前水准,弱势者的处境却日渐困难;全世界86%的消费活动,是集中在最富裕的20%人口;最贫穷的20%人口,仅占全球1%的消费活动,且随著全球化的发展,情况愈来愈糟,除非各国政府能改变经济政策重心,帮助弱势者改善困境,否则贫穷人口无法减少。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统计显示,美国贫富差距之大,居所有先进国家之冠,但多数美国人却不会嫉妒、也不想惩罚有钱人,而是希望加入他们行列。「经济学人」杂志报导,每十个美国人中有八人认为,穷人只要努力就能翻身,比率是全球最高。这是美国梦的中心思想,也是美国政府不重视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的主因。
美国人有此共识,因此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成长,而非重新分配财富,这是美国前总统甘乃迪的名言:「涨潮让所有船都升高。」这个思潮近来迅速高涨。美国自1995年产能大幅增进后,过去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超越其他富有国家。
不过前述情况在2000年后略有不同,受惠于涨潮的船只数目减少。若将通货膨胀因素列入考量,美国工人的薪资2000年迄今只增加不到1%,在此之前五年则增加6%以上。若把保险等福利也列入计算,差距更明显。
几项最新研究发现,若以父母收入来预测子女未来是贫或富,在美国的准确度会高于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地区。不过深信穷人努力就能翻身的美国人,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20%。
美国人往往将经济欠佳归咎于贫穷的外国人,而非富有的同胞。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十个美国人中,几乎就有九人担心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外包到海外。
中国河北贫困小学生丁萧霞到广州荔园小学做客,吃晚餐时问:「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原来,她在家里每天只吃一顿饭。在上海,「汤臣国宝」一平方公尺要价四十万台币;八千万台币一辆的豪华跑车,在「奢华展」上卖出十辆。大陆贫富不均的现象,已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中共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海在今年两会上说,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超过100万美元资产的人有236,000人!另项官方统计,80%以上的居民没有基本养老保险,1.4亿老年人、6,000多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最起码的社会福利。
联合国今年二月报告也显示,大陆10%的最富有人口,拥有全大陆41%的财富。收入最高的20%人民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民的33倍!
大陆以人均年净收入人民币625元为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约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8%。有人算过,以年收入人民币625元计算,每天生活费只有1.71元,而在沿海城市,一碗米饭要价二元。也就是说,在大陆不住房、不穿衣,每天能吃上大半碗米饭就算是脱贫了。
「主要是机会不平等造成大陆贫富差距拉得更大。」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造成机会不平等,一是腐败;二是垄断。」
若将美国人的收入分为十级,第九级和第一级的差距自1980年以来已扩大三分之一。若用另一种标准来比较,美国工人的实质薪资过去25年来仅增加10%。过去25年,收入逐渐集中在最顶层者的身上。研究显示,收入前1%美国人掌控的财富,从1980年的8%,增至2004年的16%。
美国的贫富不均在生活面呈现最明显,所得差不多的人会住到同一区,形成区隔分明的豪宅区、中产区和贫民区,这种情况以大洛杉矶都会为最,中产阶级或不同阶级混居的社区仅占约28%,超过七成社区不是富豪区就是贫民区。
洛杉矶的许多改变反映全美的趋势。都市周遭地区的分化情况也愈来愈 普遍,「富人郊区」和「穷人郊区」愈来愈多,「中产阶级郊区」却愈来愈少。
据2000年全美人口普查资料所作的研究发现,洛杉矶2/3以上的居民都住在清一色是穷人或富人聚集的地区。这现象卅年来愈来愈普遍。
这项发现与美国中所得工作机会近几十年来不断流失的文献纪录相符,美国的中产阶级社区正在不断消失,比中所得工作机会流失的速度还快。
英国的贫富差距在工业化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义大利,加上宽松的税制吸引大批富豪投资房地产,导致英国房价水涨船高。英国年轻女性眼见存钱一辈子也无法买屋,又羡慕多金名流出手阔绰,干脆完全不储蓄,过著挥霍的生活,从「月光族」进一步沦为「卡债族」。英国媒体调查显示,20出头的英国女孩,竟有八成入不敷出。
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廿几岁的女性认为,英格兰足球金童贝克汉的娇妻维多利亚是「21世纪最令人羡慕的女性」。这些年轻女性也一样花钱如流水,认为反正房价高不可攀,不存钱也罢。
世足赛期间,英格兰队球员的太太或女友的购买力相当惊人,她们在德国精品店杀进杀出,一小时内花掉80,000万欧元!
