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环球网:911后的中美关系格局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双边关系。911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战略发展走向,因此也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走向,对中国的政治战略和外交战略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911五周年之际,这一深层影响尤其可以明显看出来。
要了解整个变化轨迹,首先应回顾一下911之前的中美关系。
布什上台 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把中国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但小布什却早在竞选之时,就将之降格为“战略竞争者”。2001年1月20日他就职总统后,短短时间就把中美关系推到危机边缘。上任一百天,惟独没有给中国领导人打过电话。
所谓战略竞争者,不过是留有余地的词语,实际上布什政府更倾向于把中国视为潜在敌人甚至邪恶国家。这在当年3月五角大楼流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核武态势评估》可见端倪。报告确认了七个必要时予以先发制人的国家,中国、俄国和“邪恶轴心”三国皆在榜中。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布什上台伊始,即戮力推动导弹防御系统,并因此不顾国际反弹退出《反导条约》。
同时,布什政府又坚持认为应该将中国列入温室气体减少排放承诺的名单中,最后不惜退出《京都议定书》。可以说,布什一上台即全方位地向中国施加巨大压力,直到4月1日南海军机擦撞事件,两国关系陷入1989年以来的最低谷,甚至克林顿总统任内轰炸中国使馆的事件也不可相比。4月24日上任百日之际,布什表态,如果台湾遭到攻击,美国将“尽其所能协防台湾”,将美国历来在两岸政策上的模糊策略一改为清晰。之后又批准对台大宗军售,给予李登辉赴美签证,同意陈水扁过境纽约及休斯敦,会见达赖,在人权会议上再次提出反华提案。
撞机之后,两国关系缓慢步出低谷,布什政府不再用“战略竞争者”的定位,但这仅是布什政府在与北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寻找中美关系定位的调整而已,并未改变布什政府对中国的本质看法,也未改变对中国的外交基调。
这一时期,中国承受了高度压力,对中美关系的突然冰冻深感棘手。它的应对之法非常低调,所谓“韬光养晦”战略,此时更是奉为外交圭臬,竭力避免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多方隐忍,绝不出头。
顺应美国反恐 中国大得益
911改变了这一切。首先是改变了布什政府,而北京则顺应了这种改变。
恐怖袭击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立即致电布什表示问候并谴责恐怖主义,同时承诺积极支持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国内反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际,中国领导层则从中看到了机会。
这一示好对即将改弦更张的布什政府来说,无异雪中送炭。白宫认识到要对付作为美国国家安全主要威胁的恐怖主义,不可能没有中国的合作。自此,布什政府与911之前判若两人,对华关系从遏制和防范一变而为寻求合作和发展关系。
911后仅一个月,布什即与江泽民首次会晤,两个月后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02年2月布什访华,10月江泽民访美,911后短短一年左右,布什和江泽民即见面三次,频率之高在中美关系史上尚属首见。其间还有胡锦涛副主席于4月访美。江泽民的访美更具有象征意义,他是布什上任后在私人牧场接待的第四位外国元首。其他三人为普京、布莱尔和沙特王储阿卜杜拉。高峰会结束后,布什驾驶卡车,与夫人劳拉一起陪同江泽民夫妇游逛牧场。这些举动向外界表明,此时布什总统心目中,中国的地位已经上升到和俄罗斯、英国、中东同等重要。布什当时表示,要寻求与中国之间的直率的、建设性的和合作的关系。
中国抓住了这一机会。在911之后中美和解的大局下,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首先,中国通过对布什政府反恐的支持(表现为支持消灭塔利班、谅解美国在中东的反核扩散努力、配合美国外交解决朝核问题和建立中美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等),既换到了美国将疆独组织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而且还强化了中美紧张关系和缓的势头,更重要的是让美国得出中美之间有重大的战略共同利益的看法,这一看法意义深远,无论对中美互动、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的国际行为而言皆如此。
其次,911后中国消除了来自华盛顿的压力,不仅得到外交喘息的机会,之后更以朝鲜问题为突破口,在国际政治上逐步走出“韬光养晦”,开始主动介入国际事务。朝鲜问题本非911之后才有,但由于美国推行全球反恐战略,朝鲜在美国眼里从冷战对手转变为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的流氓国家,即属于恐怖主义外围的邪恶轴心国。由此,在解决朝鲜问题时,中国的角色也从对立阵营转化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给了中国机会,凭借六方会谈机制赢得主导性地位。随着中国主动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能见度,它的政治影响力也逐步走强。之后在伊拉克问题,尤其是伊朗核问题上亦可见一斑。
