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張頤武 :輿論的“草根化”---網絡憤青患了道德焦慮癥
發佈時間: 9/15/2006 7:18:45 PM 被閲覽數: 10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張頤武 :輿論的“草根化”---網絡憤青患了道德焦慮癥

 
 
最近寫了一篇短文《“草根”是誰》(<中國網絡憤青的種種>),略略申說今天所謂“草根”,不是當年我們理解的群眾,而是一個依賴互聯網構成的新的、模糊卻影響巨大的群體。我當時對于“草根”表達了這樣的意見︰
“我覺得他們是一些‘後小資’,他們有相當的文化水平,通過互聯網和‘看碟’已經見多識廣卻又並不是‘高雅’的文藝青年,同時又有在現實中成長不足的苦悶和壓抑感,也有朦朧的期望和隨時變化的情緒和感覺,有和當年的‘小資’相似的情緒和趣味,卻遠遠比當年的小資人數眾多和結構復雜。”
 
“他們是社會中似乎讓人感到尚且無足輕重的‘小字輩’和‘小人物’,卻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需要讓社會知道。這些想法在社會上和職場中往往會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的,甚至相當幼稚和受到輕視。他們也還僅僅是社會中堅的後備軍,體驗到市場社會的強大的壓力,是所謂‘中等收入者’的下層。他們的觀念往往有莫名的激進,他們的情緒往往由于在現實中沒有出口而變得相當不穩定。”
這些所描述的“草根”其實既不是我們想象的廣大無邊的“群眾”,也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階層。但這些人在現實中的沉默和在互聯網上的強勢構成的反差值得我們高度關切。他們很大程度上都依賴網上的“跟帖”形成一種強烈的“群體意識”,讓過去的沉默變成了相當夸張的社會“共識”和輿論。這樣的情況當然正在和已經改變著我們的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生態。我以為,一種輿論的“草根化”已經形成了聲勢。
輿論的道德化傾向已經越來越清晰。由于這樣的“後小資”的“草根”並不是對于社會有深入的體驗和廣闊觀察的人,也並非各個專業的專家,對于事物的了解當然僅僅是一般性,僅靠一些簡單的“常識”判斷事物的。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有合法性和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他們內心的壓抑感也必須以一種“絕對正義”的形態出現,于是就只有升高自己言論的道德尺度,使得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似乎進入了一個以“道德”立言的惟一的言論角度之中。
我們看到的都是異常激烈的道德譴責和抨擊,對于社會現象和人物“負面”的思考和指責是互聯網上言論的主潮。每一個三言兩語的跟帖都是一次激烈的道德討伐,每一句銳利的言論都是一次夸張的善惡斗爭。這樣的激烈從互聯網開始,漸漸也影響到紙面媒體。
我們好像陷入了一種道德焦慮之中,對于社會道德問題的高度警覺和敏感超過了我們對于具體問題認知的願望和應對的能力。這種道德化的傾向對于揭露明顯的社會丑惡,批判社會的不良問題,是非常有效的,也有積極的貢獻。但它的限度和問題其實也暴露得相當明顯。它使復雜的社會問題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善惡是非的道德對立。當代社會其實有大量問題的認識和判斷不能僅僅從道德問題出發。
現在由這樣的“草根”主導的輿論氛圍使得對于公共政策和價值的許多復雜討論變成了一個個簡單的道德問題。如網上對于鐘南山、李銀河和“經濟學家”的口誅筆伐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別是將許多專業性和技術性問題的討論變成了一種激情的道德陳述的時候,我們就往往難以有真正客觀和真切的信息和具體而實在的交流討論。往往是偏見變成了絕對的真理。
輿論的娛樂化也異常明顯。這種娛樂化就是將各種事物化為道德上的“小丑”加以肆意嘲謔和挖苦。不僅有了各種像“超女”式的娛樂,但似乎還不夠,還要把輿論整體娛樂化,這種娛樂並不是一看就趣味低級,而是格外的高調的道德化。不過,文字的夸張和放縱,言詞的銳利和尖刻都有很高的娛樂性。這種“娛樂化”也是文化“草根化”結果。它一面活躍了輿論的空氣,另一方面也將輿論變成了無足輕重的消遣。(原載:《望東方周刊》2006年第34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歷史將証明馬英九是對的/馬英九堅持的是什么呢──“回歸憲政”
  • 台湾当前最有趣的是什么?是倒扁运动把泛绿顽固派逼成了“中华民国宪政”派