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2,000名英国女性,半数平均有卡债3,800英镑,40%的人靠父母救急。
More杂志调查,21-25岁的女性,有八成花的比赚的多。而且她们的偶像不是美国女国务卿赖斯,也非缅甸民主运动领袖翁山苏姬或「哈利波特」童书作者罗琳。
该杂志根据她们最艳羡的对象列出一份排行榜,名列榜首的是贝克汉的娇妻维多利亚,贝嫂最近穿着标价8,000英镑的名牌滑雪装,排名第二是歌手凯莉米洛,第三是影星珍妮佛安妮斯顿,第六是歌手玛丹娜。
英国政府曾警告20-30岁的年轻女性,如果不知节制,可能变成「花得快、穷到死」的一代,正与上述调查结果不谋而合。根据调查,年轻女性决定「活在当下」,主要是认为存钱购屋的美梦遥不可及。
接受调查的女性,56%为全职女性,16%只作兼差,28%为学生。全职女性的平均年收入为18,100英镑。
杂志主编唐娜?阿姆斯壮说:「维多利亚是年轻女性的终极偶像。她让她们认为:『想要就去要,想做就去做。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日本曾是一个以财富平均而自豪的国家,但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统计,自1980年代经济泡沫化以来,日本贫富不均的现象愈来愈明显。近年来日本经济虽已复苏,穷人却享受不到经济复苏果实,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经济学人」杂志报导,日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罪魁祸首是全球化和小泉纯一郎首相推动的结构改革,非技术工人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以往以终身雇用制保护员工的日本企业,现在可轻易解雇员工,或把员工改为约聘,发给较低薪资。年轻人受害最大,很多人不是找不到全职工作,就是根本找不到工作,连硕博士都不能幸免。
穷人愈来愈穷,富人却愈来愈富。因财报作假和内线交易被逮捕的网路公司livedoor执行长崛江贵文和基金经理人村上世彰就是贫富不均的代表。舆论对两人死命捞钱作法的严厉批评,反映出贫富不均带来民怨升高。
数据显示,日本不止30岁以下人口的所得差距逐渐加大,这可能是因失业及只有兼职工作的人数增加。年纪较长者所得差距也大幅拉开,因为多数老人退休后只领微薄的退休金,但经理人在职场最后几年却大幅加薪,退休金因而水涨船高。
2001年小泉纯一郎出任首相,他就计画大幅删减医疗福利与国民年金的开销。他在今年五月对国会演讲时说,由于高龄化和少子化来势汹汹,「我们已经无法维持这种低付出、高补助的体制」。过去三年,小泉政府把老人的福利金删了23%。
73岁的柿崎刚介就是日本「老穷族」的典型。他当过杂志排版工人,经营印刷厂失败后,孤穷一身,在东京一处集合住宅里数日子。
华盛顿邮报报导,像柿崎刚介这样完全仰赖国家补助生活的独居「老孤儿」,要在物价比天高的东京生存,日益艰难。日本政府近年大砍给贫困老人的福利津贴,柿崎刚介原本每个月大约台币27,000元的补助,如今减为只剩台币20,500元。
过去10年来,日本贫穷老人增加了183%,约有50万人。他们大多是1990年代日本长期不景气的受害者,他们的子女也不像从前那样愿意和老人同住。(联合报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