而中国得到的最大好处,莫过于中美关系改善为自己腾出了巨大空间,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关注国内问题。
对于中国支持反恐的诚意,美国也在中国最关切的台湾问题上有所回报。布什在牧场接待江泽民时就第一次明确“不支持台湾独立”。之后由于陈水扁政府不断挑衅底线,导致中美之间呈现逐步靠拢的趋势。陈水扁第一次惹怒布什是因为2002年8月3日发表“一边一国”论,第二年又有公投问题,迫使美国的压力从那时起主要施向台湾方面。到2006年2月废统论提出,中美之间更加产生高度默契。在美国需要中国合作的前提下,中国更有信心美国将会小心处理台湾问题。
由于台湾问题不受困扰,中国更加如鱼得水地经营经济。到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26万亿美元,赶超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就像一头大象,慢慢长大,而越来越强劲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中国今天能够长得如此巨大,其基石即在于2003年9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所说的“美国与中国现在的关系处于尼克松访华以来三十年最好的状态”。
虽然中国对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实际上并不赞同,但是表现于外却不多加反对,而是非常聪明地选择了顺应其势,尽量满足美国的要求。这有三点好处:一、避免与白宫产生正面对抗,只要中美不激烈摩擦,中国基本上就可以外交无忧。二、为自己更关切的事务赢得时间与空间。三、以这种姿态令美国明白,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的外交将会成事艰难,从而使美国必须更注重中国的观点和需求。
中美关系没有什么不可避免
911事件增加了中美的合作点。之前中美关系基本上是以台湾问题为核心内涵,而911之后,中美关系的内涵更加扩大,更加丰富。美国若要像911之前以台湾问题压服北京,殊为不易。这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则中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周旋空间,二则也让中美两国在更多的地方具有冲突的潜在风险。
两国间的相互战略疑虑不可能消失。从根本上说,美国的反恐战略仍是变相的冷战思维。911之前,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局限在日本、韩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如今,中国周边的原苏联国家也划入了美国军事势力范围。在坚持对华武器禁运的同时,印度却可以在战略敏感领域获得美国的技术援助。美国在争取越南、蒙古,而且不断加强日美同盟。总之,如今中国周边到处都有美军的身影。而且,随着反恐战略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能源重地被美国占有,例如伊拉克,以及可能的伊朗,这对中国实质上是构成了威胁。
中国迅速壮大的国力,是美国长期的隐忧。从根本上说,美国需要中国合作,共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这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多次要求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的义务,就是这个考虑。而当中国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强国之后,国际秩序必然要随之变化,这是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最终根源。希望借助反恐合作的短期因素博得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是不切实际的。胡锦涛今年访美,多次表述希望中美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但没有得到布什回应,美国仍然坚持“利益相关者”这种可进可退的定义,就很显然地看出美国的心思。
在今后的两国关系中,认为中国“非敌即友”的简单化看法不再可能占主导地位。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双边关系,所谓“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相互需要的基础还在于两国经济已呈现高度的相互依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两者正演进为一个经济生命共同体。这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平衡因素。两国如何打好太极拳,实在很考验双方的智慧。
如同鲍威尔所言,在中美关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既不会不可避免地糟糕,也不会不可避免地好。这句话讲出了911前后中美关系的实质,也对看清以后的中美互动轨迹有足够的帮助。
星岛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