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一言九鼎     
三地风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学兴     
六库全书     
七七鹊桥     
八方传媒     
九命怪猫     
十万货急     

 
杭州市长承诺难兑现:8000民工子女为何遭遇就学难?
发布时间: 9/17/2006 3:57:22 PM 被阅览数: 562 次 来源: 邦泰
文字 〖 自动滚屏

杭州市长承诺难兑现:8000民工子女为何遭遇就学难?

注:浙江省杭州市教育部门透露的一个权威数字显示,2006年9月杭州报名上小学一年级的本地人约有1.5万人,而外来人也有1.5万人,压力比较大,但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杭州市政府市长孙忠焕曾公开承诺要让"外地民工子女在杭州有学上",但也是基本上能够满足七八千名外地生在杭读一年级。这是否说明" 学在杭州"、杭州做"教育强市"是不够条件?人们不能不忧虑,另外居住在杭州的七八千流动儿童怎么办?他们所得到的却是"不能上学"的承诺,比如杭州江干区南肖埠小学女校长鲁囱难为民工、拒绝民工子女就近入学而被上访和告状所困扰就是一例,那些子女被迫与监管他们的家长分离,回到原籍读书,过着"父母与子女两地分居"的牛郎织女般生活。当然,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和东西部差距,以及外来人口的压力,外来人口还不能享受"同城待遇",真是丢了温家宝的脸,也丢了教育部长周济的脸。这是真相,也是无奈。
   
杭州:8000民工子女为何遭遇就学难?
   
    新华网浙江频道 新华网浙江分社 周晓静、张乐 文
   
   
    民工孩子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每年秋季是新生入学的季节。然而,就在不少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的同时,在杭登记的1.45万名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却有8000多人因为没能得到在杭州就学的资格,不得不离开父母,黯然回到原籍读书。
   
     杭州是外来人口输入大市,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外来务工者享受同城待遇。杭州也是全国最早规范和设立民工子弟学校的城市之一,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和本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的承诺,也曾温暖无数外来务工者的心。然而在实践中,这一承诺为何难以施行?
   
     基教资源严重超载 民工子女就学无门
   
     来杭州打工已经六年的余师傅和妻子今年把8岁的儿子从安徽老家接来了杭州,想让孩子在杭州念小学,可半个多月来跑遍了租房附近的五所公办小学和两所民工子弟学校,都被告知学校已经招满了。无奈的余师傅前两天只好再次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政府不是说要给民工孩子同等待遇吗?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可以在杭州读书?"余师傅觉得不公平。
   
     杭州天成教育集团的孙宝瑞校长也很无奈。每年招生季节,他和学校的老师们为了让更多民工的孩子能够顺利入学,绞尽了脑汁。今年,面对2.7:1的录取比例,孙校长又把主意打到了学校的图书室和礼堂。把图书馆改造成教室,礼堂则一部分放置图书,一部分改成教室。这样一来,就多招了两个班,解决了100多个孩子的就学问题。"我们何尝不想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可我们已经尽了全力。"
   
   
    社会力量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结对子。
   
   
     目前,杭州全市已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并取消了借读费制度。解决了费用问题,民工子女们无须再为上不起学发愁。可为什么民工子女上学仍然这么难?
   
     据介绍,杭州市对民工子女就学采取的是"以公立学校随班就读为主渠道,以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女学校为次渠道"的政策。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程笑君告诉记者,目前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90%的公立学校招收民工子女,每年吸纳75%左右的符合就学条件的民工子女。此外还有37所独立设置的、专门用于招收民工子女的国有民办民工子女学校。程笑君说,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根据历年学龄民工子女增长情况对未来几年入学人口数量作出预测,据此扩充教育资源,并在各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预告登记制度,经审核予以就学安置。
   
     如果只看这个数据,解决所有民工子女的就学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却用"超载"一词来形容目前杭州市的基础教育资源。他说,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涌入,杭州许多中小学已经超负荷运转。
   
     程笑君提供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按照杭州市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一年大约可以接纳小学新生2万名,最高极限可达2.3万名。按今年市区学龄户籍人口统计,容纳本地的1.5万名学龄儿童不成问题。然而一旦加上目前登记在册的1.4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远远超过了教育资源的承载量。尤其是在民工相对集中的江干、西湖等区,由于适龄民工子女数量太庞大,许多学校都超额招收民工子女,远远超出了学校师资和设备的承受能力,甚至因为学生太多不得不采取大班化教学,影响到教学质量。
   
