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杂志:蒋经国的情治生涯/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有不同声音
作为推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蒋经国辞世虽有18年了,但他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印象还是那么鲜明。台湾媒体曾做过民调,在一项"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调查中,蒋经国的支持率要高出另外两位一大截,其民望非同一般。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有不同声音,这一点勿庸置疑。把对领袖人物的臧否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不仅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更是对历史的不尊敬。然而,在蓝、绿营斗争激烈的今天,对于蒋经国的评价问题已成为双方争夺民意的焦点,一方面,国民党固守他启动台湾民主转型、推动台湾经济腾飞、个人作风廉洁勤政等带来的岛内历届领导人"第一名望",另一方面,民进党则死死揪住他在"戒严时期"犯下的诸种"罪状",寸步不让,频频出击。由于与蓝营人士的自然接近,大陆人所触及的关于蒋经国的信息似乎更多是关于他的正面赞誉,其"台湾民主之父"和"勤政廉洁"的形象在大陆也深得民心。
然而,历史始终不止是一面。民进党眼中的这个"广受爱戴的独裁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对于台湾"白色恐怖"所应承担的责任究竟有哪些?他究竟又是如何当上台湾"契卡头子"的呢?都需要历史来慢慢解答。
从"内控对象"到"契卡"首脑
"契卡"源于俄语,是对安全机构和特务系统人员的一种称呼。蒋经国曾在苏联生活多年,由于其父背叛中国革命,令他在异乡有如"人质"一般,正常生活不时被"契卡"们打扰、监视。按理说,他对于特务应该特别厌恶才是,但事与愿违的是,归国以后,他的生活、工作却始终与情报系统(台称情治系统)相关联,直至成为"契卡"首脑,毫不夸张的说,情报系统是奠定他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基石。
大陆时期,要崛起于派系林立国民党,没有嫡系势力是万万不行的,蒋介石很清楚这一点。然而,蒋经国归国之时,军队、经济、政府、特务等各个领域都已经形成势力格局,他的地盘在哪里呢?蒋介石为此伤透脑筋。开始,蒋介石任命蒋经国为自己兼任校长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处理日常事务,让他在青年中培植势力。小蒋的介入很快引起由CC系把持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警惕,两校顿时矛盾丛生。其间,小蒋活力四射,魅力独特,很快和青年们打成一片,羽翼渐渐丰满起来,一个所谓的"新太子派"以此为核心形成。蒋经国在统摄他的"新太子派"时,充分结合了他父亲的青帮规矩和他本人在苏联所接触相关的"契卡"经验,重私谊,讲义气,宣誓效忠,同时,在正式机构里成立秘密小组织,通过监视隐私达成人身控制的目的,像"铁血救国会"、"中正学社"、"青年问题座谈会",等等,都是这样的小组织。
蒋经国本想借助"新太子派"大展宏图,可是,他初出茅庐的头两仗便受到重创。首先是插手东北战后接收失败,碌碌无为而反,其次是在上海整顿金融时得罪外戚孔宋家族,使得轰轰烈烈的"打老虎运动"不得不流产,令蒋氏政权丢尽脸面。此后,蒋经国滑入国民党权力核心的边缘,随着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位,在1949年6月至1950年3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面,他几乎无事可做,无权可用,终日里陪蒋介石隐居日月潭,孤舟垂钓。不仅如此,蒋经国还受到了当局的"保护监测",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出入都有编好代号的随从"保护"。陈诚所掌管的保安司令部保安处专门设置一个谍报组,负责对蒋经国在台湾境内一切行动,做24小时全天候注意,其行径被视为最机密文件随时上报。直到1950年3月中旬,蒋介石逼李宗仁远走美国,重新掌握一切权力,对蒋经国的"保护监测"才得以实时解除。
