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歷史學家的自傳出了好多種。最有名的大概是何炳棣先生的《讀書閱世七十年》,他長期在美國生活,基本上寫的都是學界的事。國內的何茲全先生,趙儷生先生,傅振倫先生等,都寫過回憶錄,但與他們曲折的人生經歷相比,他們的書都很平平。原因之一,恐怕是他們寫作回憶錄和自傳的時候,都已高齡,精力不濟,勉強寫出來的作品,不大可能精彩。去年台灣史家的自傳,有兩本引起過來,一是王叔 的《慕廬憶往》,像一本流水帳簿。吳相湘是近現代史名家,他的《三生有幸》成書略早些,書中有上下古今的一些掌故逸聞,但作者親身的經歷著墨並不算多。因為學者的生活本來很簡單,所以這些自傳或回憶錄,都不免有些文字是湊數的。
《歷史激流︰楊寬自傳》,台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楊寬先生的自傳早在1993年就在台灣出版了,1995年出版了日文版。但因為他不肯出版刪節的簡體版,至今仍不得在大陸發行。前些年在北京圖書館的港台圖書閱覽室略一翻閱過,印象頗深。一個多月前在孔夫子舊書網的台灣某店內訂購另外一本書時見到此書的新版,就順手訂購了一本。今天終于收到,花了大半個晚上粗略翻閱一過。
作者楊寬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研究者,江甦青浦(1958年劃歸上海)人,1914年生,上海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1946年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949-1959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1953年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60年轉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專任復旦大學教授,1984年赴美國定居,2005年9月在此新版出版不久以92歲高齡去世。他少年早慧,十八九歲就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墨經》的論文,大學畢業不久就在《古史辨》第七冊發表《中國上古史導論》,名動史壇,被顧頡剛譽為古史辨學派的生力軍。在這部回憶錄中,作者對自己的治學經歷一一詳述,對他一生的幾個主要經歷,特別是擔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上海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期間所親歷的政治運動、人事紛爭等等,娓娓道來,不厭其詳。作者說︰“我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是在未嘗間斷的政治運動中消磨和損耗的,……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我有責任記載、敘述、分析和評論那段反智的、半瘋狂的歷史,總結這史無前例的慘痛教訓。”可見其用心所在。
楊師群檔案。作者幼子。
最令人驚異的是作者專門用一節敘述作者與三個兒子斷絕父子關系的經過。事情發生在1976年作者的妻子,也就是三個兒子的母親病故之後。1977年春節大年初一,乘作者出門拜年之際,其次子(浙江大學數學系講師)盜走存折、電視機、收音機等值錢之物。不久,乘作者到北京參加會議之時,其長子盜走其兩千多冊重要和貴重圖書,作者稱這比盜走錢物損失更大。1977年7月作者與一天主教徒醫師再婚住進其岳父家後,其幼子多次尋釁鬧事,四次釘門,其中一次把作者 80多歲的岳父關了12天。三個兒子鬧事,無不為財產、房產。這本是家家都可能遇到的事,但他們采取了打砸搶一類的暴力手段。如此對待一個64老翁,原因為何?作者的解釋是文革打砸搶流傳給兒子媳婦們了,是階級斗爭導致的家庭斗爭。因為早在他被關進牛棚之後,兒子媳婦就不給作者夫婦好臉色了。這個解釋恐怕有點簡單。但作者毫不諱言這段家庭的痛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再版時,也沒有做任何刪改,可見其痛心,至死不改。
作者一生勤勉治學,不大過問家事,恐怕對兒子們的教育也過問不多。而其前妻長期患抑郁,也不管孩子的教育。家中的生活照料,長期靠老佣人。不過,他的治學,還是影響到他的長子和幼子,後來他們都從事先秦史研究,都做到了教授,小有名氣。作者的次子,沒有從事文史,但也是浙江大學教授、研究所所長。三人都是為人師表的人物。這部書出版十多年了,沒有听說他們有何辯解。倒是前些年听到他某子的同事怪老頭子不該寫這種“家庭糾紛”。現在他們最大的年過70,最小的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不知道他們讀到老父的自傳,有何感想。
長子︰楊善群,1937年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58年畢業,蘭州大學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一說曾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先秦時期特別是兩周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著有《孫子評傳》、《越王勾踐新傳》、《孫子答客問》、《詩經里的世界》等。
次子︰楊義群,1944年生,1981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獲碩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投資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破格並且越級晉升為教授。1992年起,批準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1995年批準為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並擔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經濟管理學科組專家。已招收培養了20多位博士研究生。出版《投資理財的新型理論、方法與實務》、《財務管理》、《管理會計》、《高級經濟分析——兼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有關分析與深化》、《數量經濟學》等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主要研究金融投資與公司的財務管理。2005年與2006年連續兩個年度,被學校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
幼子︰楊師群,1951年生,現任華東政法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他自我介紹說︰“本人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顛沛闖蕩了八年,深入體驗過社會最底層的相當原始的生活,為日後搞社會科學研究奠下一些基礎。大學本科畢業,曾任教于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研究生畢業後,在本校開設過必修課《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古代漢語》、《大學語文》、《實用寫作基礎》,選修課《中西方政治制度史比較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通史》、《旅游地理學》等課程。本人講課信息量較大,能深入淺出地把握課程內容,並不時提出一些不同于傳統理論的觀點,以啟發同學們的心智。主要科研成果︰有專著《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28萬字)、《中華姓氏譜——孫姓卷》(28萬字)、《中華姓氏譜——蕭姓卷》(25萬字),主編《三千年冤獄》(40 萬字,主撰30萬字)。為《中國歷代名案集成》宋遼金元分冊主編(主撰20余萬字)。為《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主要撰稿人。並參與撰寫《宋代司法制度》、《十大名案》、《申城舊獄》等論著書籍。發表萬字以上重要論文五十余篇,有十余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或收入《新華文摘》、《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史學新視野》諸書刊作論文摘要。本人共發表科研成果二百余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