   
    体制机制存在弊端 政府部门有心无力
   
     程笑君说,尽管通过设立民工子弟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等方法,近年来杭州中小学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民工子女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8.30万人,比2003年增长27.5%;2005年达到了9.95万人,比2004年增长19.9%。"伴随着杭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加,这一人数还将继续大幅增长",程笑君感叹,"教育资源增长再快,也赶不上民工子女的增长速度。"
   
     为了缓解教育资源的压力,杭州市不得不对民工子女入学作出了具体的资格限制:父母必须在杭州居住满一年以上,有暂住证和劳动合同。这样一来,就有8000多不符合资格的孩子必须回到原籍就读。
   
     民工问题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景新教授认为,造成民工子女就学难的根源是我国当前义务教育体制中的弊端。他指出,在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中,小学、初中的教育经费均由地方财政负担,满足本地常住居民子女的就学需求,是政府部门的义务和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的规定动作。同时,国家政策又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由流入地政府管理。在教育经费与资源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民工子女只有在本地孩子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机会享受剩余的那一部分资源。
   
     他说,外来务工人员大多聚集在城乡接合部。根据目前采取的居住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些地区的学校在满足本地户籍人口入学问题之后,仅能满足一部分部分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而其余那些孩子就学便成了难题。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杭州市和各区的财政都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来解决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如杭州的公办中小学和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又如,杭州市已全面取消借读费制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弟学校,收取的学费都远远低于教育成本。据介绍,2005年,仅全市六个城区,财政用于补贴在杭上学的民工子女的费用就达260万。"地方财政毕竟是有限的,要承担10万多民工孩子的教育成本远远不够"。这位人士透露。
   
     而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居住分布不均等现实因素也导致他们的子女就学不易。杭州明珠教育集团的校长范琪抱怨说,最难办的是插班生问题。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子女也由此跟着转学。明珠教育集团是国有公办的民工子弟学校,每年的转学率达到40%以上,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父母在给孩子转学前很少和学校沟通,也很少先帮孩子找好下一所学校,导致孩子退学后产生新的就学困难。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振斌也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强,数字变化大,给教育资源的调控和设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科学估计学校所在地区的入学人口数量,合理设置资源和控制学校规模,是一件让政府主管部门头痛的问题。
   
    政府、社会共同使力 三大措施破解难题
   
   
    一碗米饭、两块鸡翅,一杯豆芽汤,是孩子们的午饭。
   
   
     王景新教授提出,要解决民工子弟就学难的问题,首先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他建议,国家应当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出。杭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也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费用属于国家公共支出中转移支付范围,应当向中央、省财政申请设立专项资金补助,用于弥补和缓解流入地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经费的不足问题。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另一个解决途径。"但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扶持。"王景新教授说。教育是公共产品,不是一个产业,社会力量投资开办民工子弟学校是回报社会的公益之举。政府各部门要适当放宽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在土地审批、校舍和师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
   
     程笑君告诉记者,杭州市区现有的37所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只有12所是国有民办性质,其他25所都是社会力量兴办的。政府部门已经把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列入了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规划。
   
     此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预测流动人口的变化非常重要。杭州江干区基础教育科科长赵韵红表示,无法准确地获取外来人口中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这一直让教育部门感到困扰。目前,在外来人口登记中,只有成年人的信息,是否携带了子女同来,是否处于学龄期等等信息的搜集至今仍是空白。她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完整的外来人口登记制度,并且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预告登记制度。范琪则认为,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外来人口流入量与城市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及时对外来人口及其子女数量进行监控和测算,并在教育规划中根据预测合理布点教育资源,在外来人口流入集中地留出足够的教学资源。
   
     "流入地政府要尽一切努力尽可能解决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王景新教授说,虽然孩子回原籍也能读书,但是离开父母的陪护,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社会化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不容忽视。"他大声疾呼。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法国《欧洲时报》载文《山西天空格外黑! 已经不适宜人的生存 》
  • 阿忆:您可别吓着了!看看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