败退台湾后,国民政府面临着几乎失控的社会秩序,强大而有效的特务机关对于他们稳定局面十分重要。其时,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历经政权更迭,军统和中统两大系统在大陆各处组织被彻底摧毁,大批成员或遭毙俘捕判,或则投诚起义,虽有不少骨干追随蒋家父子到了台湾,但已是人心惶惶,战斗力大不如前。1950年3月,蒋介石任命蒋经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兼任特设的"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主任"。这个位置"位轻权重",它既可以命令"台湾保安司令部"等相关部门执行具体命令,又可以通过对情报特务机关人事任免的备案,掌握全岛特务名单,说它是台湾情报机关的决策指挥机构也毫不夸张。
毫无疑问,蒋介石是希望蒋经国以"太子"身份来执掌台湾情报网络,整合的杂乱不堪的国民党情报系统。
挤垮毛人凤,操控彭孟缉
迁台之初,台湾的情报系统主要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台湾原先最大的情报单位--保安处,它是沿袭日占时期驻军司令部"特务机关"和抗战时期的"战区第二处"的编制而设立的;其二是以大陆过来的"中统"和"军统"系统为班底的保密局。遽然间,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特务集中于这3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使得岛内"特工人口"迅速膨胀,他们大都不甘于闲散,引得内耗不断。这两股势力的头子分别为:彭孟缉和毛人凤。
要整合台湾的情报系统,必须先搬掉这两块石头。对于这位横空出世的蒋主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彭、毛虽然内心不服,但也没有办法。为了能让蒋经国尽快上位,蒋介石首先亲自出手劝退了"中统"的陈立夫,拿5万美金把他挤去美国养鸡,其后授意蒋经国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军统、中统两大特工组织合为一家,严加整肃,统一运筹。"此话一出,毛人凤再也坐不住了。毛人凤可以倚仗的主要有两点:其一,他是"军统"系统的元老,仅次于戴笠,戴笠死后一直掌管"保密局",可谓根盘交错;其二,他追随蒋介石多年,深受厚爱,相信蒋介石不会轻易放弃他这颗棋。由此,毛人凤反唇相讥:"情报是很专业的工作,不能由外行来领导内行。"蒋经国不动声色,私下里却动作频频,将毛人凤的班底骨干一一拉走,使得毛只剩下一个"光干司令"。毛人凤去求助蒋介石,哪知竟遭到蒋介石一番训斥。被逼无奈,毛人凤不得不走"夫人路线",去求宋美龄。在宋的调停下,蒋经国才留了一点余地,没有将毛赶尽杀绝。逃过一劫的毛人凤,从此一蹶不振,身体也江河日下,几年后便撒手西游。
相对毛人凤,彭孟缉则很容易对付。一方面,彭孟缉只是一个"台湾省保安中将司令",当时台湾岛"将星如云",上将、中将一抓一大把,所以毫不起眼;另一方面,彭孟缉一直供职于军队,在情报系统没有什么家底,当初,蒋介石也是希望对毛人凤有所制约才将他安插进情报系统的。根据蒋介石"统一谍报系统"的手谕,彭孟辑组织号召成立了的"台湾情报委员会"(即"台情会"),由它来统一掌握台湾各情报系统的名册,并规定,以后任何情报人员在办案时,都需要出示"台情会"的工作证。"台情会"成为台湾各情报系统的"共主",彭孟辑也成为台湾名副其实的"特务头子"。然而,毛人凤的遭遇无疑是"前车之鉴"。彭孟辑知道"势威震主"的危险性有多大,在他掌管"台情会"的日子里,"台情会"完全按"太子"眼色行事,不敢有半点出轨。有论者说,1950年代初的"台湾白色恐怖"基本上是由蒋经国在幕后,彭孟辑在台前联手策划和导演的,彭孟辑可谓为蒋经国背足了骂名。两年以后,彭孟辑谒见蒋介石,自称德才浅薄,不堪重任,推荐蒋经国任"台情会"主任委员。蒋介石大喜过望,马上同意。
彭孟辑交出"台情会"后,一路行情暴涨,数年之内,先升陆军二级上级,继而任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直至陆军一级上将。
"白色恐怖":台北马场町取代了南京雨花台
1954年,蒋介石再次改革情报系统,一方面设立以郑介民为局长的"国家安全局",撤掉"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该局直属于蒋经国任副秘书长的"国防安全会议",由于主席和秘书长都是兼职,蒋经国成为"国家安全局"的实际领导者;另一方面以原保密局为班底分别设立仿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模式的"国防部情报局"和仿照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模式的"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此外,像宪兵部队、大陆工作会、海外工作会、驻外武官处等情报机构均定期向"总政治部"及"国家安全会议"报告,接受督导。至此,蒋经国成为全岛超过5万特工人员的"共主",在国民党内成为仅次于总统蒋介石、行政院长陈诚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蒋经国掌握的情报系统,严格执行蒋介石"保密防谍"的旨意,延续了1949年5月以来的"非常戒严"气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阳明山通往北投的公路尽头处,找到一处有高墙环绕的日式别墅,由"总统府"征收以后,取名"八胜园"(寓意"八方胜利"),作为他的指挥部。每天,全岛最机要的信息在这里汇集,同时,一条条捕杀的密令在这里发出。
战后,"白色恐怖"笼罩海岛。翻阅新闻,"匪谍XX等数犯,枪决伏法"的标题,不绝于眼。位于台北市郊植物园附近的马场町,取代了大陆时代南京市郊的雨花台,成为政治犯的屠杀场。而大陆时代的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也被台北的军人监狱和台东的绿岛监狱所替代,有"通匪嫌疑者",一律关押在那里,甚至可以不经过司法审讯,直接用麻袋沉于海底。1950-1960年是"白色恐怖"期间逮捕最多人的时候,尤以1954年之前为盛,当年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不管是否真为匪谍,只要有嫌疑都有可能被枪杀,经查证,错杀的无辜民众,总计约5000人以上。以1950年-1952年间的"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组织案"为例,该案是一个包含19个具体案子的连环案,历时两年多,牵涉人数达1200多人,除以死刑者为200人,其余皆处以无期徒刑或15年以上的重刑。1960年后陆续还有不少捕杀事件发生,到1979年"美丽岛事件"发生,仍可看作是"白色恐怖"的延续。根据台湾"行政院"的资料显示,在戒严时期(1949年-1987年),军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达29,407件,受害人约达14万人。1950年-1954年间,蒋氏政权在台湾至少处决了4000-5000名"匪谍"、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还有更多的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1984年12月,最后两个1950年代的政治终身监禁犯林书扬与李金木,在服了34年又7个月的刑之后,被释放出狱,恐怖的牢狱之风才告一段落。
38年里,岛内著名的政治案件有:1950年代的"中共台湾工作站事件"(1950)、"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案"(1950)、"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组织案"(1950-1952)、"国防部参议李玉堂中将案"(1950)、"苏俄间谍汪声和、李朋案"(1950)、 "客家中坜事件"(1951)、"吴国桢事件"(1954)、"孙立人案"(1955年)等;1960年代的"《自由中国》雷震案"(1960)、"苏东启案"(1961)、"柯旗化台独案"(1961)、"彭明敏事件"(1964)、"柏杨案"(1968)、"崔小萍案"(1968)等;1970年代的"成大"事件(1972)、"台大哲学事件"(1973)、"戴华光、赖明烈等人民解放阵线案"(1977)、"中坜事件"(1977)、"余登发父子案"(1979)、"美丽岛事件"(1979)等。这些政治案件,前期主要针对所谓"共匪谍特"分子,到1950年代中期"吴国桢事件"和"孙立人事件"以后,对政争对手、台独分子、不同政见者的打击日益增多,1960年代以后,台独分子和不同政见者成为只要打击对象。(原载<百姓>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